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永远的“高传宝”

lqsy全俊子

撰文/摄影:全俊子 <p class="ql-block"> (电影宣传海报)</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这部老电影《地道战》吗?记得这位英气十足的高传宝吗?</p> <p class="ql-block"> 他,就是“高传宝”—— 著名表演艺术家朱龙广老师。今年 6 月 5 日,在我的家中,我有幸为他拍下了这张照片。镜头里的他多么开朗慈祥,笑容里盛满了岁月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可谁能料到,不过短短一个多月,8 月 2 日,这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的生命永远定格在86周岁!</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电影《地道战》拍摄60周年。在我的倡议下,由我们大院(原军委工程兵院)摄影负责人崔伯颖老师联系了朱老师,我开车去朱老师家把他接来,几位曾经和朱老师一起工作过的老战友聚在一起,畅聊当年拍摄电影地道战的感想和故事。那时的朱老师虽然腿脚有些不便,但思维清晰,声音依然有力而洪亮,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都非常开心。</p> <p class="ql-block">  这是那天,崔伯㯋老师为我和朱老师拍摄的。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我与朱老师之间最珍贵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队友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我们“工程兵老兵摄影采风团”,特邀朱龙广老师,一同前往河北省清源县冉庄《地道战》拍摄遗址,进行专题摄影采风。我和我爱人因此与时年76周岁的朱龙广老师结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电影宣传海报)</span></p> 朱老师演艺生涯中精心塑造过三个非常传奇的角色----《地道战》里智勇双全的”高传宝“、《西游记》里庄严慈悲的”如来佛祖“、《武林外传》里幽默耿直的”佟老爹“。 朱老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影、视、剧艺术大家。但成名多年却毫无架子,总是以谦和的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他为人的好,是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温润与担当,让接触过他的人都感觉特别“舒服”,赢得了大家由衷的佩服和敬重。 <p class="ql-block">  电影《地道战》是196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出品。该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  其实,电影《地道战》最初拍摄的初衷,是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为推广民兵传统战法,委托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反映“地道斗争”的军事教育片,核心目标是战术的普及,而非纯艺术创作。</p> 时任八一厂军教片室副主任的任旭东,在接到担任导演的任务后,感觉单纯教学片太枯燥,就大胆地提出“教学与故事结合”的设想。他的提议获得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的支持,使该电影实现了艺术化转型。 <p class="ql-block"> 朱龙广老师1939年生于陕西西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58年考入兰州艺术学院戏剧系,他在毕业作—话剧《降龙伏虎》出任男一号,这个角色为他赢得了全国青年演员一等奖。1962年他穿上军装,在军委工程兵文工团话剧团任演员队长。</p> <p class="ql-block">  1965年电影《地道战》选拔演员,导演任旭东看中了朱龙广,用六个字评价他;“英俊、威武、戏好”。他的定妆照经冉庄民兵评议,老乡们反馈“这后生眼神亮堂,像咱自己人!”这才最后一锤定音。从此,中国影坛诞生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全民偶像。</p> <p class="ql-block">  《地道战》的取景地在河北冉庄等冀中平原的地道战遗址。作为电影《地道战》中“高传宝”角色的扮演者,电影正式拍摄前,朱龙广及其他主要演员就住到当地,与老百姓和民兵同吃同住。</p> 为了把高传宝这个角色演得“有泥土味、有血性、让人相信他就是民兵队长”,他剃平头、晒黑皮肤、每天用粗砂磨手制造皲裂感,服装刻意做旧打补丁。他向民兵队长学习方言和指挥手势,与民兵一起挖地道、练拼刺,肩部磨破感染仍顽强坚持。为演出地道爬行的真实状态,他在低矮的坑道中每日爬行2~3小时,膝盖都磨出了血痂。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记得电影里高传宝从大杨树跳下的那个镜头。恕不知当时朱龙广坚持不用替身,从两丈高的树上纵身跃下。第一次跳成功了,但导演说再来一条,不想第二次因落地不稳导致膝关节骨裂,<span style="font-size:18px;">缝了 30 多针“</span>当时疼得直冒冷汗,但我咬咬牙又上了。”《地道战》最终成了经典, 而朱龙广腿上的伤伴随他三十多年,直到1999年置换上钛合金关节才算缓解。</p> <p class="ql-block">  这些经历为他塑造“高传宝”这一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龙广版的高传宝因而成为“人民战争”的视觉符号。</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是源自毛主席《论持久战》中游击战术思想。经朱龙广等演员加工后成为一个经典语录,不仅具有教学性,更具有鼓动性,也融入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据说在2020年抗疫期间,武汉方舱医院医护以此口号组织患者锻炼,彰显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河北冉庄因电影成为了“地道战纪念馆”,地道遗址也按电影布局进行修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队友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影片在1966年元旦上映后,因情节紧凑、战术直观、情感质朴, 引发海内外观影热潮。影片被译制成多种语言输出海外,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游击战教材。越南、柬埔寨等抵抗组织曾专程学习影片战术。截至2012年,已创造出4000多拷贝发行量、30多亿人次观看的世界电影史纪录!</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队友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特别庆幸的是,我们第一次到冉庄,就是由朱龙广老师带领我们走遍地道战各个遗址。</p> 他能够准确地指出每个遗址的重要性和历史背景,同时结合电影情节,用他洪亮并带有磁性的声音,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让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了地道战的遗迹,更理解到地道战的战略意义和人民战争的伟大成就。 朱龙广不愧是表演艺术大家,他的现场讲解风格深受大家的喜爱。他对历史事件有非常形象的叙述,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分享。