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密码·地理标志

葡萄雨

第一场春雨落在葡萄架上时,王丽正蹲在坎儿井出水口旁装土壤样本。透明玻璃瓶里的褐红色泥土泛着湿润的光泽,混着细碎的沙砾,这是红旗农场最独特的印记,是坎儿井水流经千年沉积的馈赠。林夏举着相机,镜头里的王丽侧脸沾着泥点,睫毛上挂着的水珠却亮得像星星。<br><br><div>“张教授说,这土壤里的钾含量比别处高三个百分点。”王丽把标签贴在瓶身上,字迹被指尖的潮气晕开了些,“正是这沙子和坎儿井水,才养出咱们葡萄的蜜心。”她身后的职工们正忙着给果树疏花,李翠花的大嗓门穿透雨幕:“王场长,这装土瓶子能当饭吃?还不如多摘两筐芽子实在!”<br><br></div><div>王丽直起身揉揉腰,裤脚已经被泥水浸透。维权成功后,她在林夏的新闻稿里看到“地理标志”这个词,特意托人找来资料,才明白这不仅是块招牌,更是给农场的瓜果上了道护身符。“翠花姐,您那半亩试验田的瓜,为啥比别处甜?”她举起土壤样本迎着光,沙粒在雨雾里闪烁如碎金,“就因为这地里的矿物质,还有坎儿井的活水。地理标志,就是要让全国人都知道,这好味道是咱红旗农场独一份的。”<br><br></div><div>办公室的铁皮柜被翻得底朝天,老场长的旧档案散在桌上,泛黄的纸页记载着1959年的土壤普查数据。土疙瘩媳妇戴着老花镜,把历年的气象记录誊抄在表格上:“1976年无霜期182天,2003年沙尘暴17次……”她的铅笔在“2023 年”那行顿了顿,补充道,“去年葡萄成熟季,昼夜温差平均 15 度。”</div> 王丽抱着一摞样本瓶往吉普车后备厢装,瓶身上贴着 “0-20cm”“20-40cm”的标签,是她带着农业局的技术员跑了三十块地才采齐的。“光有土样不够,还得证明这味道跟水土的关系。”她拍掉手上的泥,忽然看见老场长拄着拐杖站在库房门口,手里攥着个牛皮笔记本。<br><br><div>“这是1965年的施肥记录。”老场长翻开笔记本,蓝黑墨水写的“羊粪30担、草木灰5筐”依然清晰,“那时候哪懂什么科学,就知道坎儿井浇的地,得上戈壁滩的羊粪才长劲。”他指着最后一页的手绘地图,三条坎儿井的走向像银线缠绕在绿洲上,“这渠网改了三次,水脉没变,瓜果的味道就没变。”<br><br></div><div>林夏的采访本上画满了示意图:坎儿井的竖井深度、土壤剖面的颜色分层、葡萄藤的修剪角度。她跟着王丽去拜访农科院的张教授,实验室里的光谱仪正分析葡萄样本,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像极了坎儿井的走向。“你们的葡萄果糖含量峰值出现在九月中旬,正好是坎儿井水位最高的时候。”张教授指着图谱说,“这就是地理标志最有力的证据,自然与人文的共生。”<br><br></div><div>申请材料的整理成了场部的头等大事。王丽把行军床搬到办公室,桌上堆着近百份检测报告,台灯照着她眼底的青黑。李翠花带着妇女们用红绸布把老场长的旧奖状裱起来,土疙瘩则在葡萄架下安装了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的温湿度数据每天往数据库里传。“有天凌晨三点,王场长还在核对1987年的降水量。”林夏在日记里写道,“她指着报表上的曲线说,这不是数字,是瓜果的年轮。”</div> 质疑声并非没有。县上来的考察组里,有人翻着材料皱眉:“全疆的哈密瓜都差不多,何必费力气搞这个?”王丽没说话,直接带他们去了坎儿井龙口。清澈的水流从暗渠涌出,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她舀起一瓢水递过去:“您尝尝,这水里的微量元素,是红旗农场独有的配方。”考察组的人喝完水,看着岸边丛生的骆驼刺,忽然沉默了。<br><br><div>林夏的报道渐渐有了雏形。她写土疙瘩媳妇如何用祖传的方法给哈密瓜翻蔓,写李翠花在戈壁滩上补种葡萄苗的身影,写老场长摩挲旧奖状时说的话:“坎儿井流到哪,咱的根就在哪。” 报社的编辑打来电话,说想加个整版的地理标志科普,林夏却坚持用故事说话:“读者要知道的不是术语,是这方水土养出的风骨。”<br><br></div><div>公示那天,场部的广播响了整整一天。当“红旗坎儿井葡萄”“红旗坎儿井哈密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消息传来时,李翠花突然把头巾抛向空中,露出被晒得黝黑的头皮:“我那半亩瓜,成国宝了!”职工们在晒谷场上摆了长桌,切开的哈密瓜摆成坎儿井的形状,橙黄的糖心在阳光下流淌,像极了老场长珍藏的那些奖状。