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方式的生态保护与社会考量——火葬的局限及多元化发展策略

黔总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殡葬方式的生态保护与社会考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火葬的局限及多元化发展策略探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作者:李青 </p><p class="ql-block"> 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火葬在生态环保与节地方面的实际效果,通过对火葬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传统土葬、深埋深葬及新型生态殡葬等殡葬方式的对比研究,揭示火葬在实现环保节地目标方面面临的诸多现实挑战与传统矛盾。研究表明,火葬虽具备一定节地潜力,但在环保层面存在技术短板与污染风险,而深埋深葬方式虽有生态优势,但面临集中管理、引发山火等多重挑战。未来,需综合考量区域特点、文化习俗与技术水平,推动多元化殡葬模式协同发展,以期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效果的共赢。</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土葬、火葬、公墓、环保、节地 </p><p class="ql-block"> 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殡葬方式的选择与生态保护、耕地红线等息息相关。近年来,火葬作为我国殡葬改革的主推殡葬方式,存在是否真能环保节地方面备受争议。</p><p class="ql-block"> 支持者的观点认为,火葬可减少土地占用,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例如,与传统土葬相比,火葬后骨灰盒比传统棺木体积大幅缩小,理论上下葬时比传统土葬节约90%以上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火葬可避免因土葬遗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导致的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问题。</p><p class="ql-block"> 反对者的观点认为,尸体在火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包括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重金属(如汞等)和剧毒物(如二恶英类和汞蒸汽等)物质,对大气和土壤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墓建设也存在无序扩张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成片的山坡林地用来建设公墓,明显削弱了火葬的节地效果。</p><p class="ql-block"> 本文将结合具体数据与案例,对火葬的环保节地效果进行深入剖析,并试着探讨传统殡葬方式与新型生态殡葬的优缺点,以期为殡葬改革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二、土葬的历史传承</p><p class="ql-block"> 土葬是一种把逝世的亲人装入棺材内,掘出土坑,埋入地下,再用料石砌坟立碑的丧葬方式,石碑一般记载逝者名讳、生卒日期及子孙情况,有的还记载有墓志铭,是中国较为古老、较为普遍的殡葬形式,在世界各地区也均有流行。</p><p class="ql-block"> 1、历史渊源:土葬的方式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原始社会时期,各氏族就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宗族)亦有固定的坟山地,形成的规矩是禁止外姓入葬。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的遗址,到中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葬,都能发现土葬的踪迹。随着时间推移,土葬形式不断演变,如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墓室,土葬的方式有地宫墓、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p><p class="ql-block"> 2、文化意义: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土葬习俗的一系列祭奠仪式和活动,在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祭奠方式,都饱含着前人对生命的认知与丰富的鬼神文化。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土葬对于生者具有很强的心理抚慰功能,也维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入土为安” 的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认为土葬能为逝者保留全尸,能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同时也是对祖先的敬重和传承。中国人的姓氏信仰和祖宗崇拜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p><p class="ql-block"> 3、现代发展:进入21世纪后,相关部门推行殡葬改革,号召实行火葬,提倡开追悼会,禁止大操大办。这是因为土葬存在一些陋习弊端,如占用耕地、浪费木材、影响城市建设、乱埋乱葬等有碍社会发展规划。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殡葬管理条例》第四条之规定:城镇附近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边远山区,允许土葬。目前,中国山西、陕西、贵州、四川等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仍以土葬为主,目前,为了保护耕地红线,全国大多数城镇聚居地区均已被禁止土葬。</p><p class="ql-block"> 4、贵州山区的殡葬改革执行情况:殡葬改革作为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对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文明新风具有深远意义。