那些地道战的战术布置、战斗过程以及电影拍摄的幕后故事,在他充满激情和艺术感染力的讲解下,让我们仿佛都穿越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无险可守,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八路军及民兵力量在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地道战作为一种独特的战术形式,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它将单纯的防御转变为能攻能守 ,使抗日军民在敌人的 “扫荡” 中得以保存实力,还能巧妙地打击敌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朱老师并肩行走的,就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工程兵大院摄影负责人、著名军中摄影家崔伯颖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地道战实现了各村地道相互连通,形成了庞大的地下作战网络,有效迟滞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它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军事智慧,是人民游击战争的伟大创举,对坚持敌后抗战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  朱龙广老师当年出演了电影《地道战》的民兵队长高传宝,从此与地道战遗址有了不解之缘。他认为这里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应该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多年来他数次到冉庄,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地道战遗址保护的倡导者和宣传者。</span></p> 七月正值盛夏,暑期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人如织。朱龙广老师不顾天气炎热,自己已近耄耋,只要游人有要求,不管人多人少,他都非常认真热情地一遍遍为他们宣讲。 看着他汗流浃背,我们都心疼地劝他到荫凉地方休息。但朱老师说:宣传抗战精神,我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 <p class="ql-block">  这对情侣,听说“高传宝”来了就到处找,高兴地手里拿着《地道战》小人书与朱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一群到冉庄参观的年轻人,得知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高传宝”,非常兴奋地围拢过来。朱老师告诉他们:地道战表现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团结一心,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共同抗击外敌。这种精神不仅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  他告诉年轻人,要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了解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同时,地道战中体现出的智慧、勇气、团结等精神品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你们一定要不负使命,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在拍戏的间隙,朱龙广经常帮老乡扫院子、挑水、打麦子、晚上提着油灯唠家常,和老百姓相处得非常融洽。虽然时光飞逝,很多年过去了,朱老师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百姓依旧满怀深情,当地的百姓也都一直记挂着他。</p> <p class="ql-block">  每当朱老师来到这里,老乡们就像迎接久未归家的亲人一样,热情地接待他。</p> 开国上将吕正操的家人,热情地把朱老师和我们都请进屋里吃西瓜。 <p class="ql-block">  有的老乡拉着朱老师的手,迫不及待地分享这些年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认识的人真不少! 这种跨越岁月、超越身份的良好关系,不仅仅是朱老师与当地百姓之间的个人情感,更是体现了演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军民之间水乳交融的真挚感情。朱老师高尚的品格和为人热情亲切随和,在当地也是广为流传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恰逢中央电视台那天在冉庄采访。遇见朱老师,他们喜出望外,临时动议采访“高传宝”——“朱老师,您能和我们讲讲当年拍摄《地道战》时印象最深刻的事吗?”~~“《地道战》这部电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觉得它的魅力在哪里呢?”~~“对于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您有什么期望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队友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地道战》是一部在物质匮乏中依靠人民智慧诞生的史诗。它诞生于特定的政治需求,却因创作者对真实的敬畏(实地调研、土法拍摄)、对艺术的突破(教学片故事化)、与民众的共情(集体参与),才淬炼出超越时代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队友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地道不仅是抗战的物理空间,更隐喻着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因地制宜、创新求存的精神地道——这或许就是《地道战》穿越60年风雨,仍能引发民众共鸣的深层密码。</p> <p class="ql-block"> 而朱龙广与高传宝,他们的相遇也是一场时代需求与个人匠心的双重奔赴。在“英雄”被高度符号化的年代,他以“去表演化”的沉浸式创作,让人看见烽火中觉醒的农民如何成为历史的铸造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队友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份对真实的敬畏,使一个演绎的角色,穿越六十年时空,依然在民族集体记忆中铮铮作响——这不只是演员的成功,更是艺术忠于人民的永恒证言。</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的光阴弹指而过,冉庄的那棵老槐树又增添了几十圈年轮,地道战遗址的青砖灰瓦依旧镌刻着英雄的故事。照片里,与我们并肩而立的朱龙广老师,虽已化作天边的星辰,但那段与英雄同行的岁月,我们会永远珍惜。</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队友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冉庄之行于我们而言,不啻于一场灵魂的洗礼。每次按动快门时,都会想起那天朱老师说“艺术要扎根人民”时,眼里闪耀的比阳光还炽热的光芒。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队友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您没有讲完的故事,我们会用镜头,继续讲给这个时代听! </p> <p class="ql-block">  <b>致敬!永远的“高传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