<br><br></div><div>林夏的报道《坎儿井滋养的地理密码》刊登在《人民日报》的乡村振兴版。文中附的照片里,王丽和职工们站在地理标志石碑前,背景是蜿蜒的坎儿井和无边的葡萄园。有读者专程打来电话,说看到报道才知道,每颗葡萄里都藏着戈壁滩的智慧;有电商平台主动联系,提出要开辟“地理标志专区”;连吐鲁番的同行都派人来取经,说要学红旗农场的坚守。</div> 深秋的采摘季,第一批印着地理标志的包装箱从生产线下来。骆驼刺图案旁多了一行小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五片叶子的纹路里,藏着激光雕刻的坎儿井暗渠图。王丽站在冷库前,看着卡车把瓜果运往全国各地,忽然想起申请材料里的一句话:“真正的地标,刻在土地里,长在人心里。”<br><br><div>林夏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时,老场长送来一本相册。最后一页是张新拍的照片:职工们在地理标志石碑前合影,王丽站在中间,手里捧着那瓶最初的土壤样本,阳光透过玻璃瓶,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相册扉页写着:“坎儿井的水会流下去,故事也会。”<br><br></div><div>吉普车驶出场部时,林夏看见路边的戈壁滩上,新栽的骆驼刺抽出了嫩芽。远处的坎儿井龙口,水流正映着晚霞,把金光铺向无尽的田野,那是红旗农场的勋章,也是大地写给岁月的诗。<br><br></div><div>王场长捏着那份泛黄的名册,指腹在“1998届中专生”那栏反复摩挲。名册上的十二个名字,如今散落在全国十二个城市,最远的在海南种反季节蔬菜,最近的也在三百公里外的县城开农资店。<br><br></div><div>“场长,西边那片地的滴灌带又堵了。”会计老李的声音带着气喘,草帽檐下的皱纹里嵌着泥灰,“年轻人都走光了,剩下的老汉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更别说调试那些智能设备。”</div> 王场长望着远处连片的撂荒地,风卷着沙砾打在机井房的铁皮上,发出空洞的响声。五年前最后一个大学生离开时,她在村口摆了三桌酒席,席间那孩子红着眼圈说:“场长,不是我不想留,是实在看不到盼头。”<br><br><div>那年冬天,王场长揣着农场仅剩的八万块钱,在寿光的蔬菜大棚里蹲了四十天。零下三度的深夜,她裹着军大衣看技术员调试温控设备,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湿度数据,突然想起农场那些闲置的恒温库。<br><br></div><div>开春后,她把场部办公室改成了指挥部,墙上贴满了大棚建设图纸。“要干就干最好的。”她敲着会议桌,面前的玻璃罐里泡着从山东带回来的樱桃枝条,“三层保温膜,智能温控,咱们也种反季节水果。”<br><br></div><div>第一批钢架运来时,整个农场都沸腾了。张老汉拄着拐杖来工地转悠,看着吊车把镀锌钢管架起来,直咂嘴:“这玩意儿能长出樱桃?”王场长笑着递给他一颗红艳艳的样品,那是她托人从大连空运来的:“等咱们的棚建好了,结的果子比这还甜。”<br><br></div><div>最难的是说服大家入股。王场长把自己的积蓄全投了进去,又跑遍全县找信用社贷款。夜里在灯下算账,铅笔尖在纸上划出道道红痕,算着每亩地的投入产出比。当第一座大棚的棉被缓缓卷起,阳光透过薄膜洒在新栽的樱桃树上时,她蹲在垄沟边,眼泪突然就下来了。</div> 那年冬天,农场的樱桃熟了。紫红色的果子挂在枝头,像一串串玛瑙。王场长带着样品去参加农博会,展台前排起长队,上海来的采购商当场签下五十万的订单。拉果子的冷链车驶出场区时,路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乡亲,有人朝着卡车挥手,像是在送别出嫁的姑娘。<br><br><div>第二年春天,王场长又领着大家建了十五座大棚,种上了哈密瓜和圣女果。她请来了省里的专家,在农场办起培训班,教大家用手机控制大棚湿度。曾经只会挥锄头的庄稼汉,如今拿着平板电脑查看生长数据,脸上的笑容比棚里的瓜还甜。<br><br></div><div>新农村改造方案公布那天,场部的公示栏前挤得水泄不通。统一规划的二层小楼,带车库和菜园,房前屋后栽着果树。最让人激动的是新建的幼儿园和社区服务中心,公告上写着:引进专业幼师两名,薪资面议。<br><br></div><div>第一个回来的是学园艺的小林。他在县城的苗圃工作了三年,听说农场建了智能温室,背着行囊就回来了。“场长,我想试试无土栽培技术。” 他站在新建的玻璃温室里,眼里闪着光,“咱们可以种有机蔬菜,直供城里的超市。”