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吾友丕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吴颐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与丕谟相识已三十多年了,属于文革时期的老朋友,这样的朋友还时有往来的,屈指也数不出几个。其时,丕谟还是上海新乐路地段医院的中医。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过,我到医院去,往往是他门诊正好稍空的时候,有病家来求诊,他就搭脉、看舌苔、开处方;没有病人时,或从抽屉中掏出把扇面或一件书、画作品一起品赏,或对书坛不正之风直抒己见。其时,我与丕谟均不得志,不是家庭出身问题,就是老师属反动权威,我是连"革命样板戏”也无资格刻的人,只有在与几位青年好友谈艺论道时,才能获得最大的安慰。</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曾到丕谟家吃过饭,见过已亡故的前洪夫人徐凤妹嫂子,丕谟还给我介绍了一位离他家不远的青年朋友吴全良,他是杭州著名画家吴永良的胞弟,至今我还认为,曾得潘天寿、吴茀之、来楚生等前辈大家指点的全良,其在书法、绘画、篆刻、文学等方面的才能非常卓越,可惜由于耿直的性格,命运使他一直不得志。</p><p class="ql-block"> 丕谟当医生时,十分敬业,其医术如何?只要看当代书画大家唐云、朱屺瞻、程十发、张大壮、钱君匋等先生都曾是他的病人便可知,丕谟从一九八一年起到华东政法学院当教师直至当教授,被聘为该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整理点校出一批法学古籍。丕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尤勤于笔耕,他见面时总爱称赞我出版的著作多,其实我区区二十多种,怎么好与他的一百多种出版物比呢?而且,丕谟著作涉及书画文玩、随笔散文、医学养生、谈佛说禅、神秘文化、法律杂著、诗词选注、古籍整理……内容之广泛,绝非一般作家可比!</p><p class="ql-block"> 丕谟最负盛名的还是书法,他家学渊源,自十岁起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体势劲健的柳公权《玄秘塔》人手,继而又临秀美超逸的赵孟頫字帖,尤其是少字数大字,劲健简洁,落笔果敢,极具神采。文革后期,我帮一个外宾小卖部征集字画,总是约丕谟写大字。他一直爱用我刻的印章,无论大印,小印,总是人前人后一再称赞,几十年如一日地说我的印水平最高,他还多次介绍爱好者出钱求我刻印,甚至亲自陪同上门求刻。</p><p class="ql-block"> 丕谟是位重情谊的朋友,他后来有了一位好伴侣姜玉珍老师,甚得师友称道。我在上海美木馆先后两次举办过个人书画篆刻展,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发言,在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时,面对我的作品,他侃侃而谈,盛赞我作品的妙处,着实使我感动。去年底,应一位日本籍收藏家朱福元先生之请,一起吃过一次饭,之后他去了美国,后又闻因病入院,受院方监控,我不同时间,往他家里打过无数次电话,没有了丕谟与玉珍热情的声音,没有了每次总要称赞我女儿吴越拍的影视好,有出息。不能通电话,又不能去医院探望,我只好托黄世钊兄请丕谟的儿子洪运,转达我与好友徐杰的慰问祈福之意,衷心愿老友丕谟出现生命的奇迹,早日健康地回到自己家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软红不到藤萝外”出自清代画家高其佩的自题庭院对联。该联通过描绘庭院内外春色,寄托了作者不慕名利、专注书画的志趣。上联“软红不到藤萝外”以“软红”代指院外的繁华世界,与“藤萝”形成隔绝,暗示作者远离尘嚣的决心;下联“嫩绿新添几案前”则通过书案前的春色,体现其沉浸艺术创作、淡泊名利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高其佩是清代著名指画大家,官至刑部侍郎,擅长花鸟、人物等题材,诗待领取文造诣亦高。这副对联创作于其庭院中,通过“藤萝”这一意象将内外空间分隔,既展现自然景致,又暗含避世隐逸的心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岩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出自清代文人沈复所作楹联。</p><p class="ql-block"> 联中“岩前倚杖看云起”描绘了隐逸山水间的闲适生活,通过“看云起”的动作,传递出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而“松下横琴”则借古琴的清雅,暗合“琴德”的修身养性功能,进一步强化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待鹤归”既呼应了鹤在中国文化中“高洁”的象征意义,又暗含对知音难遇的期待。结合全句,既表达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也寄托了寻求精神。而“松下横琴”则借古琴的清雅,暗合“琴德”的修身养性功能,进一步强化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待鹤归”既呼应了鹤在中国文化中“高洁”的象征意义,又暗含对知音难遇的期待。结合全句,既表达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也寄托了寻求精神共鸣的理想,在纷扰尘世中保持独立人格与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 该联通过“琴”“鹤”等意象的组合,将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具象化,成为园林文化中“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典型注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素念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金山化二报创刊十周年而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者按:5 月17日电约吴颐人先生写篇关于洪丕谟先生短文。翌日,吴颐人告知,短文昨晚写好,当日取回,当天划好版样,欲以此版面献给病中的洪丕谟,祈祷奇迹出现。然而,24日晚9点零5分惊闻洪丕谟先生逝世噩耗,曷胜惊悼。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我们仍以此版面献给洪丕谟,只是改变了照片周边的颜色。洪丕谟先生,安息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鸣谢】将2005年6月1日《海上集藏》第四版转发美篇时,特请丕谟老师的夫人姜玉珍老师,对“软红不到藤萝外,嫩绿新添几案前”和 “岩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两幅楹联作一简析。鉴于本人对文字只减不加的能力有限,不当之处,请玉珍老师谅解。</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