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农历闰六月的十四日恰遇立秋,天气凉丝丝的,一点也不闷,简直是为出门量身定做的绝好天气。</p><p class="ql-block"> 大清早,秀发来消息,约我和常去贵州天柱县的盘杠村拜访盘江书院的潘年英老师。</p> <p class="ql-block"> 早前就听秀说起过侗族作家潘年英,他成长于侗乡,曾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在诸多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还获得多个文学大奖,代表作品丰富,包含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文论集等,退休后回到老家花了三年时间修建了一座藏在深山里的书院。这个机会不能错过,便与常去买了些晃州特产,踏上造访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 新晃与天柱本是毗邻,相似的山川地理,相近的人文风情,相同的民族习俗,还没去就有一种亲切感。车过了天柱县城便驶入一马平川的田野,绿油油的稻浪非常养眼。没过多久,视线里又慢慢出现了山影,且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最后直接扎进了巍峨的大山里。也不知拐了多少个湾,竹林、溪水、田园、木楼,山寨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一条小溪从山洼里窜出来,绕过石山又拐了个漂亮的湾。就在那石山之上,几栋青砖黛瓦的房子特别显眼,透着一股文雅雄劲,一看就知道,盘江书院到啦。</p> <p class="ql-block"> 秀和潘老师是老熟人,远远地就打了招呼,并在大门迎候着。我第一次看到潘老师就有一种亲切感,似曾相识。屋里还有好几位客人,他们天柱县作协、文联、网红以及慕名而来的客人,我只认识网名叫“三门塘”的老吴,潘老师将我们迎进屋后便与家人在忙碌地准备着长龙宴。</p> <p class="ql-block"> 盘江书院由两栋砖房和一栋木屋连成,设有书屋茶室、民宿雅间、火铺餐厅,还有泳池亭廊,数百平米的建筑精致典雅。每栋门庭前挂有对联,皆以潘老师作品冠名相嵌。比如前门联:木楼人家山河恋,故乡信札解梦花,分别代表着潘老师的四部作品《木楼人家》《山河恋》《故乡信札》《解梦花》,就连横批也是潘老师的作品《河畔老屋》。</p> <p class="ql-block"> 我站立《盘江书院序》前轻轻吟诵: </p><p class="ql-block"> “乡贤英年君幼嗜耕读,及冠执鞭杏坛,耽思著述,积书数万卷。每获典籍,辄欣然忘食,此平生至乐也。甲子既周,解绶归田,然万卷缥缃,竟无安放之所。辗转思量,乃决意返梓兴馆,一则报桑梓劬劳之恩,二则築同仁精神庇所。遂择址于九十九坡南麓,盘扛故宅在焉。斯地前临幽澜,后倚苍峦,鬆风竹韵,天然图画……”</p> <p class="ql-block"> 潘老师喊吃饭的声音从里屋传出,他坐在席首,笑着安排客人分别落座:左手边湖南客,右手边贵州客。几句开场白之后,悠扬的酒歌声从席尾飘来,潘夫人首开歌喉。我没听懂歌词,但听懂了曲调,附和声过后,潘老师说解释说这是苗家酒歌,大意是客从远方来,没有好酒菜,招待不周详,客人莫见怪。频频举杯,潘老师即唱了两首酒歌,他唱得中气十足、抑扬顿挫,因唱的是侗歌,我连猜带蒙地明白了大意。酒过数巡,席间的两美女端杯唱起了酒歌,那声音清纯甜美,低呤浅唱如蝉鸣,高声亢奋似夜莺,拖腔如空谷回响,短调似流水行云。歌是醇醇的酒,酒是甜甜的歌,笑与欢浑然一体,酒与歌佳偶天成,从盘江书院飘出,醉在侗乡,醒在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