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管她叫“国家的孩子”?

胡杨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月3日,刷到一个正在直播的主题为《跨越65载,“国家的孩子”重回亲人温暖怀抱》的视频。画面中,江苏扬州的高邮市送桥镇南茶村一派喜气洋洋,大红气球高高飘扬,道道红色拱门鲜艳夺目。在众人热切期盼的目光中,别离家乡65年的“国家的孩子”马丽萍,终于踏上了这片魂牵梦绕的热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骨肉亲人相逢,那种催人泪下的场面这里无须赘述。但视频中直播媒体对马丽萍的称谓、直播画面中展现的欢迎标语中格外引人注目的“国家的孩子”字样,令很多和我同步观看直播的人们感到好奇——那不断弹出的字幕,集中到一个几乎一样的问题:啥叫“国家的孩子”?甚至一些留言质问该媒体,这个马丽萍是何许人?她有啥资格被称作“国家的孩子”?她的背景如何,是不是大款炫耀?搞这样的欢迎场面是否合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看到这些留言以及质问,心中难免不爽。转念一想,也不能责备这些留言者,估计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大概率是他们并不知晓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南方江浙地区与北方草原之间的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及彼,除了这些留言者,恐怕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也从来没听说过南方江浙与北方草原之间那些感天动地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复制一篇我写于2003年7月的文章《南方孤儿 草原母亲》(2009年修改后发表在《绿色旅游》杂志2009年第六期,收录于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七十五辑),此文可为那些不了解“国家的孩子”称谓及相关历史的人们作个简要解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8月7日晚,锡盟创作并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在盟歌剧院上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等自治区党政军领导以及参加全区第五次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与锡林浩特各族各界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草原记忆》以草原母亲养育上海孤儿为题材,通过讲述一个几十年前发生在草原上的令人柔肠百转、催人泪下的故事,颂扬了草原的博大,母爱的无私(一个月后,这部舞剧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舞剧《草原记忆》剧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又怎能完全承载人们对那段远去历史的记忆和感怀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几年,全国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大饥荒在各地蔓延。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而陷入困境,幼小的孤儿食不果腹,不少患儿夭折。朱德同志夫人、时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的康克清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她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同志求援,希望内蒙古能为南方孤儿院调拨一些奶粉救急。乌兰夫当即表示要为国家排忧解难。经自治区领导紧急研究决定,由内蒙古的牧民们抚养南方一些孤儿院的孩子。周恩来总理得知后不仅立即批准了内蒙古的相关请示,而且对此举十分赞赏。他说:“内蒙古地广人稀,特别是牧区,群众缺少孩子,又喜欢孩子,收养南方孤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场连续数载的蒙、汉人民联手大营救行动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乌兰夫到孤儿院看望“国家的孩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接收南方孤儿的工作,指示全区各级组织全力以赴完成安置任务。接收南方孤儿工作首先从锡林郭勒盟开始。1958年9月,苏尼特右旗和苏尼特左旗一些没有生育孩子的牧民家庭领养了从上海接来的首批婴儿307人。由于这些好心的牧民们几乎都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看着这些瘦得皮包骨嗷嗷待哺的婴儿,他们心疼地直掉泪,把羊肉汤、奶食等直接喂孩子,可是南方孩子们不适应,有的还得了胃炎、麻疹等疾病。这事惊动了自治区领导,派出医生专程到牧区给孩子检查治病。之后的1960年至1963年,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等地先后又接纳几批南方孤儿,接收孤儿总数达到3000余名。其中,1960年7月至10月,锡林郭勒盟接收三批孤儿581人(从上海、常州接来512名,从包头保育院里接收69名。另有一说从包头接收68名,三批孤儿共580人,待考证),加上1958年接收的首批婴儿,锡林郭勒盟总计接收南方孤儿888名。锡林郭勒盟将这些孩子分别由盟医院附设的育婴院及太仆寺旗、苏尼特右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镶黄旗育婴院集中抚养。这些孩子小的只有两三岁,大的不过六七岁。人们给这些娃娃起了个统一的名称:国家的孩子!为确保“国家的孩子们”能活下来,当地的党政领导同志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力以赴。各单位克服一切困难,对来自育婴院的要求做到有求必应。医务工作者和保育人员们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育婴院不仅配备了专职医务人员,而且伙食供应全是白面大米(要知道,那几年当地的人们也都在饿肚子啊)。保育人员都是经过培训的能吃苦耐劳的未婚女青年,她们为实现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要求,把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这些“国家的孩子”。苏尼特右旗育婴院几乎每个职工都给孩子们献过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久,这些孤儿由自愿申请并具备条件的家庭分别领养。领养孩子有着严格的审批手续,领养人要写下有“一定要像疼爱亲生儿一样疼爱被领养者,如待他(她)不好,就是犯法行为”内容的保证书。从那时候开始,草原深处很多牧民的蒙古包里有了“国家的孩子”的欢笑声。纯朴的牧民阿妈、阿爸精心照料他们,抚养他们一天天长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脑木更公社19岁牧民都贵玛,承担起了照顾28名上海孤儿的任务,她含辛茹苦,终身未孕,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国家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图片中这位出生于1942年的蒙古族老妈妈都贵玛,是成千上万名精心抚养“国家的孩子”那些普通百姓中的杰出代表。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都贵玛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及勋章。图为都贵玛和被她抚养成人的“国家的孩子”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尼特右旗牧民敖根夫妇领养的孩子因患有小儿麻痹症只能躺不能坐,更不能行走。敖根夫妇俩心急如焚地背着儿子四处求医。在家,阿妈按医生嘱咐的那样坚持每天给患儿按摩保暖;外出,他们干脆就用背篓把孩子背在身上,这一背就是9年!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孩子竟然会坐,进而能够借助拐杖站立起来并学会走路了!