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机缘”这两个字,总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像是不经意间抬头,刚好撞见一片形状奇特的云;或是走在陌生的街头,偶然听见一首曾反复循环的老歌;又或是某个瞬间,与一个本无交集的人多说了几句话,从此生活有了一些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它不像计划那样按部就班,更像一阵风,不知从哪来,却恰好吹到了眼前。有时是锦上添花的惊喜,有时是柳暗花明的转折,甚至有时,当时觉得是一个很寻常小小的偶然相遇,回头看才发现,原来那一步,藏着后来的许多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对我而言,人生也有过很多机缘,而“天平之甍”这个词语,在一个偶然的时间和地点里,和我相遇,进入我的视野,也算和它有了一个小小的、长长的机缘。</p><p class="ql-block"> “天平之甍”,“天平”,是指当年日本国圣武天皇使用“天平”年号(729年—749年)而得名,这个时期是日本全面吸收盛唐文化、国力与文化均达到高峰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甍,和“蒙”字同音,“甍”是一个汉字,本义指房屋的屋脊,即屋顶最高处的那条横木或斜坡顶端的结构,是传统建筑中的支撑脊梁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回溯往事,早年青年时代的我,赴苏州出差,偶然在苏州古城“盘门”景区内,看到一群日本演员穿着袈裟扮演僧人,围在一间古屋内外在拍电影场景。走近看,一块竖立的木牌上醒目地写着日本电影名<天平之甍>,哦,眼前是该部电影的取景地!引起我的好奇,挤一挤,融入旁边围观的人群,静静地看;说心里话,当时对这个电影名是不理解的,尤其最后一个“甍”字,更是难倒了我,我没见过它,它也不认识我,实在生疏的很,剧情内容也不清楚,只知是和鉴真和尚有关,在此静静地看完取景拍摄的整个过程;在往后的日子里,时光虽在不断的悄悄流逝,而“天平之甍”四个字,和当年日本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的那股专注和认真劲,却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痕迹;时光又流去很多年,当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日本历史作家井上靖<天平之甍>这部作品时,内心深处有一种亲切感,想理解它的念头更是油然而生,故毫不犹豫把它收归囊中,在夜深人静时,展书阅读,也才基本清楚了此部作品与当年电影的渊源和详细内容;</p><p class="ql-block"> 井上靖是20世纪日本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创作横跨小说、诗歌、随笔等多个领域,尤其以历史小说闻名于世,曾多次获得日本文学大奖,包括芥川奖、艺术院奖等,1976年还获得了日本文化勋章,被誉为“日本历史小说的巨匠”;井上靖早年遍读中国典籍,一生27次访问中国 。他对我国文化感情深厚,是日中古代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家 。鉴真东渡这一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他依据奈良时代淡海三船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以小说笔法创作了《天平之甍》;他的文学语言特点,虽然平实,却颇具浪漫的情怀,有丰富的想象力,能从一些小事情或小细节中,铺陈出历史宏篇:如历史小说<楼兰>、<杨贵妃>、<孔子>等多部作品,无不证明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而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以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史实为核心,讲述了鉴真及其弟子历经千难万险,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将佛教文化、建筑、医学等传入日本的故事。井上靖始终对中日文化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鉴真东渡作为古代中日文明互鉴的标志性事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与精神力量:鉴真失明后仍坚持东渡,弟子们为信仰奉献一生,这种超越个人生死的执着,成为他笔下探索“信仰与文明传承”的绝佳载体。</p><p class="ql-block">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活动主要发生在盛唐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东渡具体时间跨度为公元742年至754年。我国的盛唐时期通常指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这一时期是唐朝国力鼎盛、文化繁荣的阶段。鉴真首次接受日本僧人邀请计划东渡是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鉴真在决定东渡日本时,说了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在鉴真的激励之下,他的弟子祥彦、道兴、道航、思托等21 人也愿同心随行,自此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历时12年的6次东渡壮举。这时鉴真已55岁。荣睿、普照自此作为鉴真的得力助手,积极佐助,筹划东渡。 </p><p class="ql-block"> 但是,鉴真的此举都困难重重,先后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尤其是第5次失败后,由于长期的奔波劳顿和酷暑的折磨,鉴真双目失明。日本迎请鉴真东渡的僧人荣睿和决心相随的弟子祥彦也先后在途中病逝。但这些打击并没有动摇鉴真东渡弘律之志。历经五次失败后,第六次东渡终获成功,于753年(天宝十二年)抵达日本,次年(754年,天宝十三年)在奈良受到隆重迎接,并开始在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与技术。