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雾绕天门开,洲头炽热橘花灿——重游衡山、石鼓书院、橘子洲头、岳麓书院侧记(三)

御风飞扬

<p class="ql-block">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楚大地,人才辈出。中国四大书院,湖南占其二: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石鼓、白鹿洞、岳麓、应天并称“四大书院”)当然,主流说法四大书院为: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和嵩阳书院(河南登封)。不管怎么说,岳麓书院占其一,可谓“一缕书香载千年文脉”。鸿儒大咖传经布道,岳麓山上丝竹和鸣,惟楚有材,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位于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岳麓书院在华夏文明的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于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无数贤才脱颖而出,在各自的时代舞台上绽放光彩。从这里走出的鸿儒硕学有彭浚、杨昌济、胡林翼、张栻、张浚、张濂、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蔡锷、程潜等,他们为岳麓书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荣耀之光。</p><p class="ql-block">到岳麓书院,必上岳麓山一览“爱晚亭”。爱晚亭没什么特别的,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橘子洲头因人而著名,爱晚亭因诗而立万。</p><p class="ql-block">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潇湘交汇的石鼓山上,是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孕育英才,人才辈出,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先后到此游览或讲学,并有题记,因此在宋代被称列入中国四大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岳衡山,座落于衡阳市南岳区,主峰海拔1300.2米,包括祝融峰、天柱峰、回雁峰等。‌‌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佛教南禅宗发源地。乘车上衡山,九曲十八弯,险象环生。云生雾绕,如入仙境。跨过南天门,触摸“寿比南山”石,得道成仙,万寿无疆。衡山以寺、庙、庵、观遍布著称。寺庙飞檐斗拱,雕兰画栋,金碧辉煌,信众甚广,香火不绝。</p><p class="ql-block">衡山之腰建有南岳忠烈祠,1938年,由抗日名将薛岳主持筹建,1943年落成。其建筑形制仿南京中山陵,占地约230亩,由祠宇和墓葬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包括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安亭战役纪念亭及享堂,享堂内设有“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岁月静好,忘不了先烈的负重前行。</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位于长沙市区的湘江中心,是一个长约十华里的长岛。这里人山人海,游人络绎不绝,只因伟人曾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留下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而名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毛泽东“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抒发了壮志豪情。而今,我们挤站橘子洲头,夏日炎炎,看人头涌涌。仰望主席伟像,目光如炬,对主席“谁主沉浮”作出英明的判断,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p> <p class="ql-block"> 长沙市岳麓书院</p> <p class="ql-block">夜长沙,很美!湘江两岸高楼林立,灯火璀璨,江上游船往来,熙熙攘攘,灯影摇拽,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衡阳市石鼓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