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研学, 开启心旅

wxy

<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有幸再度走进北师大,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会,特别感谢陈局长和北师大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优质的学习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沉浸式汲取养分。</p><p class="ql-block">这五天的课程学习,最强烈的感受是心理亮堂了,许多过去在工作中反复卡壳,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都在专家的讲解中被轻轻点破,那些让自己纠结许久的困感,瞬间消散开来,原来不是问题有多复杂,而是自己困在思维的角落里,没找到那扇透光的门,这种豁然开朗的通透,让这趟学习之旅格外有分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次研修感受最深的是案例研讨环节。曹新美教授讲的:如何用积极的视角看学生?我听的时候就忍不住在脑子里过电影一一全是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鲜活画面:那些平时被贴上“调皮”标签的孩子,或许会在互动游戏里展现出超强的观察力;看似内向的学生,可能在小组分享中悄悄传递出细腻的共情力。一想到把这些理念用到心理健康课堂上,就忍不住热血沸腾——不再是单纯讲理论,而是带着“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信念去设计活动:让他们在角色扮演里发现自己的表达潜力,在情绪卡片游戏中看见彼此的敏感与温柔。这种把知识从书本落地到真实互动的过程,就像在心里种下一颗颗会发芽的种子,既期待开学后能看到学生们被看见、被理解时的眼睛发亮,也享受着自己在备课中不断收获的充实与笃定,原来教育的美好,就是在这样双向成长的期待里慢慢发酵呀~</p> <p class="ql-block">  不过最让我开眼界的是候玮老师的从“关注问题到关注解决之道”。她让老师们两人一组做练习,先聊最近的困境,接着问题一个接一个往深了挖,当我的搭档老师问“这事儿多久了?”“谁的责任?”为何失败“,回答着回答着我就感觉,越说越觉得憋屈,头都快低到桌子底下了,满脑子都是“我太难了”。</p><p class="ql-block"> 结果第二轮练习直接反转了!侯老师教咱换个问法。当我的搭挡老师问:“要是这事儿解决了,你觉得会是啥样?”“以前遇到类似的坎儿,你用过啥招儿管用?”还有个特好用的“打分法”,让你给自己想办法的本事打个分,再琢磨琢磨咋能多涨一分。就这么一换,嘿,邪门了!刚才还唉声叹气的,聊着聊着就聊出力量来了。</p><p class="ql-block"> 现场那气氛,从一开始的低头琢磨,到后来越说越带劲,老师们眼睛都亮了。就5分钟啊,愣是把“我不行”聊成了“我能行”。这就是专家说的“焦点解决”的魅力与神奇之处,我算明白了,有时候不是事儿太难,是咱问话的方式把自己框住了。</p><p class="ql-block"> 这两轮练习对比,我算彻底服了:同样是聊困境,练习一聚焦过去与问题,围绕困境本身,容易陷入“复盘问题—强化挫败—更难行动”的循环,越聊越觉得无力。练习二聚焦未来与解决,以解决可能性为核心,凡人的主动性,把注意力从“抱怨问题”转向“探索解决”,聊着聊着就生出了劲。这种通过正向引导,让人看见自身的力量,学会用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实现从“应对问题”到“主动成长”的转变,这种差异背后,藏着心育工作的底层逻辑:我们的语言和视角,本身就会塑造学生的状态。 </p><p class="ql-block"> 侯老师说“要做解决之道的建构者,少当问题的挖掘者”,这话特别戳中我。是啊,学生带着困惑来的时候,心里已经装着不少焦虑了,如果我们再跟着放大问题,只会让他更觉得“我不行”;但如果用正向问句引导他想“曾经有没有过一点点顺利的时候?”“接下来哪怕是一个小改变……其实是在帮他看见自己身上的光。</p><p class="ql-block"> “小步走策略”哪里只是方法,而是重塑了我们和学生对话的姿态——不做居高临下的分析者,而是蹲下来陪他找路的同行者。往后面对学生的困境,真得时时提醒自己:别和他困在黑暗里,要做那个陪他一起找光的人。</p> <p class="ql-block">  总之,这次研修不仅填补了我的专业知识盲区,更让我认识到心理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作为临县心理教师队伍的一员,我会带着这些收获,把积极的理念融入课堂,把实用的技术用在辅导中,更会带着这份自我觉察,在守护学生心灵的路上,稳步前行。期待与优秀的同行们一起,让更多孩子在心理滋养中,向阳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