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小A说</b>“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敏感易哭,提不起劲,什么都不想干,我是不是抑郁了?”<br> <b> 小B说</b>“我什么都做不好,是我太无能了!”<br> <b>小C说</b>“我最近2个月哪也不想去,总感觉没意思!就想一个人呆在安静的地方,谁也别来烦我!”<br> <b>家长说</b>“我们什么都满足TA,那么爱TA,医生说TA抑郁了,其实就是想多了!格局没打开!”<br> 抑郁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却又因为它的隐蔽性,让很多人难以察觉。<br> 今天,我们带来一个简单的 “七项测试”,帮你快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但是要注意的是,仅靠七项测试,绝不足以完全判断你是否患上了抑郁症,需要专业的精神医生结合详尽问诊、心理评估、必要时的身体检查才能确诊。<br>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br> 内在因素:遗传基因可能使某些人天生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更敏感。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中。<br> 外在因素:当一个人长期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压力,缺乏有效社交支持时,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个人的思维方式、应对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br><b> 1、被困原地的孤独<br></b> 眼睁睁看着别人都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可只有自己被困在原地,走不出去。那种孤独感就像黑洞一样,把自己完全淹没,就这么被困着,挣脱不了。<br><b> 2、无法控制的负面想法<br></b> 抑郁症发作的时候,负面想法就像一群不速之客,频繁地在你脑海里横冲直撞,你根本控制不住它们。越想赶走它们,它们反而越嚣张,就这么折磨着,让自己苦不堪言。这也是抑郁症患者常常面临的挑战之一。<br><b> 3、被误解抑郁症是“想太多”<br></b>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患者就是想太多、矫情又脆弱。那些看似“想太多”的思维背后是一颗正在经历病痛折磨的心,越来越怀疑自己,甚至不敢寻求帮助,担心被认为是“矫情”、“懒惰”。<br><b> 4、回不去的快乐<br></b> 还能想起以前自己活得开开心心的样子,可现在怎么都开心不起来,就只想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快乐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br><b> 5、痛苦的“伪装”<br></b> 抑郁症患者本身就很痛苦了,但是为了不被别人误解或发现,他们常常得伪装成正常人。这种伪装,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会让他们更难受。他们明明已经很痛苦了,还得强颜欢笑,这其中的心酸,没经历过的人真的很难体会。<br><b> 6、常感到疲倦或没有精力<br></b> 这种疲倦并非体力透支后的累,而是一种深层的、难以缓解的乏力。明明没做什么重活,却从早到晚都感到很累,甚至连说话都觉得费力。这种 “能量流失感” 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br><b> 7、睡不着、睡不安稳或早醒<br></b> 抑郁症常常会打乱睡眠节奏。有人会整夜盯着天花板,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停不下来;有人则相反,一天能睡十几个小时,却依然觉得疲惫不堪;有些人像定了闹钟一样早醒,再也无法入睡。<br> 做完这七项测试后,不妨数一数自己打了多少个 “√”。 如果只有1-2个,且程度较轻,可能只是近期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试着给自己放个假,和朋友聊聊天,或许就能慢慢调整过来。但如果超过3个,持续时间较长且这种状态已经影响到了你的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请一定重视起来。<br> <b><font color="#ed2308"> 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br></font></b> 1、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病一样,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或药物治疗),其中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动力学治疗、正念认知疗法等。<br> 2、症状≠个人缺陷:消极思维、悲观、无力感、兴趣减退等都是疾病的表现,不是性格问题或道德缺陷。<br> 3、避免简单归因和指责:家庭、社会等支持系统不用“你就是想太多”、“心大一点”等这些话劝导,这些话对于抑郁症患者几乎没有帮助。<br> 4、表达理解、支持和关心: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这一定很难熬!”、“这不是你的错,你生病了!”、“我会一直陪着你!有什么需要我帮你的吗?”<br> 5、鼓励寻求专业帮助:积极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得到专业帮助才是康复的关键。同时在权威且专业途径了解抑郁症的症状、成因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消除误解。 <h5><font color="#9b9b9b">通讯员:雷嫦菊</font><div><font color="#9b9b9b">编辑:周世楠</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一审:雷嫦菊</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二审:李峰</font></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