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邯郸,岁月悠悠,三千多年未改名。赵国都城的辉煌,让邯郸的名字镌刻在历史长卷中。</p><p class="ql-block"> (一)邯郸道</p><p class="ql-block"> 邯郸道是赵国都市的主干道,具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道,南起和平路,北至学步桥,全长约2.1千米。现复原战汉风格建筑,并串联学步桥、回车巷等遗迹,融合了古代交通要道与现代文旅地标功能。</p> <p class="ql-block"> 邯郸道最初形成于商代,是太行山东麓的南北交通要道,战国时期成为赵国连接燕、魏等国的军事商贸枢纽。隋唐以后直至民国时期,该街一直是太行山东侧的南北大道,被称为“邯郸道”、“长安道”和“御道”。</p> <p class="ql-block"> “趙王阁”,还在加紧装饰,将以宏伟壮观的雄姿,回原赵国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这条承载了三千年的文化积淀;历代文人、游侠乃至秦始皇均曾途经;成为 “赵女归乡之路”与“学子离别、回乡之道”的邯郸道,典故多多。</p> <p class="ql-block"> 据说,功名之路的哲学隐喻源于唐代沈既济《枕中记》的传奇故事:卢生在邯郸客栈借吕翁瓷枕入梦,历经宦海浮沉、荣华富贵,醒后发现店主黄粱饭未熟,由此悟透人生虚幻。“黄梁美梦”的典故使邯郸道成为科举时代士子追求功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邯郸微笑”在回车巷街区前迎接南来北往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两座仿古天桥,既不影响交通,又能串通南北,两边均有电梯上下方便人们,站在天桥上两面景色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段邯郸道由回车巷、邯山书院、学步桥等历史遗迹为核心,街区保留青石板路、灰瓦白墙等古建元素。如今虽多为明清遗存,但仍保留着历史烟火气,形成“一步阅尽三千年”的时空长廊。</p> <p class="ql-block"> 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邯山书院,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原是冀南一带最高学府。培养出了许多生员、童生和新型知识分子,是邯郸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将相和”是回车道家国大义的历史见证,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在回车巷主动避让大将军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化解矛盾。该典故通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意为一味模仿,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 相传战国时,赵都邯郸人走路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专程来学步,结果没学好反而忘了怎样走路,只好狼狈地爬回去。</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学步桥原名“北关桥”,系木结构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为石拱桥,改建后以“邯郸学步”典故取名为“学步桥”。望柱之间栏板雕刻邯郸成语故事。</p> <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俯视古街,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又赋予了时代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漫步其中,仿佛感受到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邯郸厚重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邯郸的成语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夜幕下小型的以成语为中心的群众性误乐活动,让人们在游玩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p> <p class="ql-block"> 在灯光的映衬下邯郸道更显神秘与庄严,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古老而又生动的故事。游客们或驻足欣赏,或拍照留念,更有人身着古装,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场亲密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二)邯郸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邯郸市博物馆建于2008年,2017年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获二级馆就免费开放)是燕赵大地的文化宝库。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体建筑的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楼中央大厅,就让人耳目一新,大厅中央置有一组以赵王陵出土的青铜马为原型而创作的青铜马群雕,气势恢弘,重点突出了光辉灿烂的赵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三面墙壁还镶嵌有“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三幅锻铜壁画,面积为210平方米,集中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是目前国内室内锻铜壁画之最,荣获2002年河北省文艺振兴奖。</p> <p class="ql-block"> 展厅面积15000余平方米,从战国赵都到成语典故的发源地,直接把3000年历史压缩成沉淀式体验区。青少年可以在一层展区穿越时空,体验各种现在科技推荐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馆。