</div> 紧接着,在海南搞种植的赵强也回来了。他带着三个技术员,要在农场建千亩哈密瓜基地。“外面挣再多钱,心里总空落落的。” 他看着规划图上的冷链物流中心,“还是家里的地亲。”<br><br><div>现在的红旗农场,再也不是当年那副破败模样。白色的大棚连绵起伏,像一片银色的海洋。每到周末,城里来采摘的游客排着队,孩子们在樱桃树下追逐打闹,农家乐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br><br><div>王场长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看着远处驶来的人才招聘专车。车身上“扎根乡村,振兴家乡”的红色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她掏出手机,给当年那个去海南的学生发了条微信,附上一张农场新貌的照片。<br><br></div><div>没过多久,手机叮地响了一声。点开一看,是那个学生发来的定位,就在农场的入口处。后面跟着一行字:场长,我回来了。<br><br></div><div>回归的人才们迅速投入到农场的发展中,他们带来的新技术如同为农场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小林的无土栽培技术成效显著,有机蔬菜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三成,而且品质极佳,很快就与城里多家高端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赵强则利用在海南积累的经验,对哈密瓜基地进行了智能化改造,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精准调控灌溉和施肥,哈密瓜的甜度和产量都有了大幅提升。</div></div> 在提升农产品效益的同时,大家开始琢磨着如何将生态旅游与农业结合起来。赵强提议:“咱们农场有这么多优质的水果、蔬菜,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完全可以打造一个集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br><br><div>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小林负责设计旅游路线,他将各个大棚、果园串联起来,还在田间开辟了一条蜿蜒的步道,沿途种植了各色花卉。他还引入了物联网技术,游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每种作物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等信息。赵强则着手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里面设置了农产品展示区、休息区和亲子互动区,还配备了专业的导游讲解团队。<br></div> <div>然而,发展生态旅游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前来游玩的游客并不多。大家没有气馁,赵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发布农场的美景、特色农产品和旅游项目介绍。小林则与周边的旅行社合作,推出了多条旅游线路。<br></div><div><br></div>渐渐地,红旗农场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农场的收入也大幅增加,不仅农产品销售火爆,旅游带来的餐饮、住宿等收入也十分可观。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也纷纷回来创业。<br><br><div>如今的红旗农场,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它不仅让当地的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王场长站在观景台上,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她知道,红旗农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