</p><p class="ql-block"> 当东瀛古都奈良“唐招提寺”的樟木檐角在晨雾中浮现,这座被日本人称作“天平之甍”的建筑,总让人想起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个踏着惊涛骇浪而来的身影。鉴真东渡,不仅是一场跨越沧海的远行,更在日本天平时代的天幕上,架起了一座文明的虹桥,而他自身,便成了那个时代最璀璨的“屋脊”。</p><p class="ql-block"> 鉴真法师的不畏艰难东渡传经,也让我想起我国盛唐时期北方的玄奘法师,他与鉴真可并称中国佛教界“双璧”,南北高僧(鉴真在南方扬州,而玄奘却在北方河南偃师);俩位高僧的传经和取经一东一西,辉映千古。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冒禁偷渡西行出境,穿越戈壁荒漠、雪山险隘,历经九死一生抵达印度。在印十七年间,他遍历恒河两岸,驻足那烂陀寺等名刹,研学大小乘经典,辩经折服众僧,声名远播五印。其西行求法,不仅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更以《大唐西域记》详述沿途风土,为中印文化交流树起丰碑。 (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日本影片<天平之甍>的广告画面</p> <p class="ql-block"> (接上文)今年的五月暮春时节,当我和朋友开启进行“自驾壮游北方行”的第二天(5月14日)上午,在扬州慕名游览完当地著名的“瘦西湖”景区后,从景区北门出来时,一位热心的本地游客告诉我,前面不远处,有一座“淮东第一名观”的寺院“大明寺”,即是当年鉴真和尚在此当住持,后来受日本“遣唐使”的邀请,并从这里出发,六次东渡去了日本弘法的。哦,眼前不远处即是大名鼎鼎的“大明寺”,我这次来扬州本就想找它,却不料在此邂逅偶遇,我抑制不住内心的一阵狂喜,即和朋友快步前行,然后顺着一个缓步上行的台阶,终于走进了扬州大明寺(该寺院历史上历经焚毁,后经清同治年间在原址上重建)。</p><p class="ql-block"> 鉴真法师是扬州人,早年在扬州大明寺出家修行,后成为该寺住持,并以大明寺为基地弘法,直至应日本僧人邀请筹备东渡。而扬州大明寺寺院里那座“鉴真纪念堂”,是中国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根据日本奈良古都唐招提寺金堂(该寺院由当年鉴真法师到达日本后主持建造,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唐代建筑,如今却依然保存之完好,叹为观止)的实测数据和风格特征进行建造,并于1973年落成;走进大明寺寺院,整个佛寺建筑典雅古朴、树木繁茂、环境清净,鉴真法师手握锡杖的直立塑像竖立在大门过道旁,赵朴初先生所书“风云同天”的拓印书法横幅,挂在上方;而座落在“鉴真纪念堂”门前院子正中有一个石灯笼,为日本唐招提寺长老所送,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中的另一个石灯笼是一对,象征着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传承。走进“鉴真纪念堂”,只见堂前上方那座珍贵的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干漆夹纻法”而制成的鉴</span>真法师像,他那闭目含笑的慈祥神态,在散发着永恒的辉光…</p><p class="ql-block"> 而唐天宝元年的扬州大明寺,僧众云集。当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与普照带着“愿师东游兴化”的恳请叩首时,五十四岁的鉴真凝视着东海的方向。彼时的日本,正处在“天平时代”,圣武天皇励精图治,渴望以唐文化重塑国家。但渡海之路,是名副其实的“畏途”——朝廷禁令、台风肆虐、双目失明,五次尝试皆化为泡影,甚至有弟子葬身鱼腹。可这位僧人从未动摇,他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p><p class="ql-block"> 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获成功。当鉴真踏上平城京(今奈良)的土地,日本朝野沸腾。圣武天皇以最高礼遇相迎,将他安置在东大寺。此后十年,这位失明的高僧以惊人的毅力,为日本播撒文明的火种: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融合了唐代建筑的恢弘与精巧,成为日本“和样建筑”的源头;他带去的佛经、医书,填补了日本文化的空白,至今奈良博物馆仍珍藏着他手书的《戒律疏》;他亲授戒律,确立了日本佛教的仪轨,被尊为“律宗太祖”。</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以“天平之甍”称颂他,恰是深知其分量。“甍”者,屋脊也,既是建筑的制高点,亦是支撑起整个屋宇的脊梁。在天平时代的文化建构中,鉴真正如那座无形的屋脊,他带来的不仅是技艺与律宗典籍,更是盛唐的气度与精神。他让日本人在唐风里看到了文明的高度,也让中日文化交流有了最温暖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如今,唐招提寺的香火依旧,鉴真坐像闭目含笑,仿佛仍在凝视着东海两岸。那场跨越千年的东渡,早已超越了个人的修行,成为两个文明相遇时最动人的篇章。而“天平之甍”的美誉,不仅是对一位僧人的礼赞,更是对文明互鉴力量的永恒致敬,当善意与执着跨越山海,便总能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不朽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当我如今执笔写作此文时,时事新闻和网络纷传佛门圣地河南少林寺里的主持“花和尚”释永信的各种丑闻;以及想起在本人历年旅行时走进名山大刹时所碰到的,那些披着宗教外衣,让信仰成了招摇的“幌子”,寺院成了敛财的“宝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想方设法骗取游客钱财的僧人和场景;时空变幻</span>,如今这些寺院僧众们,他们的这些所作所为,和当年的鉴真东渡弘法及玄奘西行取经时,那种不畏艰难全身奉献的宗教精神和情怀相比,细细想来,让人们情何以堪?(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日本奈良古都唐招提寺图片(一)</p> <p class="ql-block">日本奈良古都唐招提寺图片(二)</p> <p class="ql-block">日本奈良古都唐招提寺图片(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