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黄坑

吴德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2年的夏日,我独自一人骑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虽是夏日,但这几天阵雨阵晴,气候还算凉爽,阳光时不时钻出云层,白晃晃照亮山野,但不久就会被云层收回。山路两边的山都是刚种上两三年的马尾松,纵横有序整齐地排满山坡,山坑中的田野里,葱茏的稻禾正在泛着浓得发稠的绿,一层层铺向更深的山垅中;在一处山田边,建了一小片平房,房顶上是鲜艳的红方大字:“三明飞翔农业责任有限公司”,远处的山上有一群农妇一边说笑一边正在劳作,估计是在给新种下的作物施肥;路边,种了一些已开的和金银花一样的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但奇怪的是,我所见过的野生金银花是藤状的,而这里种的是树状的,只是叶和花都与藤状的金银花一样。</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走了多远,过了一座高高的拱桥,前面就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坑田稻禾,仿佛有序地逐层向更深处的山谷延伸,很是壮观。我停下车,正要拍那片油绿的稻禾,忽然听到田边桥下有人说话声,寻声望去,原来是一男二女三个中年人和一个小孩正在河里捡鱼,有人在河里毒鱼。这在我们这一带农村是常有的,我年轻时就常邀伙约伴去河里毒鱼,用的是一种植物根药,拿到河里捣烂后冲到河里,就可以毒杀河鱼。毒鱼是青年时很有乐趣的活动,既有收获的快乐,又有寻觅的野趣。但这二十多年来,也许是环境的污染,河里已没有鱼了,因此也二十多年没有干这事了。现在看到她们捡鱼,想来山里还是能保持一方未被污染的“净地”,一些传统的乡村活动还能保存。</p><p class="ql-block"> 继续沿弯弯曲曲的山路进发,不久路两边就出现了杂木林,还有一些是古树,穿过树林,小河边有两个中年妇人在菜地除草,还有三个小孩在路边玩。上一段坡来到坡顶,一个屋舍俨然,房屋建在山谷和西边山坡的村庄就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进村的路走下,左边瓦盖的敞棚屋里有谷仓和木板围成的茅房。闽西客家山村,谷仓都是建在瓦盖的敞棚屋的,这是因为山村人都还保持着淳朴的道义风气,没有盗贼,所以不必防盗窃。右边,是一片翠绿的稻田,在山坡上层层梯上,岗顶,则是一片毛竹林,在山风中左右摇摆。</p><p class="ql-block"> 走下一段土坡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生产队的晒谷场,谷场边的小溪旁挺立着一棵有小桶大双株合生的红豆杉,长得郁郁苍苍很是茂盛。场边的房屋就是旧时的谷仓,泥瓦结构,两层,如今做了村委的办公处,墙上还挂着村委的一些公告、公示、宣传标语什么的。谷坪中,两个老妇正坐在屋檐边聊天,一个大约3岁的孩子在坪里独自颠着小脚走来走去玩,她们都用异样的眼睛望我,问我到这做什么。我说来玩的,不做什么。她们说这样的破村有什么好玩啊,要到大城市去才好玩。我问村里住有多少人口,她们说大约一百多吧,现在年轻人都到外面城市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赚到钱的人家也搬到县城或镇上住了,留下的都是较穷的人家。我问这村有多少年历史了。两老人不知道。正好走过来一个中年男人,中年男人说,有三百多年了吧,开基祖是清流县长校镇上人,李姓,开始是到这养鸭的,搭棚住,后面就在这住下了。这下面还有一个村子,叫下黄坑,开基祖和这是两兄弟,也是养鸭开基的。两村合为一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 谷坪的下方,有一座客家人常见的中间建上、下厅,两边建厢房、横屋,大门前宇坪的房屋,大门的两边墙上是用红漆写满文革时期的标语,都是毛泽东的语录,几乎布满了所有的墙壁空间,让人老远就注意到它。标语如:“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还有“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你不去打倒他,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屋前,发现这座屋显现出没人住的迹象,门前的宇坪长满了乱草,一片荒芜,大门宇坪外有一个小池塘,池塘中种着禾笋,隔着小圳的对面,是绿油油的稻禾,一个老年男人正在给稻禾喷药,阳光照亮他喷出的药水在绿禾间飘飞。</p><p class="ql-block"> 沿着红豆杉旁边的村道上去,两边就是依地势高低逐层而建的泥瓦房,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建筑风格,受经济的制约,删繁就简。上到最上层的村尾,看到有一个小巧简陋的破旧门楼,连接两边的围墙,门楼内,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池塘两边是石铺的过道,通到隔着池塘那边的已变形的破旧瓦屋,那是村族的祠堂。池塘里污水垃圾,可见无人管理。奇怪的是,祠堂的一边却建了一座两层钢筋水泥结构新式楼房,与破旧的祠堂和周边的环境形成反差。更不可思议的是,按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一般居住的房屋都是不大建于祠堂边或寺庙边的,因为从迷信的角度说,祠堂和寺庙的香火太盛,普通凡人怕受不了,对住人不利。</p><p class="ql-block"> 新楼的后面的高坎上,聚集了五、六墩的稻草垛,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常见的乡村风景,但现在在普通乡村已完全消失了,因为乡村普通人家都不养猪牛,肥料又多用化肥,没有人去积草肥了。小时候在家乡,常在这样的草垛间玩捉迷藏,现在这里看到,感到非常新奇和亲切。</p><p class="ql-block"> 草垛上面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再上是高耸雄峻的山峰,连绵在村庄的周围,群山环合,波峰浪谷,小村就像绿海中航行的小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