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回首与民建结缘相伴的岁月,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汇聚成一段充满感恩、责任与成长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这份缘起,始于2003年沙坪坝区骨干教师培训。在那次培训中,有老师热情地动员我加入民进,也有老师建议我加入民盟。正是那时,我才真正清晰地了解到我国独特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执政,八个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圈子里多是教育工作者,内心却渴望突破职业的边界,接触更广阔的社会领域,结交不同行业的朋友。于是,一个想法萌生了:我要加入一个能让我视野更开阔的组织。怀着这份初衷,我登陆了重庆民建网站,郑重地留言:“我申请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p> <p class="ql-block"> 这份主动的投石问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迅速回应。第二天清晨,我便接到了民建重庆市委一位同志的电话。他细致地询问了我的情况,耐心地向我阐释了中国民主建国会的性质、历史使命和成员构成——主要由经济界人士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然而,他也坦诚地告知我,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界别要求,我暂时还不太符合加入条件。虽然初次申请未能如愿,但这次沟通让我感受到了组织的严谨与坦诚,也加深了我对民建的了解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心中的火苗并未熄灭。大约一年后的夏天,2004年,我再次坚定地提交了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的申请。这一次,重庆市民建市委的同志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电话拨通,那端传来的是沙坪坝区民建专职副主委陈跃温和而干练的声音。陈主委在电话里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并热情地约我抽时间去民建沙坪坝区委办公室面谈。怀着期待与些许忐忑,我走进了区委办公室。陈主委亲切地接待了我,没有过多的客套,而是直接递给我五本书,其中包括《中国民主建国会史》等。她语重心长地说:“先好好学习,了解我们民建的历史和章程。” 这沉甸甸的书籍,是组织对成员思想基础的重视,也为我打开了深入了解民建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学习的契机很快到来。2005年,正值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60周年大庆,需要一篇朗诵稿。陈主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深感荣幸,也倍加用心地完成了创作。稿件提交后不久,我惊喜地接到了陈主委的通知:准备填表。更让我感动的是,陈跃主委和另一位姓陈的兼职副主委,愿意共同担任我的入会介绍人。这份信任与期许,沉甸甸地落在心头。2005年12月,我怀着无比激动和庄严的心情,正式宣誓,成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一员。从那一刻起,“民建会员”这个身份,就成为我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追求进步的动力源。尽管教学工作繁忙,我总提醒自己:尽量抽时间参加每一次的支部学习。</p> <p class="ql-block"> 2006年,一次普通的支部会议结束后,因我正担任班主任并带领学生军训而未能参加。傍晚时分,我接到了陈主委的电话,让我下班后去区委办公室一趟。我以为只是补课或布置任务,万万没想到,迎接我的是一份沉甸甸的重任。陈主委微笑着告诉我:“经支部选举通过,由你担任综合三支部的主委。” 这消息如同惊雷,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面对我的惊讶与迟疑,陈主委宽慰地拍了拍我的肩膀,那句“不怕,一切有我”的话语,如同定海神针,瞬间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接着,她清晰地交给我三件必须做好的事:一是多写社情民意,积极参政议政;二是用心组织好支部活动,把会员们的心凝聚在一起;三是支部的账目必须公开透明,所有费用要用在大多数会员身上,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这三点要求,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成为我日后支部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针”。</p> <p class="ql-block"> 陈主委的嘱托,我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首先深耕参政议政。我深知,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是民主党派成员的重要职责。我坚持每年撰写多篇社情民意信息,力求真实反映群众呼声。每年“两会”召开前,无论多忙,我都会深入调研,至少提交一篇政协提案。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这些努力得到了认可:有的提案被区政协评为重点提案;有的提案由中共沙坪坝区委常委亲自督办,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还有的提案质量较高,被区政协推荐提交到了重庆市政协。每一次提案得到重视和落实,都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参政议政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其次积极宣传发声。除了撰写提案和社情民意,我意识到宣传工作同样是讲好民建故事、展现会员风采、扩大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积极拿起笔,围绕沙坪坝民建的重要活动、履职成果、会员事迹等,撰写了多篇宣传报道。令我欣喜的是,这些稿件多次被民建中央网站和重庆民建网站采用刊登,让更多人了解到沙坪坝民建人的担当与作为。为了更及时、更贴近地反映沙坪坝区民建的工作动态,加强会员间的信息交流与经验分享,在区委会的支持下,我参与组织并具体承办了内部刊物《沙坪民讯》。从内容策划、稿件征集、编辑整理到付印分发,我和编辑小组的同志们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份小小的刊物,成为了记录沙坪坝民建足迹、凝聚会员智慧、传播组织声音的重要阵地,受到了会员们的欢迎和好评。</p> <p class="ql-block"> 第三精心组织支部活动与尽力关怀会员。在组织支部活动上,我牢记“凝聚人心”的核心要求。