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时间:</b>2025.8.10下午(周日)</p><p class="ql-block"><b>地点:</b>东城区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主持人:</b>喜悦</p><p class="ql-block"><b>回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十三回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宁国府除夕祭宗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荣国府元宵开夜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参加书友:</b>1.喜悦 张松强 3.天涯客 4.宁静 </p><p class="ql-block">5.董志宏 6.海鸥 7.雅红 8.苏秀英 </p><p class="ql-block">9.紫电青霜 10.清风 11.Maggie 12.田园 </p><p class="ql-block">13.马香 14.那花那海 15.李明 16.听雪 </p><p class="ql-block">17.海晏河清 18.石头(蓓蓓) 19.开心果</p><p class="ql-block">20.侯天奇 21.花雨小巷 22.马玥 23.快乐星</p><p class="ql-block">24.彭哥彭岩 25.垲邱 26.于志钢 27.韩芳</p><p class="ql-block">28.马玥 29.天青 30.龙龙。31.翠袖 32.小莉 </p><p class="ql-block">33.晓听风铃 34.seugull海鸥 35.如月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第 53 回真是精彩,手笔赛迎春省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许树建</b></p><p class="ql-block">假如前几回曹公是专注丫鬟的“芝麻绿豆”小事,那这一回可是《红楼梦》的国家大事,时间又恰与我们现在寒冷节气相吻合,读起来很应景。祭祀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也是孝的一种集中体现,目前已经渐行渐远。像我这样七十多岁读起来也要边读边想,对于 80、90 后更是遥远之极。所以这一回的内容堪称古史学习。同时,在这个平台上,曹公又一次把贾府的人物从上到下缕了一遍,有了前五十回的细读,应该是顺理成章地巩固一次。有一个细节,前面曾提到过,这次更详细,那就是“收租”既写了乌庄头——乌进孝(曹公起的名字都有讲究)走了一个月零二日来到宁国府,贾珍还不满意货色太少,又流露出对荣府的矛盾。还有一个细节,通过宝琴第一次来宗祠所看到的,描述了宗祠的牌位摆放及仪式(如同利用刘姥姥之眼看到了大观园)这一回可以看到曹公如何写大场面:既有主旋律,又有和声。既庄严,又有韵味。前半段祭祀了先辈,下半段写了与贾母的欢乐。可以说书中该出场的人物都出来了,不出来的也一一说明缘由(年迈的、有病的、嫉富愧贫不来、憎畏赌气、不惯见人等不来)总之,不可不读的一回,等着大家朗读议论之精彩吧!</p><p class="ql-block">我早晨一边读一边设身处地想,假如我是贾珍会怎么做,比他强还是不行?我也会想,假如我此生老天爷让我做乌进孝,我是否也能走上一个月零二日去交租?我会不会也成为《红楼梦》里面那些不出场的几类人?</p><p class="ql-block">我已经摈弃过去读书时那种自高气盛评论者的姿态,我觉得曹公就是写出了人间百态,我难道不也是来到人间转一圈,并也会消失的一个人吗?凤姐再强,宁国府贾珍不也在背后议论她?贾母为什么那晚不吃饭就回去?这次曹公排了好几个场面的座次,也许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稳定的原因之一,那与我们现在极其反感的“阶层固化”到底谁是谁非?不又回到这个话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英国贵族学校令多少的中国家长羡慕,而德国的贵族体系至今还有延续,上周听一个讲座,有嘉宾就阐述德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思想家、音乐家、哲学家,归其原因中有一个就是贵族的延续,也就是这些“大家”都是从小在很好的家庭中生长的,有音乐与哲学的氛围。</p><p class="ql-block">中国七十年前天翻地覆变迁后,目前孕育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的稳定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子女必定会出类拔萃。