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达斡尔 <p class="ql-block">内蒙古民委、内蒙古文联等部门就民族团结进步联合征文,呼伦贝尔文联也号召作家们积极参与。我意欲写写家乡民族团结的人和事,计划赴我市三个民族乡采风,首选了达斡尔。</p><p class="ql-block"> 8元一张的汽车票把我载到达乡政府,还未到机关上班的时间,在政府大楼前便突见了奇观:楼外雨台顶棚约十余平方米的地方筑满燕窝,我细数了,竟有12个。每个燕窝都很大,像带有套间的别墅。燕慕吉祥宅,眼前的燕窝小区显现着达乡的温馨和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班时间到了,我走进办公楼。每层楼道里都摆着一行凳子,显见是为外來办事人准备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其他单位很少见的,彰显</span>了机关的亲民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不料,我要办的事情难以成行,原因是我把复杂的事看简单了。我是因袭了老经验,作家有义务深入生活,积极参加采风活动;行业主管有义务和责任引导作家们。我认为手持介绍信和内蒙古作协的证件便可采风访问,哪知此事有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新文本:先填写申请表,经几个部门联合批准报备,方可进行。我落后了,,只得打马回朝。</p> <p class="ql-block">來时问过班车司机,他的车几时返?回答是,下午四点。现在才上午11点。愁车!我走进乡政府对过一家超市问车情。一男人告诉我可拼车。我问怎么拼?男人给了我一个手机号。我拨打了,司机说他刚到扎兰屯,12点半返达。又说如我着急,他给我另找车。我说想尽快离达。约十分钟,一辆出租车停到我面前。我问司机我坐哪,司机说,四个座你随便挑。原来车只拉我一个人。我问多少钱,司机说拼车都二十。</p><p class="ql-block">达斡尔人真好,真淳朴,办事就这么痛快、简单、实在。</p> <p class="ql-block">司机长得很帅,眉清目也秀。我问他年龄,他说三十六。他告诉我他父母都是二村的农民。我蓦然想起一件事,当年中苏关系紧张时,一天二村村边落下一架直升飞机,走下一中年军人,竟是沈阳军区一位领导。后来这里修起了飞机场,成千的农民献工献时。我问出租司机,机场现今恢复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庄稼了吗?他说没有,还留着。又</span>纠正我,它不在二村,在六村。</p><p class="ql-block"> 还留着?国家一定另有远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司机真的只收我20块钱——我一人一车,他够油钱吗?我请他吃饭。他婉言拒绝,达乡人真是好。</p><p class="ql-block">赘述:六村机场的事,我是从达乡的天津知青李兆燕那得知的,他是事情的亲历者。</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我又微信了兆燕。他说那是1969年夏天发生的事。他也纠正我,那天落地的是两架直升机,不是一架。那位中年军人是朝鲜战场上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战斗英雄、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张积慧。兆燕回忆文章的题目是:《偏僻的六村见到战斗英雄张积慧》。</p><p class="ql-block"> 达乡就这件事,当做点啥,让后人能记着,不知主事人有打算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