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冀晋豫三省自驾游之二十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孔家大院的历史往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是解放前官僚资本“四大家族”之一,是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历史人物。他的老家是山西太谷县。到了太谷,自然要去看看他曾经的私宅: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民国一个有显赫地位人物的私宅,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是民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反映和了解民国历史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孔祥熙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山西太谷人,是孔子的75世孙。也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人物,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长期掌控民国财政金融大权,与蒋介石、宋子文、陈果夫并称为“四大家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出身山西富商家庭,早年留学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及耶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受过系统西方经济教育的官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办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在太谷办学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他创办了铭贤学堂(后发展为铭贤学校、铭贤学院),这是他在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创办背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7年,孔祥熙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太谷,婉拒了清政府邮传部、北洋大学堂等机构的邀请,决心回乡办学。他深受欧柏林大学精神影响,并与同学约定回国弘扬教会事业,最终决定以办学方式纪念在庚子教难中殉道的传教士和教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学校发展过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初创阶段(1907年):</b>孔祥熙接办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增设中学课程,定名为“铭贤学堂”,寓“铭记先贤”之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迁址扩建(1909年):</b>因学生增至百余人,原址不敷使用,迁至太谷东关杨家庄孟氏别墅,建设新校舍,成为太谷第一所中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课程与师资:</b>课程涵盖数学、矿物、生物、史地、体育、音乐、经史等,教师多为传教士及高薪聘请的中外名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后期发展:</b>1916年增设大学预科,1928年设农科,1931年办工科,开设工厂,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教育理念与特色校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亲题“学以事人”,强调服务社会、奉献他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张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体育,反对烟酒,推行素质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进美国“金皇后玉米”、培育“169小麦”等优良品种,在山西广泛推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铭贤学堂不仅成为山西最早的新式中学之一,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孔祥熙还规定其煤油公司盈利的40%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体现了他“教育救国”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孔祥熙在太谷的办学实践,不仅开创了当地现代教育的先河,也体现了他融合中西、服务社会的教育理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经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的经商之路,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创业起家:煤油与铁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2 年,孔祥熙与五叔孔繁杏在天津合办“祥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 40 万银元保证金,取得壳牌火油在山西的独家经销权;为了打开市场,他推出“买煤油送灯”的促销,迅速积累起第一桶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抓住各国急需军火原料的机会,把山西阳泉的铁砂以每吨 1 银元的价格收购,再按每吨 1 美元(折合 1.5 银元)卖给美商,一次便获利颇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金融扩张:银行网络的搭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5 年起,孔祥熙用上述盈利相继在山西太谷、天津、上海等地创办或参股多家银行:山西裕华银行(1915 年,太谷,资本对外号称 200 万元);裕华银行天津分行、上海分行(1928 年后陆续增设);参与创办山西农民银行、山西省银行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银行以汇兑、放款、盐务、证券等为主业,分支机构最远设到兰州、昆明,形成了一张覆盖华北、华东、西南的金融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政商合一:权力与资本的融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8 年以后,孔祥熙先后出任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长、行政院长,掌握国家财政金融大权。他以政府要员身份继续扩张商业版图:由家族成员或亲信出面,陆续设立裕华银行、祥记公司、庆记纱号、强运公司、大元公司、恒义和升和、广茂商行等数十家企业,业务遍及煤油、棉纱、运输、五金、药材、房地产、航空、矿业等;利用统制外汇、发行公债、采购军火等政府特权,为自家企业获取稀缺资源、低息贷款和巨额订单;抗战爆发后,将裕华银行总行迁至重庆,增资 2000 万元,并在成都、西安、昆明等地增设分行,继续经营大额汇兑和战时物资贸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凭借“官商一体”的双重身份,孔祥熙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被公认为“四大家族”首富之一,其家族在海内外被披露的银行存款与不动产估值高达数十亿美元。但亦因此屡遭舆论抨击:政府明令“公务员不得经商”,他却公开宣称“财政即是生意”,并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套取外汇、走私物资,被斥为“发国难财”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概括起来,孔祥熙先以煤油、铁砂贸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再通过创办银行、扩张金融网络放大资金杠杆;最后依托国家权力把商业利益极致化,形成横跨实业、金融、外贸的庞大商业帝国,成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亦官亦商”人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从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的从政经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早年政治启蒙与活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b>孔祥熙组织地方民团维持秩序,被推举为山西中路民军总司令,这是他首次涉足政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洋政府时期(1922年):</b>应王正廷之邀,出任“鲁案”公署实业处长及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首次担任北洋政府官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国民政府初期要职(1926—1928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国民政府之邀,出任广东省财政厅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7年3月,武汉国民政府任命孔祥熙为实业部长,但他却转赴上海,为蒋介石拉拢各方势力。