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春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的老家是两间扇形木质结构的青瓦房,墙壁由竹篾片编织而成,外层涂抹着稻草与泥土混合的浆料,最后再抹上一层洁白的石灰。这座老屋自老太公起便世代居住,历经太公、阿公、父亲,再到我们兄弟姐妹几代人。祖上三兄弟自江西赣州迁徙至此,已有两百余年历史,老屋见证了家族的延续与岁月的流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父亲生于1931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母亲生于1933年农历二月二十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我们四兄妹,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将我们抚养成人。尽管家境贫寒,他们仍省吃俭用,供我们读书识字。我们在书海中汲取知识,探索人生,追寻未来,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默默的牺牲与无私的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老家度过了整整二十二个春秋。七十年代末,国家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有幸成为首批考生之一,成功考入大学,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校期间,国家不仅包吃包住,每月还发放两元零花钱。八十年代初,国家急需人才,每位毕业生都不愁就业。我参加工作之初,月薪仅三十余元,却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离开老家已四十八年,我也步入耄耋之年,子女早已成家立业,孙辈也健康成长。母亲虽年逾九旬,却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家也逐步融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中,旧貌换新颜,但那份乡愁却始终未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时常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与她促膝长谈,聊过往、话家常,关心她的身心健康。每次归来,总会与仍在老家居住的长辈、亲朋、邻居以及儿时伙伴相聚,聊聊家乡的巨变,聊聊过去的点点滴滴,也畅想未来的美好。每次离别,心中总会泛起一丝不舍,仿佛有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动着心弦,难以割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如今,老家即将面临拆迁,那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屋也将走入历史。然而,在我与子孙心中,它永远不会被拆除。我生在老家,长在老家,是父母在那片土地上给予了我生命,哺育我成长。我的根,永远扎在那里。我深爱我的老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身在何方,老家,永远是我心中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摄影、编辑、文字、配乐:淡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25年8月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