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是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的明代古建筑,始建于1598年,以“科甲挺秀”为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兼具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甲秀楼不仅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更象征科举文化对贵州的深远影响。其建成后,贵州涌现“一武两文三状元”等科举佳绩,被誉为“城南胜迹”。2006年,甲秀楼与文昌阁共同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甲秀楼牌坊的前身是清雍正年间(约1732年)建造的全木质牌坊,原题“城南胜迹”四字。1994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将其重建为三门四柱七楼式石质牌坊,由古建筑专家黄浩之设计监造,保留了历史风貌并增强了耐久性。现为景区标志性入口景观。牌坊下半部分为石制构件,四柱前后饰有八只下山狮浮雕,石鼓雕刻鱼纹象征“连年有余”,石梁刻八仙法器图案;上半部分为木制楼面,覆绿色琉璃瓦。门额“城南胜迹”四字为蓝底金字,集苏轼字体而成(其中“迹”字为仿写),彰显文人底蕴。牌坊作为甲秀楼景区的起点,与浮玉桥、涵碧亭共同构成“一桥一楼一坊”的景观序列,其“城南胜迹”之名源于明清时期该区域作为贵阳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交汇之地的历史地位。 ★涵碧亭是贵阳甲秀楼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甲秀楼同属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主持修建的景观体系。其名源于桥下深潭“涵碧潭”,取“水色青碧”之意,最初为古人休憩赏景的凉亭,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涵碧亭位于南明河浮玉桥上,连接甲秀楼与两岸的浮玉桥中央,亭体方形,四柱刻有清代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等,体现文人雅趣。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与甲秀楼同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朱梁碧瓦,与周边涵碧潭、水月台构成和谐景观。作为甲秀楼建筑群的一部分,涵碧亭见证了贵阳400余年历史变迁,其楹联和设计融合了科举文化(“科甲挺秀”)与自然意境,是贵阳“城南胜迹”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浮玉桥位于南明河鳌矶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贵州巡抚江东之倡建,继任巡抚郭子章续建为九孔石桥。原长100余米,后因修建道路填埋两孔,现存七孔,长92米,宽7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浮玉桥因形如玉带浮水得名,旧称江公堤、南堤,桥上建有甲秀楼,共同构成“ 鳌矶浮玉 ”景观,属清代贵阳八景之一。浮玉桥桥体采用可拆卸石栏杆设计,各孔高低错落,造型独特。第七孔呈弧形凸拱,需上下台阶通行。浮玉桥历经400余年洪水冲击,尤其是1996年特大洪水冲击后仍屹立不倒,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浮玉桥连接南明河两岸,承载着贵阳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阳标志性建筑之一。 ★甲秀楼矗立于南明河鳌矶石上,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石结构,高约20米,占地面积365平方米。其建筑特色包括白石栏杆、朱梁碧瓦及浮玉桥等景观,整体呈现明代阁楼典雅风格。<br>始建目的: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为激励学子科举进取,取“科甲挺秀”之意建楼,寄托振兴贵州文教之愿。甲秀楼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制,198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修复并增建月台。<br>明清时期,甲秀楼成为文人雅集之地,清代刘韫良所撰174字长联及楼内碑刻均浓缩了贵州地理与历史变迁。 ★ ★翠微园是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的明代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5—1435年),现为贵州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甲秀楼毗邻,集幽、雅、雄、朴于一体。<br>翠微园原名南庵,后历经多次更名,如圣寿寺、武侯祠、观音寺等,清道光年间因云贵总督阮元题额“翠微”而得名。1990年由贵阳市人民政府修复,1993年辟为萧娴书法陈列馆,1999年并入甲秀楼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 ★拱南阁始建于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它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南明遗构之一。这座建筑是三层重檐歇山顶的穿斗式木结构,由孙可望的部将建造。脊桁上保留着“永历乙未年孟秋月吉旦,火器营都督同知高恩建”的题记。 ★ ★ ★ ★翠微园内的“ 澹花空翠 ”是园林中的核心景观之一,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以粉墙黛瓦、漏窗回廊为主要特色,园内草木扶疏,回廊曲折,呈现清雅脱俗的意境。“澹花空翠”园林保留了明代古建筑群的原貌,融合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如廊桥、凉亭、石墙等元素,与 南明河 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园内种植多种植物,四季景观各异:春赏繁花、夏纳凉荫、秋观红叶、冬览雪景。 ★ 岁寒苑。体现了中式园林文化,“岁寒” 常关联松、竹、梅等岁寒三友,传达出坚韧、高洁的文化内涵 ,这类建筑常见于古典园林、中式庭院等场所,用于划分空间、营造意境 。 入住贵阳七天酒店理工学院店,连住两天。 本篇文字资料下载于百度。因游人太多,部分图片下载于网络(用★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