4月初,他与妻子宋霭龄出面宴请汪精卫、蒋介石,促成“蒋汪合作”;随后又与宋霭龄劝诱宋子文脱离武汉政府,帮助南京政府理财,从而在经济上巩固了蒋介石的统治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0年代初,因与蒋介石、宋子文、宋美龄等关系密切,成为国民党内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11月,孔祥熙接替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为解决蒋介石持续“剿共”和抗战的巨额军费,他采取赤字公债、增发法币等手段,1934年度预算中军费高达4.4亿元,占压倒性比重。蒋介石倚重孔祥熙的筹款能力,两人的合作进入“蜜月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法币改革(1935年)</b>:废除银本位,统一货币发行权,增强战时经济调控能力,但被批评为强化官僚资本垄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战时物资管制</b>:通过专卖制度(如盐、糖、烟类)和统购统销手段集中资源,导致腐败滋生,民间怨声载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家族贪腐</b>:其妻宋霭龄(宋家三姐妹之一)、子女孔令侃、孔令伟等利用特权经商,涉及美元公债舞弊、走私等丑闻,被《大公报》等舆论抨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战时财政与行政中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抗战爆发后,孔祥熙继续担任财政部长,主导战时财政,发行公债、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为抗战提供财政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出任行政院长,仍兼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总裁,成为战时国民政府最高行政与财政负责人。主导币制改革(如法币政策)、战时财政和金融体系构建,对抗战经济支撑作用显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1943年间,围绕农本局、花纱布管制局的改组,孔祥熙均奉蒋之意拟定方案,并获蒋“似均妥善,可放手做去”的批示,显示其执行者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表面百依百顺,孔祥熙对蒋并非毫无保留。1937年,他暗中派人调查孙中山死因,被蒋察觉后,以“出席英王加冕典礼”名义被外放欧洲七个月;回国后蒋又立即让他出任行政院长,既示宠信,也便于就近控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4月,孔试探性提出辞职,被蒋慰留,但随后国民党内开始集中攻击孔的贪腐问题,舆论沸腾,昆明甚至出现“倒孔运动”。蒋未加庇护,等于默许其“政治退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结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的结局可以用“黯然退场、孤独终老”来概括。这位民国政坛的“财神爷”,却因贪腐丑闻而身败名裂,最终客死他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被迫下台,远走美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后期,孔祥熙因贪污巨额美援公债(约3390万美元)被揭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家族成员妻子宋霭龄,以精明敛财著称。长子孔令侃,掌控扬子公司,后“扬子案”成为蒋经国“打虎”运动导火索。次女孔令伟(孔二小姐),以男装异行闻名,长期垄断走私贸易。这些都引发了众怒,不得不于1945年辞去几乎所有公职。1947年,他眼看复出无望,携妻宋霭龄及子女悄然移居美国纽约,从此淡出政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晚年思乡,短暂回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美国,孔祥熙虽生活奢华,但思乡日切。1962年,他以“为蒋介石祝寿”为名回到台湾,受到隆重接待,一度被视为“荣耀归来”。然而蒋介石虽礼待他,却未再给予实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他因健康问题再度赴美就医,从此再未踏足台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孤独病逝,家族衰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7年8月16日,孔祥熙因心脏病在纽约去世,终年88岁,也算善终吧。他临终前曾哀叹:“孔家的香火,要断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子女或未婚、或无后,家族血脉几乎断绝,巨额财富最终由混血外孙继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代权臣,富可敌国,终因贪腐失势,客死异乡,家族凋零,荣华成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孔家大院(孔祥熙宅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谷孔家大院(孔祥熙宅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上观巷1号(白塔社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完成于咸丰年间,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的宅院,1930年孔祥熙以2万银元购得并修缮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宅院坐南朝北,东西宽约91米,南北长约69.5米,占地面积约6324.5平方米。保留了清中叶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民居与南方园林特色,雕梁画栋、斗拱飞椽,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8个院落组成,现存单体建筑33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正院</b>,位于中心,为三进院落,包含木构门楼、官厅(接待宾客)、东西厢房(“三有堂”与“三多堂”)、绣楼等,是主人主要生活区域。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书房院</b>,位于正院西侧,为孔祥熙书房,现存月牙形大门、戏台及收藏区。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戏台院</b>,独立院落,含戏台、化妆室及展览区,曾作为蒋介石住宿地。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厨房院</b>,位于正院东侧,通过八角门与正院相连,主要为服务用房。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墨庄院</b>,位于戏台院西侧,原名帐房院,因悬挂岳飞题写的“墨庄”匾额得名,建筑格局保留完整。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花园</b>,西花园位于正院西侧,有水阁凉亭、池塘及名贵植物;东花园位于正院东侧,现存残损。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在太谷期间,主要居住在两个地方:一是这个孔家大院,二是太谷铭贤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孔祥熙于1907年创办铭贤学校(今山西农业大学前身)后,曾长期居住在校内,尤其是在他回国后与宋霭龄成婚初期,两人共同居住在铭贤学校内,处理校务与家族事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三、孔家大院(孔祥熙宅园)民国时期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时期的孔家大院因主人孔祥熙位居民国权力核心,先后成为多方势力的舞台,浓缩了民国三十余年的政治、战争与社会变迁。