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深

方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土情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王志有先生‌《洋芋——故乡的名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险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〇二五年八月八日‌</div> 洋芋,一个看似普通的作物,却在志有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不禁感叹,原来一种食物可以承载如此多的记忆、情感与故事,成为连接人与故乡的纽带,成为故乡的名片。<br> 文章开篇以母亲讲述的古老传说引入,充满了神秘色彩与历史韵味。这个关于羊群发现洋芋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洋芋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也暗示了洋芋从被发现到种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食物的过程。传说中老爷爷的探索精神,反映了人类在自然中不断发现、利用资源的智慧,也让人对洋芋的起源充满想象。<br> 在志有先生童年的回忆里,洋芋是母亲的代名词,是温暖与爱的象征。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5斤洋芋抵1斤粮,母亲为了让孩子们吃饱,总是选择洋芋。烧稀饭、做面片、煮洋芋配酸菜,这些简单的一餐一饭,却饱含着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而炕洞里烧洋芋的香气,更是成为志有先生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童年味道。当母亲离去,那份香气也只能存在于记忆里,这种对母亲的思念与对洋芋的眷恋交织在一起,让人读来心头一酸。<br> 洋芋更是故乡的一张名片。它耐旱、香甜的特性,让它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洋芋从故乡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以“醋溜洋芋丝”“土豆烧牛肉”等美味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成为老百姓的最爱。故乡因洋芋而出名,也因洋芋而致富,洋芋成了故乡人眼中的“金蛋蛋”,成为故乡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br> 在志有先生的描述中,洋芋还是爱情的媒花。山乡男女通过互送洋芋花来表达爱意,漫山遍野绽放的洋芋花见证了最美好的爱情。这种对洋芋赋予浪漫色彩的表达,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象征。<br> “洋芋,扎根于我的生命”。志有先生深情地写道,无论是在戍边巡逻的路上,还是在挥汗如雨的军事训练场,洋芋都以其丰富的营养,给予勇气和力量。洋芋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陇中山乡的风雨或许会吹走许多旧事,但关于洋芋的歌谣和记忆,却永远镌刻在志有先生心底,终生难忘。<br> 这篇短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志有先生是通过这普通的“洋芋”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那片土地,承载着他的根,寄托着他的魂,永远是他最深的眷恋。在他近段时间的一系列短文中,便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那一份故土情深。<br> 志有先生来自陇中北山咸水沟——一个古老的村落,17岁参军离开家乡已逾56年了,但乡音未改,乡情未变,时光沉淀的乡土亲情、人情,使他“生命的根在这里”。“抖落边地的春雪,踏上故乡厚重的土地,六年重归,熟悉的山塬,泥水裹着桃杏花的芳香,绻绻乡情,纯朴乡音,还有那久违的浆水面,清素香甜。”(《绻绻乡情》)。“56年前我从这里走出,戎马大半生,走南闯北,见过不少大世面。但每当我再次走进咸水沟,总有一种悠然自生的亲切感”。(《走进咸水沟》)在《山乡的小河》中,他写道“扎根边疆千里远,但我仍时常来到你的身边,亲吻着你的容颜”;“品尝过万千海鲜,永远不忘你流经石缝间小鱼的味道最解馋”。“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天高地远,骨子里仍把大山里的故乡骄傲地宣扬。对故乡的土垒烧洋芋、浆水面、猪油饼子永怀独衷,梦里爵香!”“说起山里我的故乡,不由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它爱得深沉。”(《我的山里故乡》)“漏雨的小屋,一年又一年,如同星星与月亮永远相望。四季秩转,感谢你伴我度过梦幻的童年,慈祥的母亲已离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漏雨的小屋》)“我愿做一片雪花,落入我十年九旱的故土山乡。化作一滴露水,滋润农田生长,药草繁花。让我常思念的咸水河,潺潺流淌,鱼儿欢唱。我心如沧海,让整个陇原、还有陇原千沟万壑,全部变成绿水青山般模样。”(《我愿做一片雪花》)当笔下述说家乡的时候,“我的青春年少荡然无存,白发苍苍带薪年休。待遇再好,环境再优,仍念念不忘那时流时断的咸水河。那是我的生命之河,血脉之水。那里埋着我父母的灵骨,我永远的生命之根源。那儿父老乡亲的气息一直流淌在我的血脉,带给我吉祥的福音。我用挚诚的深情祝愿山乡人们永远康乐。”(《笔下的述说》)<br> 这便是这个久别故乡的戍士的故土情思:绻绻乡情,润我心肺。人之初性本善。变而不变! 附:王志有先生《洋芋——故乡的名片》<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洋芋——故乡的名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志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〇二五年六月二十五日‌</div> 小时候听母亲讲故事:很久以前,一位老爷爷赶着羊群,在久旱的山野寻草放羊。见头羊领着羊群向着山坳几簇花草跑去,不一会儿的功夫花草被羊抢吃光了。老爷爷用赶羊棍捣开硬土,看到花草根上结着比鸡蛋还大的果实。羊围拢过来,嘴啃蹄刨,把果实一抢而光。老爷爷想这种东西羊爱吃,可能人也能吃。就捡几颗带回家试着种在地里。从此,山里人有了人工种植洋芋(羊遇)的历史…… <br> 洋芋,是母亲的代名词。追忆我远去的童年,唱一首飘过三岗的歌谣,把洋芋的故事代代传承。记得凭“工分”分粮吃饭的年代,5斤洋芋抵1斤粮。要粮或要洋芋任由自选。每到这时,母亲总要选洋芋,因为孩子多,洋芋多了好养活。烧稀饭放洋芋,做面片放洋芋,煮洋芋配酸菜就是一顿饭。每当我下午放学回家,母亲仍在地里干活,可她在炕洞里为我早已烧着洋芋,那个香哟!任由泪水轻轻地滑落,再也吃不到从前炕洞烧洋芋的那种酥香。我怀 着忧伤只能向着母亲远去的方向把心泪流淌。<br> 洋芋,是故乡的一张名片。洋芋耐旱,洋芋香甜。从我的故乡传种洋芋到全国四面八方,扎根于世界各地。“醋溜洋芋丝”、“土豆烧牛肉”、“洋芋粉条炖大肉”、“拔丝洋芋”等“名菜”是老百姓的最爱。故乡因洋芋而出名,也因洋芋而致富。洋芋成了故乡人的“金蛋蛋”。 <br> 洋芋,是爱情的媒花。 山乡男女到了恋爱的季节,互送一把洋芋花表达心怀吐芳,痴心的人儿陶醉在多情的山乡。见证爱情的时刻,洋芋花漫山遍野绽放最灿烂! 相爱的人儿待到红盖头花枕头,我爱你,你爱我,一辈子不后悔,油盐酱醋携手到白头。 <br> 洋芋,扎根于我的生命。无论在戍边巡逻的路上,还是在备战准备打仗的堑壕里,无论在挥汗如雨的军事训练场,还是在京都交流经验的论坛上,我的肠胃里都消化着你营养的淀粉,一辈子的食香。从小你就注入我的生命,给我勇气和力量,把你的故事在心中一次次回放。陇中山乡,风蚀了多少旧事,洋芋的歌谣却永存心底,终生难忘! 编后:与志有先生已有39年未见面了。近日读志有先生军休后写的的一些短文有感而发,也许理解不深,如有不妥,请志有先生宽宥。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