“新上海人”本身就是中国的佼佼者,否则他与她根本无法立足上海,而他们的子女正在比“老上海人”的子女做出百倍以上的努力。所以,《红楼梦》的阶层格局既有腐朽的一面,同时它又成了新社会各局的参照体系。所以,读了《红楼梦》等于了解了中国的过去,思考了中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熟悉我的同学同事都说我家的基因好,我奶奶与两位姑妈都活到了百岁,后来想想也是,奶奶是杭州一个大钱庄的大女儿,从小读文识字还会绣花。我至今记得她常说起的两句话:“万里江山一点墨”(我是最近读了几年文学才真正感悟, 浩瀚无垠的历史,传承下来不就靠文字吗?) ; 还有一句话:“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其实贾母就有这种风格,她处理大观园众多事情,从来瞻前顾后:比如表杨凤姐时就考虑别伤了其他几位。 (写于去西沙群岛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本讨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倾听日出:</b>思考题来了: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并列呈现,作者为何将二府节庆活动编织在同一回?这样的结构安排如何凸显荣宁二府在家族功能与社会地位上的异同?</p><p class="ql-block"><b>小禾:</b>将宁国府的祭祀与荣国府的夜宴放一起说,说明两家在功能上的不同,也为二府荣衰与深层关系留下了更多值得探讨和补充的空间。</p><p class="ql-block"><b>翠袖:</b>宁府是长房,所以祭祖在宁府。但在朝廷那边,荣公的功劳大于宁公。</p><p class="ql-block">夜宴是家宴,贾府最老的老人在荣府,所以在荣府摆宴。</p><p class="ql-block"><b>海之燕:</b>尊卑有序:长兄为大,所以祠堂在宁府;二房的贾母是最老的长辈,荣府子孙辈又多,在荣府办理比较方便众人。</p><p class="ql-block">宁府人丁堪忧啊!贾珍只生贾蓉,贾蓉娶了两个媳妇都没生育。贾珍贾蓉还有生育能力吗?贾珍那么多妻妾都没有生育,贾蓉换了两个老婆也都没有儿女。</p><p class="ql-block">人丁不旺,是不是也是宁府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b>一叶小舟:</b>整个宁府内部成了“除了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的藏污纳垢之地。这样子的家族就是生再多又有何益?</p> <p class="ql-block"><b>倾听日出:</b>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对比“祭宗祠”中的族中男性、宗子祭祀,与夜宴上女性角色的安排与表现,能从中看出什么?作者是在暗示了什么吗?</p><p class="ql-block"><b>小禾:</b>祭祠尊男抑女,夜宴却突出女性才情,曹公在暗示这个家族中,男性只代表了过去,女性才是真正家族精神核心,如果贾母没了,这个家庭也就完了。</p> <p class="ql-block"><b>张松强:</b>通过阅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可以看出古代(老辈人)非常重视宗祠祭祀,而作为现代人却对这一观念淡薄,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听雪:</b>维护社会人文秩序,过去主要靠宗法礼教,现代主要靠法律法规~今人的国家属性大幅增强,宗族属性大为减弱,由此自然就淡薄了吧~</p><p class="ql-block"><b>翠袖:</b>过去生产力不发达,需要家族抱团才能发展生存。现代都是小家庭了,且交通发达,大家距离遥远,宗族的重要性没那么大了。</p><p class="ql-block"><b>天青:</b>分工细化成为各种小圈子。</p><p class="ql-block"><b>翠袖:</b>此外,一个家族能讲究凝聚力,也是因为家里出了大人物。</p><p class="ql-block">比如荣宁二公发迹了,于是一族以他们为核心繁衍发达。</p><p class="ql-block">像贾雨村落魄时,就他一个人,也不讲究祭祖了。</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如果家里出了刘强东宗庆后那样的人,自然又会出现新的祭祖核心。</p><p class="ql-block"><b>天青:</b>以前老人是宝是因为经验很重要,现在日新月异,迭代频繁,也把尊老的礼仪丢了。</p><p class="ql-block"><b>翠袖:</b>是的,时代发展太快,知识迭代。老人的很多知识经验甚至人脉都用不上了。</p><p class="ql-block">有些几十年前很火的行业和职业,现在完全不行了。