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勒勒车的木轮曾碾过千年风霜。</p> <p class="ql-block"> 那粗粝的松木车辕、吱呀作响的车轴,不仅是游牧民族的代步工具,更是刻在草原肌理里的生活密码——它载过毡房的炊烟,装过冬储的牧草,也见证了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古老智慧。</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临上草原之前的晚上与摄友一起交流,当谈到勒勒车的时候,我问到啥是勒勒车?其中一个摄友半开玩笑说,你不知道啥是勒勒车?没文化的表现! 我虽然没有反驳,心中却掠过一絲不快。</p> <p class="ql-block"> 此刻来到真正的草原深处,坐在这辆落满余晖的勒勒车上,车板上的裂痕里还嵌着往年的草籽,它在夕阳里慢慢变老,像一个沉默的老者,看着摩托车的引擎声取代了木轮的吱呀,看着皮卡车的轮胎碾过它曾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 勒勒车在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多重角色,既是生存工具,也是文化载体。</p><p class="ql-block"> 在婚嫁习俗中,勒勒车是接亲送亲的“礼车”,新娘的嫁妆通过勒勒车运送,车队的规模和装饰体现家庭的体面。</p> <p class="ql-block">文化与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勒勒车的设计凝结了蒙古族适应自然的智慧——双轮高大、车轮宽厚,适合在草原、沙地、雪地行走,且完全用木材制成,无需金属,便于就地取材和修理。它不仅是工具,更象征着蒙古族与自然共生的生存哲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 夕阳把草原浸成蜜色时,勒勒车正停在坡岗上。木轮陷进浅草里,像老人深陷的眼窝,辙痕弯弯曲曲漫向远处,被暮色浸得越来越淡。我站在车旁,看金红的光淌过辐条,在车辕上织出细碎的网,连车篷边角磨出的毛边,都沾着暖融融的余晖。</p> <p class="ql-block"> 远处传来马达声,两个年轻牧民骑着摩托车掠过,红衣服在风里像团跳动的火。他们大概不会再用勒勒车了,油门一拧,就能从这道坡冲到那片湖,比木车快上十倍百倍。可他们会不会在某个黄昏,也像我这样,忽然想摸摸老松木的车辕,听听铜铃在风里的余响?</p> <p class="ql-block"> 风过草动,远处的牛羊开始归圈,叫声在暮色里荡开,很轻,很远。勒勒车还是静静地站着,余晖从车角滑下去,一点一点,没入渐渐变浓的暮色里。</p> <p class="ql-block"> 它大概不会再动了,就留在这里,成为草原的一部分,成为后来者眼中“古老”的注脚。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载过的岁月,比任何镜头里的影像都更长久,就像这草原上的夕阳,落了又升,总有新的光,落在旧的辙痕上。</p> <p class="ql-block"> 从现在开始,就算没有听说过勒勒车的人也应该对勒勒车有个深刻的了解了吧?其实我知道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只知道它是草原的交通工具,不知道它叫勒勒车罢了。(勒勒车是根据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而取名)</p> <p class="ql-block">作者 : 李玉玲 </p><p class="ql-block">笔名:淡泊 居住地 山东临朐。</p><p class="ql-block"> 喜欢瑜伽,诗词,摄影,旅游。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力美健身俱乐部瑜伽教练。</p><p class="ql-block"> 人生格言:无论顺境,逆境,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放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