展示了邯郸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过程,邯郸的故事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磁山文化遗址证明邯郸8000年前已出现原始农业文明,是粟、家鸡和中原核桃的最早发源地。早在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就在邯郸这片土地上悄然萌芽。</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500年~前2700之间,邯郸境内的史前文化进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点的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后期冈二期文化涧沟遗址等地层叠压清晰。</p> <p class="ql-block"> 夏朝时期,漳河流域商族文字兴起;商朝建立,盘庚迁都于殷后,邯郸是殷商的工畿之地;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推行,邯郸地区的区域文化逐步兴盛起来。</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97年~前491年晋阳赵简子与邯郸午发生大规模战争(邯郸之爭),最终赵简子占有了邯郸、柏人。“三家分晋”赵国建立,邯郸成为赵国南部重要城邑。</p> <p class="ql-block"> 赵国定都邯郸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开疆拓土、经济发展,跻身七雄。“富冠海内,天下名都”,是对战国时期邯郸最生动的写照,邯郸闪耀了足足一百五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 经济繁盛,文人才子相聚邯郸,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荀子、公孙龙、等人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传为千古佳话;为赵文化增添了辉煌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赵王陵</p><p class="ql-block"> 遗留至今的赵国王陵,逶迤在邯郸市西北紫山东麓的丘陵 ,规制严谨,保存完好,巍峨壮观,号称东方的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 战国青铜马,出土于赵王陵2号陵,马匹形态各异。是中国最早最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三匹青铜马,推测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相关,馆藏精品,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置邯郸郡。邯郸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邢台、邯郸及河南安阳一带,郡治所邯郸,到前202年刘邦称帝,秦代邯郸郡存在约25年。</p> <p class="ql-block"> 邯郸地区拥有丰富的跌矿资源,多数是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两汉之际,邯郸冶铁技术发达,武安为全国铁官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代赵国王陵大多建于邯郸西、西南及南部丘陵边缘地带……。</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张庄桥汉墓群、北张庄墓群等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 “蜀郡西工”杰作: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该器物由三部分组成,酒樽盖、酒樽和托盘,顶端盖上三只朱雀展翅欲飞,全国仅存两件,是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凤鸟型青铜灯</p><p class="ql-block"> 汉代(公元前226一前220)</p><p class="ql-block"> 征集</p> <p class="ql-block"> 曹操在此推行屯田制恢复生产,并建造金凤台铜雀台、金虎台等设施强化统治。邺城作为曹魏都城延续数百年。图为邺下七子景观。</p> <p class="ql-block"> 邯郸六朝古都的六个朝代具体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其都城核心区域位于今邯郸市临漳县境内的邺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随着隋代运河的开凿,隋末窦建德起义称夏王,定都于邯郸境内“洺州”,建广府古城(永年城)……。</p> <p class="ql-block"> 唐初,邯郸境内的魏州(大名)、洺州(永年)、磁州(磁县)三州崛起。唐中后期开始,魏博镇、昭义军、天雄军节度使等藩镇相继在这一带称雄达二百年左右,魏州成为当时河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p> <p class="ql-block"> 宋初,宋太祖为巩固边防、安定民心于建隆二年(961)先迁北汉降民于邢州、洺州,乾德元年(963年)又迁北汉降民于磁州,分以闲田,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北宋农业迅速恢复。</p> <p class="ql-block"> 宋金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作为统治者得力的思想统治工具一一佛教、道教均有不同程度的繁荣,在邯郸留下诸多印记。</p> <p class="ql-block"> 金代磁州窑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宋代邯郸名人李沆(947~1004年),字太初,北宋洺州肥乡(今邯郸肥乡西大寺上乡北相公庄)人。宋真宗朝时任宰相,以器度宏远,忠良纯厚、清正廉明被时人称为“圣相”。</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邯郸境内设有广平府、大名府归属京师,清代统属直隶,至清末两府共计辖16县2州,是京畿地区重要的南部屏障和九省通衢。顺治五年(1648年)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府。</p> <p class="ql-block"> 武灵丛台相一一传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邯郸剧变。