</p><p class="ql-block"><b>天青:</b>好了歌里面首先说的是功名,感觉当下首先说的反而是金银,利益共同体。</p><p class="ql-block"><b>shanzhengqiao:</b>我也认同科技的发展,使得祖辈或者长辈他们的认知不再具备权威性。现在是信息时代,AI时代,后辈知道的甚至比祖辈还要多。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我觉得是文化的影响,过去我们基本上是单一的文化,就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是多元文化的整合,西方文化强调的独立,强调个人主义,可能也会稀释掉我们的宗祠祭祀、传承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b>小莉:</b>不是观念淡薄。过去,家族成员都聚居在一起,形成大的宗族。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频繁,小家庭才是更普遍的家庭单元。而且现代价值观更强调个体的独立和平等,有问题法律法规裁决,传统宗族的力量被弱化了。</p><p class="ql-block"><b>天青:</b>可能也是因为商品化程度很高很高了,所以金钱的万能性更大了些,尤其是在这个时代。</p><p class="ql-block">并且现在的人口流动也很大,以前是不是不让有流民的吧便于治理,每个人必须在自己的本地。</p><p class="ql-block"><b>翠袖:</b>对,权势只在本地有效。金钱才能走遍天下。</p><p class="ql-block">其实可卿托梦也是这个意思。权势地位会失去,所以重要的是做好资产布局。建议凤姐多投资不动产,保住家人生计。</p><p class="ql-block"><b>小莉:</b>祭祀宗族,网上看过各种小视频。重大隆重场面就是每年海内外华人祭祀人文始祖伏羲。</p> <p class="ql-block"><b>廓然大公:</b>贾珍说"黄柏木做磬锤子——外头体面里头苦",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答:柏木(如侧柏、圆柏等)的心材(树木中心部分的木质)通常含有较多树脂、挥发油和芳香物质,这些成分可能带有轻微的苦涩味。“黄柏木做磬锤,外头体面里头苦”,意思就是说外表风光无限,其实本质上确实捉襟见肘,没有所谓的荣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暹猪是哪里的猪?鲟鳇鱼为什么只有两条?黑山庄乌庄头礼单上其他礼品的数目都是几十上百。猜猜这里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答:暹:古代专门指“暹罗”(今泰国),清代是大清朝的藩属国。</p><p class="ql-block"> 暹猪:可能是暹罗进口的猪种,或指用特殊方法饲养的珍贵猪(如小种香猪),肉质细嫩,专供贵族享用。</p><p class="ql-block">暹猪和鲟鳇鱼应该属于很昂贵稀有的物种,所以进献给贾家的数量也很少。</p><p class="ql-block"><b>翠袖:</b>鲟鳇鱼是只有东北才有吧?</p><p class="ql-block"><b>任轻舟:</b>鲟鳇鱼产自远东抚远,一条二百多斤。怎么感觉乌进孝带的农产品,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p><p class="ql-block"><b>廓然大公:</b>这一回的描写有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背景,那就是清代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及公侯之家,除了每年的薪水以外,大都有封田,田里的负责人每年都要进贡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和地租。</p><p class="ql-block">我看这一回,乌进孝家的应该就是东北一带的。</p><p class="ql-block"><b>任轻舟:</b>你说东北一带的产品吧,他还带了粉粳、碧糯,还有龙猪。</p><p class="ql-block"><b>翠袖:</b>对,荣府的封地比东府更多,因为荣国公功劳更大。</p><p class="ql-block"><b>廓然大公:</b>曲阜的衍圣公,全国各地都有田产,绝大部分为皇帝赐予,少部分是自己买的。如果没有这些封地,衍圣公一年的生活开支根本没法维持。光每年的祭孔就花费巨大。</p><p class="ql-block">贾珍训斥贾芹这段,写的特别好。贾珍作为族长,还是非常尽心尽责的,不允许贾芹这样的人占便宜冒领物品,以便宗族里真正需要帮扶的人得到救济。这也反映了古代宗族扶危济困的一面。</p><p class="ql-block">如果富者只顾自己的享受,对贫困之家不怜贫惜弱,宗族内部就不可能团结,不可能有凝聚力,那么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就不可能维持。