可梳理出五大类、十余起具体“历史现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蒋介石宋美龄的到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11月10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应孔祥熙之邀抵太谷,下榻孔家大院的戏台院正房;还在铭贤学校召开欢迎大会并举行秘密军事会议,当晚在孔宅宴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迎接蒋介石的到来,孔祥熙事前专门对孔家大院进行了一次维护,对安排蒋介石住的地方重新进行了装饰和美化。不过,蒋介石夫妇在这里也就住了一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一次行程中,蒋氏夫妇登小姐绣楼、游西花园,蒋介石感叹“太谷财主才算殷实”,孔祥熙顺势提出“可代购置别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专门为蒋介石夫妇定做的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抗战时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37年太谷沦陷,孔宅先被日军警备司令部占用,后改为兵站、军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日本投降后,孔祥熙虽名义上收回产权,但随即被阎锡山军队设为特警组驻地,成为地方军阀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解放战争时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48年7月太谷解放前夕,阎锡山部队将孔家宅院最后充作兵站与临时医院;解放军接管后,晋中三中(后并入太谷师范)立即迁入,校园与军管同步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8月,邓小平一行赴西柏坡途中夜宿太谷,专门到孔宅西花园听取中共太谷县委汇报,宅院短暂成为解放区军政临时办公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家族兴衰与财产争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宅院本为清乾隆年间晋南孟氏所建,1900年“庚子教案”后孔祥熙借教会势力取得孟家花园,1930年又仅花两万银元购得整座大院,被视为孔氏“以政夺产”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胜利后孔家在此清点、转运黄金,1947年国民党“金融风潮”爆发时,太谷仓库已人去楼空,黄金经天津港转香港再赴美,宅院见证了“四大家族”财富外移的最后一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由私宅转为公共空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4月,孔宅正式改为山西省太谷师范学校校舍,部分建筑被改建,直至1996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2000年修缮后对外开放,完成由“权贵象征”到“公共记忆”的功能转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34年蒋介石“夜宴太谷”到1948年邓小平“西花园听汇报”,再到1949年军管办学,太谷孔家大院在短短十五年里先后成为国民政府要人行辕、日军兵站、阎军警署、中共临时指挥部和人民校园,几乎每一次重大历史节点都在这座院子里留下痕迹,因此被誉为“民国政治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太谷古城与探访孔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太古古城印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来到太谷古城已是中午。放眼望去,古城没有一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目之所及,大都是一些明清风格的平房院落。它的地标性建筑就是位于古城中心十字街口上的太谷鼓楼,在一片低矮平房院落之中显得十分惹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谷古鼓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太谷鼓楼</b>,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二层三重檐木构楼阁建筑,通高20米,台基开十字门洞,贯通古城四方,是山西中部鼓楼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地有一道名点:“太谷饼”,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它呈圆形或略鼓的金钟状,表面茶黄,满布脱皮白芝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主要原料为小麦粉、白(冰)糖、芝麻油(或胡麻油)、蜂蜜、鸡蛋清、饴糖、碱面、脱皮芝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口酥、松、软、甜,但“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而不腻”,嚼后满口芝麻与焦糖的复合香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大特色是“久存不走味”:常温下放一个月以上,色、香、味、软硬程度几乎不变,旧时晋商远行都必带此食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寻访孔家大院(孔祥熙宅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家大院(孔祥熙宅园)所在的太谷区上观巷1号,门口是一条比较窄的街巷,周边没有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将车停在了一处比较远的地方,然后步行前往孔家大院。经过向人打听,七拐八拐才到了孔家大院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身处小巷,孔家大院的大门并不显眼。走到跟前,看到匾牌才知道到了。可能是中午正是吃饭的时候,孔家大院大门口只有一位中年女同志在值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到院内,没有见到其他游客,只有我们几个人,显得很清静。我们先来到正院,屋内有孔祥熙生平及有关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生平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生平和家族情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祥熙办学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了孔家大院有关孔祥熙的生平展览,又在大院的各处转了转。此时的孔家大院显得格外的空旷、冷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徘徊在孔家大院的院子里。望着这个历经沧桑的大院,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民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页早已翻过去了;院子曾经赫赫有名的主人也早已作古,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孔家大院依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大院,见证了民国初期军阀战争的混乱;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见证了民国从兴建到没落的历史;见证了包括主人孔祥熙在内的四大家族的兴起和衰亡;也见证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当家作主的光辉历程。这些历史都给这个院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人们来到这个院子,通过这张记录民国历史的名片,可以探访、研究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这座院子也以它自己的方式,向前来探访的人们讲诉着它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08.08 写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