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震欧兄来兰小聚时,闲聊过程我谈起,准备国庆节后携夫人到上海等地转一转。震欧兄说,把马金智叫上我们一起走。因震欧兄没去过南京、苏州等地,我们便重新商议了行程路线,南京、扬州、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10月9日,震欧兄携夫人与我夫妇从兰州乘火车,10日上午抵南京站。老战友张明松与颜润贤夫妇带商务车到车站迎接。中午金智携夫人从北京赶到南京。下午三家游览了阅江楼。游玩回来明松夫妇设丰盛的晚宴款待我们。遗憾的是光顾了畅聊,忘了拍照留影了!11日,我们游览了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12日上午与明松夫妇告别,前往扬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 ★ ~ ★ ~ ★ ~ ★ ~ ★ ~</span></p> <p class="ql-block"> 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建造,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但后因种种原因,楼阁并未建成,成为“有记无楼”的传奇。1997年,南京市政府批准建造阅江楼,2001年9月竣工建成,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第一楼”牌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震欧夫妇(王砚芬也是旺藏时期的老战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金智、马淑娟夫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于洪波、苏瑾夫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阅江楼主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太祖朱元璋《阅江楼记》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 ~ ★ ~ ★ ~ ★ ~ ★ ~ ★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南京玄武湖西临玄武门,东邻紫金山,水面约368公顷,湖周长10公里。湖上有五个洲,即环洲、樱洲、菱洲、梁洲和翠洲,相互间以堤桥相接。玄武湖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湖泊园林,也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京明城墙玄武门(也是玄武湖景区西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玄武门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玄武湖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间关系,匆匆在湖边转了转便赴中山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 ~ ★ ~ ★ ~ ★ ~ ★ ~ ★ ~</font></h3> 中山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中山陵1926年动工,1929年夏竣工,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中山陵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中山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爱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陵陵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陵门上书为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h3> 中山陵陵道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92亿人。 陵道第六层平台上,左右陈列一对巨大的仿古铜鼎。西侧铜鼎腹壁上留有两孔,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击南京时炮弹所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布满鲜花的步道顶部平台上,孙中山墓室与祭堂</h3> 站在祭堂前平台俯瞰中山陵陵道,只能看到平台,看不到石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俯瞰中山陵</h3> 我第一次到南京是1977年10月,1978~1979年在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进修一年,自此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工作调研、参加会议、课题协作、单位旅游等,曾先后到过南京10多次,这次游览中山陵已经是第六次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 ~ ★ ~ ★ ~ ★ ~ ★ ~ ★ ~</font></h3> 秦淮风光带是以夫子庙为核心、十里秦淮为轴心、明城墙为纽带,串联起众多全国重点和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儒家思想与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集旅游观光、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荟萃之地。为南京地标性建筑,是国内首个开放式“国家5A级旅游景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子庙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贡院街和“古秦淮”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贡院街雕塑</h3> 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子庙</h3> 夫子庙即南京孔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历经四毁五建,最后一次破坏于1937年日寇的炮火中,1985年修茸后开放,接待游客已过亿。为秦淮风光带“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子庙广场“天下文枢”牌坊</h3> 夫子庙大照壁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高大雄伟,全长110米,高10米,规模超过山东曲阜孔庙照壁,是中国照壁之最,有"天下第一壁"之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内秦淮河与文德桥</p> 内秦淮河上文德桥,“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是南京夫子庙景区最为著名的历史古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 ~ ★ ~ ★ ~ ★ ~ ★ ~ ★ ~</font></h3> 南京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始建于明初,曾为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扩建为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统府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堂,是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旧址。民国时,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h3><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上为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横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园内小造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时大总统办公旧址前孙中山铜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花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熙园(又称西花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束南京的一日游,明日赴扬州</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 ★ ~ ★ ~ ★ ~ ★ ~ ★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后记:</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我们这批人大多是1969年前后被白龙江</span>林业管理局(林业部直属单位)下属的公路工程处(单位地址在文县)招工,安排在四川南坪县(现在的九寨沟县)修筑南坪林业局的林区公路。不久因南坪林业局行政管理权属划归四川省,全体人员撤回到文县。后以公路工程处为基础,在迭部成立长征林业局,管理按部队建制,下属单位分别为营、连、排、班。后来改成迭部林业局、旺藏林场后,老同事们习惯仍互称“老战友”,并建有“旺藏林场老战友群”,保持了50多年的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