贵州山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传统习俗,在殡葬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路径。深入了解贵州山区殡葬改革的执行情况,剖析其中的成效、问题与挑战,对于进一步完善殡葬改革政策,提升殡葬服务水平,推动山区社会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p><p class="ql-block"> 地理与人口特征:贵州山区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耕地资源稀缺。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比高达92.5%,这种地形条件使得土地资源尤为珍贵。同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各民族在殡葬习俗上保留着各自独特的传统,如苗族的鼓藏节丧葬仪式、侗族的“停棺待葬”习俗等,传统殡葬观念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传统殡葬习俗弊端:在传统殡葬习俗下,贵州山区存在诸多问题。土葬盛行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山区每个坟墓平均占地10-15平方米,且多选址在耕地、林地附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丧葬仪式繁琐,大操大办现象普遍,一场丧事花费往往在数万元,甚至部分家庭为此背负债务,给群众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同时,传统殡葬中的封建迷信活动,如请巫师做法、看风水等,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p><p class="ql-block"> 政策推动因素: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殡葬管理条例》,为地方殡葬改革提供了指导框架。贵州省积极响应,以《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殡葬改革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构建服务管理新格局,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落实惠民政策、加强移风易俗宣传等任务,为贵州山区殡葬改革提供了政策动力。</p><p class="ql-block">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火葬改革</p><p class="ql-block"> 火葬是一种把逝者遗体火化为核心的殡葬方式,通过燃煤、天然气或电热高温焚烧将遗体转化为骨灰,是现代社会普遍推崇的殡葬方式之一。</p><p class="ql-block"> 1、起源与传播</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各地均有悠久的火葬历史:</p><p class="ql-block">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节葬下》、《荀子・大略》等文献中已有关于火葬的记载,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如氐族、羌族)地区及部分佛教信徒当中。</p><p class="ql-block"> 世界范围如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火葬是常见的殡葬方式,如古印度的“柴堆火葬”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2、近代普及</p><p class="ql-block">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全世界受公共卫生、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火葬首先在西方欧美国家逐渐合法化并推广;中国则在20世纪50年代后,通过殡葬改革逐步推行火葬。贵州山区则在近几年实行“殡葬改革”才逐渐推行。</p><p class="ql-block"> 3、观念转变</p><p class="ql-block"> 打破“入土为安”的传统认知,体现现代社会对资源、环保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部分文化中,火葬被视为“灵魂解脱”的象征,如佛教认为火化可助逝者脱离肉体束缚。</p><p class="ql-block"> 4、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 推动殡葬文明化:减少封建迷信活动,如厚葬、风水讲究等,倡导简约丧葬礼仪。</p><p class="ql-block"> 促进公共卫生:避免土葬可能导致的地下水污染、疫病传播等问题。</p><p class="ql-block"> 火葬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既反映了社会对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重新审视,也面临传统文化与情感认同的挑战。随着火化技术的进步与殡葬观念的转变,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未来火葬可能进一步与生态安葬、数字化纪念(如 “云端纪念馆”)等形式结合,推动殡葬文化向更绿色、文明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四、火葬在环保层面的争议与局限</p><p class="ql-block"> (一)污染物排放问题</p><p class="ql-block"> 1、大气污染物:</p><p class="ql-block"> 二氧化碳:火化每具遗体将平均产生约300-500公斤二氧化碳。以我国2022年火化遗体数量530万具为例,火化过程中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约为159-265万吨,相当于34-56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p><p class="ql-block"> 此外,火化过程还会产生如一氧化二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其他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p><p class="ql-block"> 二恶英:遗体在火化过程中,如衣物、棺木等随葬品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恶英类物质,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p><p class="ql-block"> 据研究,单次火化遗体可产生0.5-5纳克二恶英。