封建帝制废除,中华民国建立,铁路的修建,拉响了邯郸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笛声。邯郸的仁人志士不断求索振兴、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加快历史进程,革命火焰遍染冀南,抗日英魂血洒太行,邯郸成为晋冀鲁豫边区首府,并伴随着解放的隆隆炮声 逐渐走向复兴。</p> <p class="ql-block"> 成语之都</p><p class="ql-block"> 成语典故是邯郸特有的优势文化资源,她是先秦以来赵地文化的凝结,蕴涵了深刻的寓意和深邃的哲理,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邯郸浓郁的成语典故文化氛围,可以使厚重的文化资源变为经济发展动能,并提供有力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历来人文荟萃,诸子百家,其文学艺术,逸闻轶事,风云际会产生了数以千计的成语典故。</p> <p class="ql-block"> 邯郸成语典故的特点,彰显时代寓意深刻,条目众多内容丰富,广泛使用通俗易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鬼谷子与的膑、庞涓</p><p class="ql-block"> 围魏救赵,转危为安,救亡图存……。</p><p class="ql-block"> 荀子与公孙龙</p><p class="ql-block"> 白马非马,锲而不舍,青出于蓝……。</p> <p class="ql-block"> 平原君与毛遂</p><p class="ql-block">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p><p class="ql-block"> 高洋与高纬</p><p class="ql-block"> 快刀斩乱麻,率土归心,践律蹈礼……。</p> <p class="ql-block"> 曹操与七子</p><p class="ql-block"> 老骥伏枥,兵贵神速,锋芒毕露,高不可攀……。</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磁县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中华名窑,北朝时首创青瓷窑场;隋唐为普通民窑;宋金元达到历史巅峰;明清民国称北方“瓷都”,与景德镇比肩,位列我国八大瓷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北朝时期,邺城(邯郸市临漳县境内)创立最早的青瓷窑场,器物厚重面精美,隋唐时期多为以白瓷、黑瓷、青瓷为主的民用瓷。</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在宋金元时期达到了鼎盛。</p><p class="ql-block">左侧:白地褐花双凤龙坛,元代</p><p class="ql-block">右侧:白地黑花双凤大四季瓶,元代</p> <p class="ql-block"> 白釉器、胎装饰、白地黑花。</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末期,彭城窑从胎质、釉色、装饰成型及烧造方面都有了改进,青花五彩代替了白地黑花。</p> <p class="ql-block"> 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p><p class="ql-block"> 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响堂山的众多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隋唐之际进入了成熟阶段,内容丰富、造像众多,达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北响堂山石窟原名鼓山石窟。初开凿于东魏,完成于北齐。第三窟是规模最大、开凿最早、雕刻精美,又叫大佛洞。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主尊造像为三世佛题材,基坛上雕神王形象。窟室四壁雕刻16座塔型列龛……。以其宏大和精美成为响堂山石窟代表。</p> <p class="ql-block"> 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以单体造像文物、复原景观和图片的形式,集中展现了邯郸境内北朝至宋代的石刻、造像艺术。</p> <p class="ql-block"> 左一:石雕罗汉立像</p><p class="ql-block"> 左二:石雕菩萨坐像</p><p class="ql-block"> 左三:石雕须弥座佛坐像</p><p class="ql-block"> 左四:石雕天王立像</p> <p class="ql-block"> 红砂石笑面罗纹头象:长乐寺遗址出土,被誉为“邯郸微笑”,神态安详,雕刻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左边:未拍到说明</p><p class="ql-block"> 中间:汉白玉飞天背光</p><p class="ql-block"> 右边:汉白玉背屏式五尊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 这个位于邯郸武安市青烟寺村法华洞石窟中窟东壁。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高约1.2米, 化佛宝冠,身刻40条手臂,各执法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千手观音左右各有对称眷属三身。法华洞石窟在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左边:东魏造像</p><p class="ql-block"> 右边:北魏造像</p><p class="ql-block">右一:邓法念为息义慕造铜鎏金观 世音立像</p> <p class="ql-block"> 邯郸古代石刻造像是古代丰富审美观念的表现,不仅蕴含了精彩而深邃的思想内容,且展示了创作技巧和手段,是中华民族对佛教的再创造,是灿烂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邯郸道,博物馆,全面展示了这座国家历史名城的独特风貌,成为邯郸历史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古赵历史的活化石,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成语一典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