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播种人

驻村宫堡

<p class="ql-block">  “最高兴的是我的学生或服务国家,或回乡务农,走的都是堂堂正正的大路。”这是宫堡小学退休校长刘树成老师朴实而掷地有声的心声。早年间,每逢春节之际,青年才俊刘树成挥毫泼墨为乡亲们书写春联的身影,早已成为一道浸润乡情的风景线,更在悄然间播下了文化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机遇,十七岁的刘树成被乡亲们郑重托付于三尺讲台,自此有了育人的恒久传递。他一面精进教育之道,一面将心沉入每个学生的世界,手中的粉笔不仅书写知识,更因材施教,在少年心田播撒向上向善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他深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更是位肯于“下力”的人,课前课后总见他与孩子们倾心交谈的身影,敏锐捕捉个体差异,或启发点拨,或耐心补缺,将枯燥知识化为涓涓细流。那些深植于心的心理学、教育学智慧,在他手中变成春风化雨的力量,将一茬茬稚嫩幼苗精心培育成材。他的班级成为希望的沃土,弟子们纷纷金榜题名,家长闻风而至,年幼者提早入学,年长者甚至甘愿降级追随,这无声的信任,是对“名师”最重的金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刘树成校长(二排右四)</span></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刘树成老师从讲台走上校长岗位,肩头的责任更重,点燃的火光也更亮。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正逢学校经历历史上第四次搬迁。从最初的孤山旁、暂驻东山头、辗转渣洞,直到落脚新村,校舍的每一次迁移,都伴随着环境的改善与希望的升腾,作为掌舵者,他亲历了这变迁的全过程。回望来时路,从简陋的泥瓦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从崎岖的山路到平坦的校道,变化的是一代比一代优越的办学条件;然而,在刘树成心中,那盏照亮农家子弟前程的灯火却从未改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是他坚守的灯塔,而“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父老乡亲”的良心,则是他作为教育者最厚重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无论校址如何迁移,环境如何改善,这份沉甸甸的初心与责任,始终是他治校育人的准则。直至荣休,他始终是宫堡村教育园地里不倦的燃灯者,以其正直的品格与务实的作风,引领着乡村教育的航向。</p> <p class="ql-block">  桃李不言自成蹊。一双深受优质教育影响的儿女,亦成为他生命华章里最动人的回响:儿子化身国家科研重器上的精妙齿轮,在大连的中冶焦耐设计院里为强国梦想添砖加瓦;女儿则深情接过了父亲的火炬,在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的岗位上,不仅传承着“身正为范”的师道精髓,更将父亲那份对乡村教育的赤诚与智慧发扬光大,继续丈量着教育的辽阔与深远。</p> <p class="ql-block">  刘树成老师用一生执笔,从书写门楣上的吉语春联,到书写无数农家子弟的命运转折,再到书写一门两代的奉献之路——他始终以最深沉的爱与最端正的品格,在乡村的土地上,一笔一划镌刻着文明与希望。那四次校址的变迁,如同刻在宫堡村教育发展年轮上的印记,无声诉说着一位乡村教师兼校长,如何在环境更迭中,以不变的良心与信念,守护着乡村教育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即使荣休,他那颗为教育跳动的心,那份对乡土文化的眷恋,依然如同他笔下流淌的墨韵,历久弥新,滋养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一代代后来人。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乡风文明的塑造者,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文化人”与“大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