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几年前偶尔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就喜欢上了。其一般主题鲜明,幽默诙谐中深刻反映了一些普遍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等。特别是片中的配乐,让人不得不爱。轻松活泼,渲染性极强,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与他们一起歌舞,哪怕再没有音乐细胞,摇头晃脑起来是绝对的,今天看了《起跑线》,内心五味杂陈,影片带来的远不止欢笑与感动,更多的是对教育和社会阶层问题的深度反思。我们中国不也常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才是“输”?什么又才是“赢”呢?</p><p class="ql-block"> 影片围绕中产阶级夫妇拉吉和米塔为女儿皮娅争取优质教育资源展开。他们起初妄图融入上流社会,通过各种“捷径”让女儿进入名校:搬家到富人区、培训如何面对家长的面试、全身用品牌服饰包装等等,最终却没有哪家私立幼儿园录取。询问原因,得知是因为父母的出身、职业、地位的关系,他们彻底失望了,这一切一下子是无法改变的呀!当得知名校为贫困生设有名额时,他们不惜伪装成穷人,伪造各种证明,搬到贫民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上流社会的虚荣与冷漠有了深刻体会,同时也被贫民窟居民的善良和真诚所打动,如希亚姆一家,即便自身贫困,也对拉吉一家倾囊相助,甚至为帮皮娅凑学费不惜冒险“碰瓷” ,这种贫富阶层人性的鲜明对比,令人动容。最后,他们通过了学校对于贫困生的资格审核,顺利地就读了私立幼儿园,而西雅姆家的儿子也是通过贫困生的方式想要入读私立幼儿园,最终却没有被录取。此时他难受极了,觉得是自己侵占了他们家儿子的名额,心里非常愧疚,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孩子,哪怕父母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也是可以原谅的!内心的愧疚让他们夫妻俩走上了公益助学的道路。他们去公立幼儿园,改善办学环境,给他们增加各种图书,刷墙铺地板购买教学辅助用具……当西亚姆来感激这位资助他们的人时,却意外地发现了这个资助人就是“昔日的穷邻居”时,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这个老板抢夺了他儿子的名额,他非常的气愤,说不会原谅他的,一定要去检举,当看到拉吉女儿那天真的笑容、善良的眼神、甜蜜的话语时,他的心被融化了,放弃了检举的念头。可是此时拉吉的内心受到了严重的拷问,他找校长去要退出自己女儿的名额,让西亚姆的儿子来读私立幼儿园。可是校长不同意,说就算你名额让给了他,他付得起这么昂贵的费吗?原来校长也是一个“两面派”,这个对于贫困生的20%的名额,原来是她用来暗箱操作的幌子!!拉吉此时情绪非常激动,他说,就算我付出再大的代价,也一定要让希亚姆的儿子来读这所私立学校,否则我誓不为人!于是他在幼儿园的文艺表演会上,当着全体家长的面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把这个事情的过程讲出来了,就算爆出自己的丑事也无所谓,就算警察来了也努力争取自己的演讲时间!同时他让自己的女儿转学到了公立幼儿园,把这个私立幼儿园的名额让给了西亚姆的儿子。影片在她女儿被公立幼儿园的园长愉快地抱上车后结束。</p><p class="ql-block"> 无穷的幽默。影片一开始,拉吉作为服装老板,不满店员的销售方式,老板亲自上阵,向一位美丽的女孩兜售婚纱时的那种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情不自禁地在一开始就爱上了这部影片。这种幽默诙谐贯穿了整部影片。比如说他们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上层人物,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用奢侈品来包装,然后培训机构的老师看到他们时说了一句“你们是不是把奢侈品店都搬空了?少就是多,懂吗?”再比如吉拉的女儿被录取了,可是老师告知他们要交20000块钱作为活动经费时,边上的邻居都为他犯难了,怎么办呢?哪里来这20000块钱呢?然后拉吉悄悄地到银行的自动柜员机上去取钱时,被邻居发现了,邻居以为他要盗窃,当钱已经从柜员机上出来时,硬生生地把他拉了出去。拉吉想取钱却取不到的那种无奈哭笑不得又不能明说的尴尬,绝了!这样的幽默诙谐更多地体现在夫妻相处之道上。拉吉妻子虚荣固执霸道,但作为丈夫总是以幽默的语言化解一切矛盾,体现出了男主人公的大度宽容谦让担当。这种幽默不尖锐、不浮夸,像温吞的白开水里加了点蜜,带着对生活的包容与热爱。让观众笑着笑着心里还暖烘烘的。</p><p class="ql-block"> 无限的感动。影片感动的画面不断。比如贫民窟邻居希亚姆着急拉吉无法凑齐20000万元的学生活动费时,尽然冒着生命危险“碰瓷”,把获得的赔偿费给拉吉去交费。这个每天为生计奔波的男人,把“朋友有难就该帮忙”的信念看得比被欺骗的委屈更重,那份不带算计的善意,比任何说教都有意义。这种纯粹而无私的善良,令人动容,也让拉吉深受触动,展现出了人性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一面。还有结尾拉吉放弃名校名额,带着女儿去公立学校报名。当他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嬉笑,说出“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她尊重每一个人”时,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忽然明白:父母的觉醒,从来不是给孩子最好的,而是让自己先成为更好的人。是呀,不能成为一个好人,谈何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再比如,他们一家去贫民窟时,邻居们帮他找工作,教妻子如何“强悍”地生活。 无尽的思考。影片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印度教育体系中的诸多问题。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名校,入学门槛高,普通家庭孩子难以企及;学校招生充满暗箱操作,成为贵族们的游戏。家长们为孩子择校的焦虑、学区房的炒作、课外辅导的疯狂,本质上都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这是否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培养出只擅长考试、追逐名利的机器,还是塑造拥有健全人格、懂得关爱与分享、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在影片中,皮娅在贫民窟与孩子们玩耍时,学会了分享和关爱,明白了“少即是多”的道理,而这些恰恰是在所谓的精英教育中缺失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品德、智慧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名校光环。</p><p class="ql-block"> 最终,拉吉能在文艺汇演中公开真相的选择,真的让人非常佩服!这并非刻意的“高尚”,而是一个普通人在良知拷问下的必然举动:他拒绝让女儿在谎言中成长,更无法容忍教育公平被特权亵渎。拉吉的形象之所以动人,正因为他的“不完美”——他有过贪婪、怯懦和投机,但最终守住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底线,让我们看到:即便身处不公的现实,个体依然拥有选择善良与正义的力量。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国情不同,不和中国教育比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