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太是1988年年底从伦敦返回太原的。一到家,他立刻加入了服侍母亲惠英的行列,并主动承担了接送母亲去医院化疗的任务。考虑到每周做三次化疗,总让三哥彼得安排车辆确实也麻烦,于是马太买了一辆带棚的三轮车。这样,除非遇到恶劣天气让彼得找汽车,平时马太就可以蹬三轮车载着母亲去医院。从桥东街到省肿瘤医院,一路慢坡,蹬趟至少要一个钟头。</p><p class="ql-block">一天上午,阳光灿烂,有微微小风,马太又带母亲去医院,他一边蹬车,一边和母亲聊天:“妈,坐您儿子的三轮车,感觉怎样?” 惠英微笑着回答:“能坐研究生儿子的三轮,妈妈感到很风光。” 离开家整整六年,终于能为母亲尽一点儿孝心,马太心里深感欣慰,</p><p class="ql-block">马太又回到那间屋顶长着棉花苗的房子里。桥东街的老院子在寒风中不断瑟缩,那一年为在老家盖房拆走了大部分木料,后来院里又被邻居蚕食了一部分。去伊拉克之前,在自己住房的南侧,马太为父母又搭建起一间简易房子。</p><p class="ql-block">母亲出院后就和父亲住在那间简易房里,夏天漏雨是常事,最关键的是没自来水、没厕所。生活污水需要用桶拎到外面,要么倒进街道旁的排污口,要么倒进大院南侧那个污水坑。</p> <p class="ql-block">过了没多久,马太进入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公司上班了,身兼两职,业务员兼翻译,同事们羡慕他说“喝了洋墨水就是不一样”。公司韩总经理说:“马太,争取为咱们再往伊拉克派一批劳务啊!”</p><p class="ql-block">担任德国迪克霍夫公司远东部经理的汉斯先生如约而来,1982年他的公司聘用了三百多名山西劳务人员,派到伊拉克工作。在首都国际机场见到马太后非常高兴,说道:“我的中国代理,咱们终于在北京见面了。”马太陪着他在北京走访了几家大公司,中国路桥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公司和中国国际劳务合作公司,并进行了合作洽谈。汉斯先生给马太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市场推销一套高铁轨枕半自动生产线。汉斯先生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高铁将有飞跃性发展。</p> <p class="ql-block">汉斯先生是德国人,但生于中国大连,父亲曾担任过德国驻大连的领事。因此,他和马太一起从北京飞抵大连,并在黑石礁附近找到了当年的院子和那座小白楼,只不过院墙上写着八个字:军事用地,闲人勿进。海风吹乱了汉斯花白的头发,他笑着对马太说:“哈哈,小时候,我常站在楼顶看海。” 经与有关部门联系,汉斯先生得到许可进入了院子,并移了一株院儿里的野玫瑰。他小心翼翼地将玫瑰打包好,说要带回慕尼黑,栽种在自己家院儿里。</p><p class="ql-block">汉斯先生访华的最后一站是太原,他在太原有三件事,一访问太原轨枕厂;二与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进行业务洽谈;三去看望马太的父母。在太原轨枕厂,汉斯先生用PPT演示了迪克豪夫公司的DSR高铁轨枕专利技术,该厂表达了以许可证方式引进该生产线的合作意向,为即将上马的京沪高速提供轨枕。有趣的是,在工厂参观时,汉斯先生的眼睛里进了沙尘,流泪不止,给他处理眼睛的厂医务所女护士是马太的一位小学同学。她说,附近太钢的烟囱每天排出大量粉尘,厂里的工人们常被迷眼睛。小学同学摇身一变成为外国老板的翻译,很让那位同学惊诧。</p> <p class="ql-block">与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洽谈并签署劳务合作意向书后,汉斯先生问马太:“何时带我去你家呢?” 听到之后,公司领导韩总建议:“他家那边的巷子太窄,车进不去,就在附近五一广场的并州饭店摆桌家宴吧。” 然后,他的头转向马太,悄悄地提醒:“你住的贫民区有碍观瞻,外事纪律不允许。另外,路面太泥泞,万一把汉斯先生陷进去,怎么是好?”</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父亲雅格特意穿了件蓝色的中山装到并州饭店主持家宴,愉快接受了汉斯先生送的一盒德国巧克力。饭前,同为基督徒的汉斯先生和父亲雅格分别用德文和中文祷告,说求主看顾和医治马太的妈妈惠英,让她能早日康复; 俩人都为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企业间的合作祈祷。</p><p class="ql-block">望着窗外被霓虹灯映红的五一广场,马太想起他和母亲在三轮车上的对话,突然感到任重道远,房子的问题必须尽早解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