就是因为有了国家的重托,有了家庭的哺育,这个曾在死亡线上挣扎、由无任何血缘关系的牧民养父母照料并起名叫作朝克图(生机勃勃之意)的男孩,终于和正常人家孩子一样,长大、读书、结婚、生子,成为草原新一代牧民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2025年7月19日,在锡林浩特市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那达慕大会开幕式上,一位当年抚养过“国家孩子”的老母亲,在几位“国家的孩子”搀扶簇拥下来到大会现场。图中左一这位身穿浅蓝色蒙古袍、正在接受央视主持人现场采访的女士,是本文作者的近邻,小学同班同学,也是3000多名“国家的孩子”之一,当年她被锡林浩特一家善良的回族人家接收,抚养长大,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本文作者对当地回族人抚养“国家的孩子”知名知姓的就有六七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凤仙一家抚养6名南方孤儿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1960年,镶黄旗民政局蒙古族职工、共产党员张凤仙参与了该旗接收36名孤儿的工作。当时,她家境况和众多的居民一样,缺吃少穿,勉强度日。但当她眼见哈音哈尔瓦公社育婴院里36名孤儿中,有30名婴幼儿已被牧民们领养走了,剩下6个年龄在五、六岁,已经懂事的孩子暂时还未落实领养人时,张凤仙心疼的落泪了。她对局领导说:“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饿不着孩子!”遂义无反顾地用牛车把这4个男孩、2个女孩都拉回自己家。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在后来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本来生活已十分窘迫的张凤仙家猛然增添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该是一种什么境况!为不让孩子们挨饿,有一次她孤身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化德县去买“黑粮”(当时城镇居民口粮凭票证供给,私下到农村偶尔可买到一点高价粮食,因政策不允许,这样做需要冒被批斗甚至坐牢的风险)。当她深更半夜背着30公斤重的粮食走回家时,因又累又冻整个人都不成个样子了。特别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张凤仙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地抚育,6个孩子全部长大成人,其中两个“文化大革命”后分别考上南京气象学院和天津南开大学,如今已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两个参军报国;另外两个也被国家安排了正式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这是“草原母亲”张凤仙夫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和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锡林浩特地区一些蒙、回、汉族人家也都分别领养了南方孤儿。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同学中就有好几个是“国家的孩子”,他们受到当时条件下最让同龄孩童们羡慕的对待。他们作为收养家庭的“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无法比拟的。我的记忆中,无论在居民区里,还是在学校操场上,那些相对说来穿着整齐干净、书包里经常有白面馒头的孩子中间,肯定有这些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2025年7月19日,2000名骑着骏马的牧民,高举五星红旗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那达慕大会开幕式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如白驹过隙,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那些“国家的孩子”有的成长为牧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国家公务员或部队军官,有的已是医生、教师、企业家或科学家。他们都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如今他们大都当上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尤为可喜的是,当年感人泪下的民族团结真情伴随着那些真实的故事,正一代一代得到传承,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经济条件日益好转,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国家的孩子”中,不少人也像本文开始时提及的</span>马丽萍那样,陆续<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南方寻找自己的亲人,其中不少人通过 DNA 比对等方式如愿以偿,和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骨肉亲人相认、团聚。但他们仍然心系草原,牢记蒙汉回等亲人的抚育之恩,通过不同方式回报亲人,回报社会,成为南方诸省与北疆草原亲切往来的独特纽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本文作者随机在“马丽萍高邮寻亲”相关视频的留言区截图:</b></p> <p class="ql-block">  尤为可喜的是,内蒙古草原人民当年救助3000名南方孤儿的壮举,就像绿色的籽种,已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这里仅举一例。</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这位先生名叫张宇航,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羊城晚报》原总编辑。 早在二十几年前, 身在广州的张宇航得知1960年代内蒙古人民在自身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救助3000名南方孤儿的事迹后,尤为感动。他说,被草原人民救助的3000孤儿中虽没有一个广东孩子,但广东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更要懂得感恩!我们至少也要帮助300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知识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 在张宇航带动和坚持下,一个由广东热心人为主的“爱心团队”像滚雪球一样逐步壮大,至今已有1000多人。他们以帮助困难家庭孩子改变命运为己任,用自己的工资、稿费、劳动收入做支撑,“帮得一个是一个,帮助一次是一次”,他们的足迹遍及内蒙古、西藏、青海、贵州、甘肃省区所辖一些贫困地区,仗义助人,帮困济贫,做了大量好事,先后已使几百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校园读书,有的上了大学。2007年7月,内蒙古举行首届“感动内蒙古十大人物”评选,张宇航光荣入选(获此殊荣的十人中,他是唯一的外省人)。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张宇航(右二,穿蓝色蒙古袍者)在内蒙古帮扶贫困家庭期间,曾前往四子王旗看望都贵玛老人(右三。那时老人还没获得国家颁发的“人民的楷模”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内蒙古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来自珠江的爱——张宇航和广东“草原爱心团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由左至右:本文作者张瑞祥,《羊城晚报》原总编辑、作家、“感动内蒙古人物”张宇航,作家萨仁托娅(她创作的反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并拍成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右一是萨仁托娅的先生。站立女青年是孙晓飞(乌兰察布人,幼年意外烫伤,张宇航牵头联系解放军253医院成功救治,现在呼和浩特市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本文作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