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铸北疆的灵魂 触摸历史的文脉

董成刚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天空,星汉灿烂,日升沧海,当晨光漫过呼和浩特的城市天际线时,我就站在了内蒙古新建博物院灰白色的花岗岩台阶上。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院外观多根花岗岩乳白色的圆形立柱如同支起了草原蒙古包的围帐,一排排醒目的红色条形狀的装饰必做毡房内的龙骨,一同挽着臂膀把内蒙古历史沿革的昨天和今天的变迁揽入怀中, 把内蒙古远古世界的生存环境、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艰苦卓绝的解放之路和和今朝巨变的过程融为一体。多元化的展示,从不同角度的推出,让我们对祖国北疆这块土地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一)聆听大地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用一种探寻的心境,走进远古世界的展厅, 古旧深色的背景里增加了那种深邃的温度,全息投影模式的设计“ 让古生物动起来”,再结合声光电的手法,把恐龙的模型置身在原始的茂密的森林当中,大小恐龙惟妙惟肖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身着深褐色的、褶皱的皮肤发着低沉的吼声,带着远古震惊一世的呐喊, 仿佛要刺破云天,生命的延续仿佛从一次次的挣脱中解放出来,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代,生物的进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海洋到陆地,生物进化演绎到了一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  驻足观望,温和的灯光映衬着琳琅满目的各式化石,从展柜里陈列的化石中窥见远古时代古生物的足迹, 一个个外观形象逼真的恐龙标本,立足在荒原的深处,浑然一体契合了那个时期的动态状况;一颗颗完整的恐龙蛋化石附着在泥土上并泛着微光,泥土的纹理还清晰可见,好像下一秒就能听见蛋壳里传来微弱的动静,瞬间把人拉回那个巨兽横行的史前时代。</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具完整的猛犸象骨架,象牙如弯月般斜指穹顶,骨骼上的冰裂纹仿佛还凝固着第四纪的寒霜。巨大的猛犸象出土于呼伦贝尔草原,距今约三万年前,似乎它的胃里还残留着桦树嫩枝,证明当时的草原比现在更湿润温暖。我仰目俯视它空洞的眼眶和整个身躯的骨架,忽然,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曾是它们繁衍生息的处所,而百万年的时光不过是一次深呼吸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多地发现了恐龙猛兽的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这里曾经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景象,在恐龙王国内盛行期,适宜的生存的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才有了这些种群的发展壮大的条件。历经年代的更迭之后, 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它们把骨骼留存在那里,留给后人们作为不断探索挖掘的佐证,这些标本的遗存,记录了那个时期不可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二)触摸草原的心跳</p><p class="ql-block"> 树扎下深根,便与土地血脉相连;水流向远方,终不忘源头的滋养。而草原的脉搏,早已随着千年历史的更迭,在风里、草间、牛羊的蹄声中生生不息。那些亘古不变的故事与事实,沉淀出草原最深邃的底色。 </p> <p class="ql-block">  一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老诗歌,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草原的灵魂之门。当我们站在无垠的草原深处,脚下是松软的土地,耳边是风拂草叶的轻响,鼻尖萦绕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这一刻,我们真的触摸到了大地的心跳,感受到了草原最原始、最动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广袤的地缘中 ,历朝历代更迭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地理位置上看,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草原、沙漠、山地等地形交错,既连接着中原农耕文明的腹地,又通向北方草原游牧世界,还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文明产生关联。这种处在“十字路口”的位置,让它天然成为多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  翻开这部厚重的历史图册,可以看见从大窑遗址的人类微光,到红山文化的玉龙初现;从胡服骑射的改革创举,到昭君出塞的和亲大义;从匈奴、鲜卑南迁的汉化改革,到辽夏金的学唐比宋;从金莲川的大元一统,到元明清的交融汇聚,实现了多元一体、融汇互鉴、文脉相承、承前启后的远景。</p> <p class="ql-block">  岁月沉淀了永恒, 生命在不断的探索中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的步伐。从一个个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玉壁出土文物的挖掘,标明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从中揭开了人类生存智慧和进步程度。 内蒙古多地文化遗址的发现,其中冠饰品、陶器、玉器、骨柄等物件的使用和种植植物遗存的迹象表明,早期农耕文化与游牧生活的图景,进入青铜器时代,点燃了北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新曙光。</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就站在展厅的中央,环顾四周,摄取北方民族文化遗址发展的脉络,一张张精彩的历史册页在心中描绘深化, 一件件出土文物的呈现在不断地谱写内蒙古古代历史的华美篇章, 每一个起承转合的文化脉络,如同奏响了北疆文化遗韵悠远的融合交响,在这片沃土上,触摸草原的心跳,无形中有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收获,这种内生动力的生发,源于北疆文化深厚底蕴的滋养。</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院时,夕阳正为穹顶的青铜纹饰镀上金边。风里飘来远处马头琴的悠扬曲调,我忽然懂得这座博物院的意义:它不仅是文物的容器,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远古与当下,沟通着游牧与农耕,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的深情凝视与自信传承。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从来都不是冰冷的遗存;当它们被放置在时代的聚光灯下,便成了跳动的脉搏,诉说着"我们从哪里来",指引着"我们向何处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站在博物院的台阶上回望,建筑轮廓与蓝天草原融为一体。我知道,有些感动会随着时间淡去,但那些在展厅里突然涌上心头的共鸣——对生命的敬畏,对融合的包容,对家园的热爱——将会永远留存在我的血脉里,就像草原上的草籽,在每一个春天到来时焕发新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