我们坚持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活动,并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让会员们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提升认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我们组织会员参观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特园)。在那些珍贵的史料和文物前,会员们系统回顾了包括民建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光辉历程,深刻理解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优越性。我们还前往樊川战争纪念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最让我心潮澎湃的一次活动,是在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纪念碑前。我们全体会员肃立碑前,庄严重温入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拥护会的章程……”那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纪念碑前回荡,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那一刻,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感、归属感和作为民建会员的荣誉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更加坚定了继承优良传统、投身伟大事业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为了拓展会员的视野与增进情谊。我们曾带领会员奔赴汶川地震遗址,直面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在震撼中学会敬畏自然、珍视生命,也亲眼见证了灾后重建的磅礴力量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也曾探访酉阳桃花源的世外美景,漫步在龚滩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感受历史沧桑,登上云阳龙缸之巅领略壮丽山河。这些活动,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更让支部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深知,凝聚人心不仅仅在于共同的活动,更在于日常的点滴关怀与守望相助。担任支部主委后,我始终把关心会员冷暖放在心上。当得知会员胡安荣、宋文喜、王丹亚、熊和生等会员生病住院时,我总是第一时间组织支部委员或亲自前往医院或家中探望,带去组织的问候和关怀,鼓励他们安心养病。当有会员不幸离世,我怀着沉痛的心情,代表支部前往悼念,送别同仁最后一程,尽力协助家属处理后事,让逝者安息,生者感受到组织的慰藉。对于支部里年事已高的老会员,如邓勋贵、戚道定等,我坚持每年春节前夕必定登门拜年,送上新春的祝福,感谢他们为民建事业打下的基础和做出的贡献,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建议。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传递的是民建大家庭的温暖,体现的是组织的关怀与责任,也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凝聚”二字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支部会员们展现了高度的热情和无私的支持。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会员肖欣同志。每一次外出活动,几乎都是他无私地提供车辆,并且尽心尽力地为大家服务,他的默默奉献是支部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还要感谢为了支部的发展尽力的各位会员。</p> <p class="ql-block"> 第四,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服务社会、回馈人民的重要途径。在汶川地震等国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危难时刻,我和支部会员们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捐款捐物,会员胡崇理是一位特别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常为灾区人民送去力所能及的温暖和帮助。我深知,作为民建会员,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更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 回望来路,我心中充满感恩。特别感谢我的引路人——陈跃主委。是她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怯懦时给予信任,用“三件事”的嘱托为我指明了履职尽责的清晰路径。民建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组织,更是一个锤炼能力、提升境界、实现价值的广阔平台,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温暖集体。在这里,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得到了锻炼成长,更深刻地理解了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的责任与担当。“民建会员”的身份,带给我强烈的荣誉感、归属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我将始终牢记入会初心,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履职能力。在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的“双岗”上,努力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行动,为沙坪坝区民建的发展,为民建事业薪火相传,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绵薄而坚定的力量。这条路,我将与民建同行,步履不停。</p> <p class="ql-block"> 因本职工作任务较重,加之个人能力尚有不足,导致部分工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一些会员的需求,未能完全满足,对此我深感抱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