虽然排放量看似微小,但二恶英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即使单次排放微量,每个火葬场以每天火化几十具遗体来估算,日积月累也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其他污染物:遗体在火化过程中也会产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p><p class="ql-block"> 2、其他环境风险:</p><p class="ql-block"> 尸油污染:人体脂肪约占体重的20%左右,但大部分分布在人体腹部、内脏和骨髓等部位。当尸体进入火化炉后,温度通常在700-1150摄氏度之间。随着温度逐渐升高,脂肪会先经历液化,但由于温度远远超过脂肪的燃点,这些液化的脂肪会迅速气化并燃烧,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最后通过抽风系统排出。即使有极少量的油脂可能会在排烟管道等温度较低的地方凝结,累积下来的量不可小视,如在后续的清理和处理过程中被忽视,也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p><p class="ql-block"> 重金属污染:遗体在火化过程结束后,如补牙材料、药物残留等会骨灰中往往会残留汞、铅、镉等重金属物质。若骨灰处理不当,例如随意抛洒到江河湖海里,一旦这些骨灰被随意处置,无论是未经处理直接丢弃,还是简单填埋,都可能致使重金属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源。而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高度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性,以汞为例,其在环境中极易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伴随食物链层层富集,最终进入人体,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威胁人类健康安全,同时也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构成潜在风险 。</p><p class="ql-block"> 粉尘污染:部分火葬场的烟囱抽风系统缺乏完善的粉尘处理设施,尸油、重金属等细小颗粒物未被有效过滤而进入大气,成为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剧了空气污染问题。</p><p class="ql-block"> (二)能源与资源消耗</p><p class="ql-block"> 能源消耗:当前火葬场对遗体的火化过程主要依赖柴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据统计,单次火化遗体平均消耗约15-25升柴油或30-50立方米天然气,即便现代火葬场有的采用电炉加热,单次火化遗体也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周的用电量。</p><p class="ql-block"> 以我国2022年火化遗体数量为例,火化过程每年消耗的能源总量约为8-13亿升柴油或160-265亿立方米天然气。</p><p class="ql-block"> 资源消耗:火葬场建设需要消耗大量土地、建筑材料、水泥等资源。如赫章县殡仪馆的火葬场除建设了接待大厅、火化大厅外、还配备了骨灰存放库、祭奠大厅、宴会大厅及宾馆服务等附属建设。</p><p class="ql-block"> 火葬场运营过程中还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用于冷却、设备清洗等,以及用于设备运行和照明的电力资源。</p><p class="ql-block"> 五、火葬在节地层面的现实困境</p><p class="ql-block"> 1、火葬的理论优势与实际执行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从理论上看,遗体火化后骨灰体积大幅缩小,骨灰盒也比传统棺木体积大大缩小,通过建设公墓集中安葬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然而,实际执行中却存在诸多问题:</p><p class="ql-block"> 公墓建设的“豪华化”、“大型化”:部分经营性公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单墓占地面积远超国家标准。例如,某些公墓的单墓面积可达10-20平方米,甚至更大。</p><p class="ql-block"> 一些公墓还出现了“活人墓”、“家族墓”等违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p><p class="ql-block"> “二次土葬”现象:部分群众将骨灰装棺后重新土葬,导致火葬的节地效果被削弱。据调查,某些地区“二次土葬”比例高达30%-40%。</p><p class="ql-block"> 2、公墓扩张对土地资源的挤压</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口老年化加剧,殡葬需求逐年增长,公墓规模不断扩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也逐渐加大。</p><p class="ql-block"> 城市周边及山区公墓建设占用大量土地,甚至出现违规占用林地、耕地的情况,导致生态环境破坏。</p><p class="ql-block"> 例如,某些地区出台公墓建设要求,必需使用达不到耕种要求的山坡荒地来建设,为了建设公墓,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导致坡地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下降。</p><p class="ql-block"> 3、文化观念冲突 </p><p class="ql-block"> 部分地区传统土葬观念根深蒂固,对火化的接受度较低,对火葬方式也会存在抵触情绪。一些群众认为火化违背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担心火化对逝者遗体不尊重,影响对逝者的缅怀。</p><p class="ql-block"> 六、深埋深葬方式的生态价值与挑战</p><p class="ql-block"> (一)深埋深葬的生态优势</p><p class="ql-block"> 以河北农村的深埋深葬为例:墓穴深度达2-3米,仅在地面立碑,不影响地表土地耕种。</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在山地地区,利用阶梯地形地埂安葬,可以因地制宜在地埂上砌堡坎立碑,既稳固地埂、防止水土流失,又避免占用耕地,实现了殡葬与农业生产的和谐共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