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和几个朋友迷上了山村游。</p><p class="ql-block"> 闽西,是个多山村的地方。家乡连城县四堡乡,周边连城与清流、长汀交界处的各个山村,我都游遍了,有得山村甚至去了不只一遍。</p><p class="ql-block"> 面对城市的喧嚣,我渴望乡村的宁静,而如今,许多交通便利的乡村,也逐渐城市化了,唯有山村,还保持着原生态的宁静,于是,我们选择了山村,选择了那份宁静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萌发去游山村的念头,是在2007年的秋日里,我和中学的几位老师闲来无事,便骑上摩托车在公路上闲逛,到达一处三岔路口时,有人提议去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寺庙,寺庙要经过一个叫黄坑的山村,经过那山村时,看见一些山村特有的土木结构瓦房,有些农人在院坪里敲打收回的黄豆,有些在村边的梯田里收割,牧牛在荒坡上吃草,小孩在田埂上游走,村边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柿子,村后的枫树如火如霞,村子里时不时传来高亢的鸡鸣,狗爬在屋檐下悠闲地吐着舌头,见了我们,站起来吠上几声,引得主人走出屋子,喝住了狗吠。不知怎么,那份在我家乡已然逝去却曾经熟悉的情景立刻感动了我们,乡村多么祥和宁静啊!而我们已多年被商品和喧嚣麻木的神经,直到这一刻才被唤醒过来,原来山村还保留着我们曾经历过的那份原生态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从那刻起,我们每个人都被感动了。于是有人提议,从现在起,我们有了空闲不跑城市,去游山村。</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从2007年的那个秋日开始,我们几个利用空闲走遍了连城、清流、长汀交界处的所有山村,见识了各种山村的美丽景观和传统的风土人情。吴家寨、大坑源、井口、石背、珊坑、竹园山、倒湖、萧屋岭、张地井、寮前、李家寮、冷水坑等几十个位于连城、长汀、清流三县交界的山村我们都踏访遍。</p><p class="ql-block">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景物,而其实,闽西客家山村多有类似。</p><p class="ql-block"> 张地井村是连城县北团镇最边远的山村,离镇上有30多里路,海拔近1000米的高山盆地中。村中一条小河,河水清澈明净,河中乱石错落,芷草丛生,河旁桃花如霞,李花似雪;每隔三、四十米,河上就有一座小石桥;小河两边,阡陌交错,屋舍俨然,田野间几个农人正在吆牛春耕;水泥路就沿着河流在田野和房屋边向山的深处延伸;房屋大多是土木砖瓦结构的老旧平房。在古屋之间,石铺的村道蜿蜒穿梭;一些古屋前的简易木质门楼已破败倾斜了,但古屋里仍然住着老人,鲜艳的红对联与黑色的古屋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许多鸡在屋角地边闲荡着;一些村民在屋前怡然自乐;村庄四周,竹木环合,天蓝树绿,境朗气清,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爬山越岭上鳌巅,村寨梯田现眼前。//铁杖银锄耕雨雾,甘薯水稻种云天。//瑶池红鲤亲人眼,果苑黄梨诱客涎。//食笋餐鸡豪兴发,吟诗作赋赞桃源。”</p><p class="ql-block"> 当我读到马振华这首《访李家寮》的诗,我就对这个山村非常向往。李家寮就在我村庄对面的鳌峰山另一面的高山上,是清流县灵地镇的一个美丽山村。尤其是那里的梯田,远远看去,整齐划一的线条仿佛是画上去的,一山连着一山,极为壮观夺目!简直不亚于著名的元阳梯田。那可是千百年来山民们用锄头和汗水开就的人间奇画啊!</p><p class="ql-block"> 石背村是长汀县馆前镇的一个小山村,处在“U”形的山凹里,房屋都建在周边的山壁上,凹底只有二、三座土木瓦房,和两口池塘。山壁上的房子前面底部都是砌着高高的坎,有的四、五米高,还用长长的木条支撑着房子二层的吊脚楼,看上去危悬着。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瓦房,也有一些是砖墙。在山壁上高低错落。石台阶陡而折曲,颇为奇特。在房前屋后,种着芭蕉、桃李等果树。现在只有三户人家居住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山村人家大多已逐渐外迁,山村正面临着消失,沿袭了数千年的山村事象文化将来只能到历史中寻找了。几千年来曾经多少文人高士所向往的隐居生活也只能成为后人茶余酒后的传奇美谈了!就像桃花源,只能成为童话般的美好想象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