2024年摄于浙江。金华婺州古城保宁门,于2004年在原址重建。 婺州古城(金华古称婺州),为子城(内城)、府城(外城)双城格局。子城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府城建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历经千年沧桑,子城仍保存着1.5万平米历史建筑,承载着金华的历史与血脉。 八咏楼,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建造。竣工后沈约多次登楼赋诗,先后写了八首,称为《八咏》诗,故从唐代以诗名改称八咏楼。此后千年间屡毁屡建,现八咏楼为清嘉庆年间(1796 -1820)重建。 金华文庙,有千年历史,历史上文庙和学宫合一,既祭祀孔子,也官方办学。文庙屡毁屡建,现文庙为2021年在原文庙遗址上重建。 酒坊巷,全长约620米,宋时此处称桐齐坊。明代初,酿酒师戚寿三在巷间开设酒坊,水取自巷内酒泉井,水好酒好,美名传扬,时人便改巷名为“酒坊巷”。直到清代中期,酒坊巷还酒肆如林,此处酿制的金华酒经码头上婺江,源源不断地运销各地。 金华酒博物馆。金华酒历史源远流长,从商周之源,秦汉之发,到唐宋之兴,明清之盛,金华酒名扬大江南北,对中国米酒品质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金华酒在历史上演绎了不少美酒与美诗的故事。唐代诗人韩翎《送金华王明府》一诗中的“家资陶令酒,月俸沈郎钱”,是最早对金华酒的吟颂。 金华酒制曲、酿酒过程。 酒泉井,建于宋代,井水清澈甘甜,且大旱之年日夜提水,金华酒以此井水酿酒闻名天下,清光绪年间金华知府继良亲自命名。 邵飘萍故居。邵飘萍(1884 -1926),浙江东阳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1926年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湘岩试馆,古代考试文化寓所,位于酒坊巷80号,由兰溪祝裕隆布店老板祝湘岩出资捐建。 <p class="ql-block"> 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位于酒坊巷84号,为民国初年中西合璧式的民居建筑,建筑面积约155平方米,馆名为原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题写。</p> <p class="ql-block"> 台湾义勇队由散居在大陆的台胞组成,是一支有正规编制的抗日队伍。1939年2月22日,在当时浙闽两省政府支持和中共浙江省委指导帮助下,在金华酒坊巷18号宣告成立。</p> 台湾义勇队在金华活动了三年,在抗战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台湾义勇队创建人,李友邦将军办公处,位于酒坊巷103号。 李友邦(1906-1952),祖籍福建同安,生于台北县芦洲乡李氏望族之家。1918年考入台北师范学校,积极参加反日活动,遭到日本当局通辑,逃离台湾来到祖国大陆,进入黄埔军校。1939年在金华酒坊巷18号成立台湾抗战义勇队及少年团。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友邦返回台湾,1952年被台湾当局以“包庇匪谍”罪判处死刑,2005年平反。<br> 严秀峰(1921-2015),浙江杭州人。抗战时投身抗日事业,1941年在衢州与李友邦结婚,1945年返回台湾。李友邦将军遇害后,严秀峰也坐了15年冤狱,出狱后为李友邦平反积极奔走。<br> 朝鲜义勇队,成立于1938年,成员为流亡中国的爱国志士和革命青年。朝鲜义勇队共成立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队长李苏民,毕业于黄埔军校。1938年至1940年,义勇队转战中国13个省份,参加过湖北会战、昆仑关争夺战、中条山反扫荡战等战役,战绩卓著。 真神堂,建于民国初年,总面积874平方米,抗战时一度成为抗日活动中心,由邓颖超、何香凝等发起的战时儿童保育院浙江分会1938年在此宣告成立。 1938年6月,由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夫人蔡凤珍、省财政厅长黄祖培夫人黎沛华出面,在酒坊巷真神堂召开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成立大会。大会选出15位理事,其中有中共地下党员杜永康、程为昭、贵畹兰。 太平天国侍王府,建于1861年,位于酒坊巷以东,现遗址面积17700多平方米,曾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军事指挥所。 院内千年古柏。 檐下、栏柱木雕精美。 石雕团龙,采用石质细腻青石雕刻而成,直径1.24米,塑造出富有力度龙的形象,是太平天国时期最珍贵文物之一。 侍王李世贤(1834~1865年),广西藤县人,忠王李秀成堂弟,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1860年封为侍王。1861年他由安徽、江西进军浙江,攻克金华后,遂以金华为中心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 侍王府现存壁画94幅,总面积280平方米,是我国太平天国时期壁画艺术的精华,也是我国南方壁画典范性作品。 壁画内容包罗万象,有表现农耕生活的犁地、耕地、砍樵等,也有捕鱼、垂钓等画面,还有描述读书、抚琴的画面,再现人民在太平天国政权下的劳动和生活。 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自1963年发现以来,按造“临旧如旧”要求,对所有壁画进行临摹保护,金华市山水画家施明德技艺精湛、师法自然,为壁画临摹和壁画保护作出卓越贡献。 烽火记忆展厅,铭记战争中的无名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