</p><p class="ql-block">这一点,建议大家看一下我国古代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家族,就是范仲淹的家族。他制定的义庄制度延续了近千年,一代一代都是在努力维持救助范氏家族。这种义庄制度一直延续到1949年,特别了不起。新中国开始,土地被充公,宗法制度被废除,范氏义庄彻底终止。</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和他的后代真的太了不起了。</p><p class="ql-block"><b>曼乔:</b>广州博物馆便是刘氏宗祠。</p><p class="ql-block">苏州天平山是皇帝赐给范仲淹的领地。</p><p class="ql-block">义庄在钱穆老家荡口镇便有延续至今的,可以说非常震撼!可以说我没想到!自然风光之外的人文收获吧。</p><p class="ql-block"><b>天涯客:</b>修订族谱也是族长的主要职责之一,牵头人。贾珍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线下活动</b></p> <p class="ql-block"><b>以下是活动视频:</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egduk9"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第五十三期品读会视频(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el423p"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第五十三期品读会视频(二)</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线上分享</b></p> <p class="ql-block"><b>刘永平:</b>宗祠是家族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感觉南方地区特别是闽粤浙徽湖湘有些地区传承保存相对完好,总体比北方地区要好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在湖南娄底双峰县的荷叶镇,参观曾国藩故居白玉堂和富厚堂及周边村落所感受到的宗祠文化,比如有一个村叫葛家庄,据说是东晋葛洪的后裔聚居地,村里的宗祠祠堂保存特别好,而且村小学就建在祠堂里,这传统文化的保护有特色,对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有裨益。</p><p class="ql-block">这一代也是近代杰出女性葛健豪的故居所在地,这位小脚女性五十几岁还带着儿子蔡和森与女儿蔡畅留法勤工俭学。</p><p class="ql-block">UU:孔孟故乡虽然祠堂没有闽粤完整,但一些文化礼仪保留的也很好,曾亲眼目睹临沂庄里为逝者送行的一套礼仪,村民亲戚自动按辈分按顺序排序,同辈、子辈、孙辈的礼节都不同,动作非常多并且很整齐,不是提前彩排过的,都是传承下来的,自小就会。就联想到贾府祭祖等几个场景。</p><p class="ql-block"><b>六六:</b>家里长辈是地方基层干部和警察,看到宗祠,我只会想到扫黑除恶这四个字。很多乡村通过家族势力达成排外效果,使得地方的管理系统基本作废,民主投票形同虚设。同时,以家族为核心的一方从政或者是一方从商,官商勾结只会使得黑恶势力更加隐蔽,然后一些人发迹之后兴土木建立豪华祠堂侵占耕地,所以拆祠堂反而是件好事。</p><p class="ql-block"><b>井幻:</b>赞同,拆祠堂是好事儿,近几年又开始兴起什么祭拜什么修祠堂了,感觉像死灰复燃。</p><p class="ql-block"><b>徐相:</b>祠堂本身没问题,不要把坏事让它来背锅。现在国家都支持祠堂文化,我们那边修宗谱统战部和文化局都会参加。宗谱修好文化局都会留一份。</p><p class="ql-block">南方大部分宗祠起到的都是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井幻:</b>首先,东北没有一大堆黑社会,这多少有点刻板印象了,不是所有光膀子戴金链子的大哥就是黑社会。</p><p class="ql-block">其次,六六讨论的应该是宗族势力,是自古以来的“权不下县”。</p> <p class="ql-block"><b>井幻:</b>贾府真是一辈儿不如一辈儿,连贾珍都算是矬子里挑大个儿。</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BVQDrUBNoFWydltYqn7hw" target="_blank">红楼梦中人品读会第53期活动总结: 东图欢聚共畅怀 红楼雅会乐融融</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