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关系解除后的财产分割问题

张志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引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非婚同居的相处模式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并不仅局限于情侣热恋,甚至订立婚约期间,也可能源自年轻一代拒绝婚姻束缚的理念,或是离异老年人考虑各自子女利益的选择,又或许出于高收入群体对夫妻财产共有制度的顾虑,在离婚夫妻群体里,这也是一种并不少见的客观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当双方分手、悔婚或一方离世,从而结束同居关系之时,如果缺少明确约定且不能协商一致,同居期间,尤其是长期同居的双方之间,往往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财产纠葛,例如对于房产、现金、经营所得、保险、理财产品等各类财产的性质界定(如是否属于彩礼、赠与、借贷、保管、共有或个人所有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同居析产的法律分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首先,</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确一下本文讨论的“同居析产”的范围。由于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均不受到法律保护和社会普遍认可,甚至可能引发相应法律责任,故不在本文讨论范畴,本文讨论的“同居析产”问题系针对无配偶者之间长期共同生活的情形,且不包括1994年2月1日以前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构成事实婚姻的情况(事实婚姻的财产关系比照夫妻共同财产处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次,</b>需要明确同居期间的起止时间。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小区监控、日常聊天记录等证据材料,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最终明确相关时间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再次,</b>我们来解析关于本问题最核心的法律条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下称“《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第四条:</b><span style="font-size:20px;">双方均无配偶的同居关系析产纠纷案件中,对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且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各自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知识产权收益,各自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以及单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等,归各自所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共同出资购置的财产或者共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以及其他无法区分的财产,以各自出资比例为基础,综合考虑共同生活情况、有无共同子女、对财产的贡献大小等因素进行分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归纳即:有约定从约定,否则以各自所有为原则,以共有为例外(仅适用于共同出资、生产、经营、投资等情况,此时仍以出资比例为基础,结合共同生活、共同子女、贡献大小等因素分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零八条:</b>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b>第三百零九条:</b>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共同共有,同居关系存续期间双方既不构成夫妻关系下的财产共同共有(原则上无需考虑出资、共同经营等),也不属于毫无身份关系的共有人之间按出资比例形成的按份共有(如无明确约定)。<b>因此,同居析产时需要具体情形具体判断:</b>首先,如无约定,分析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知识产权收益、继承、受赠、生产、经营、投资等形成的财产是否独立取得,对于无法确定归各自所有的财产再进一步讨论如何析产,但需主要以出资比例为基础,辅以其他因素调整比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同居析产案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保管工资卡、代领工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大叔和李大妈的老伴都去世了,孤独的两人开启了黄昏恋,不久便同居。几年后,王大叔与李大妈分手,王大叔要求李大妈返还其工资10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大妈认为王大叔将工资折交给其保管,意味着允许其在其工资额度内随意支取,用于双方生活支出和其个人消费。李大叔则认为因自己要外出打工才将工资折交给李大妈代领退休工资,不代表个人承担双方同居的生活支出,亦不代表其将财产赠与李大妈,其本意是希望将其退休工资与李大妈的工资一起承担同居期间的生活开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法院认定,老年人同居期间,一方经常会出于表达情感、感谢照料等原因,承担两人的花销或赠与对方一定的财产。王大叔至分手后才提出要求李大妈返还其个人花销部分,与常理不符,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王大叔和李大妈未对同居期间生活的花销与支出费用作出专门约定,王大叔将其工资卡和打工收入交给李大妈保管,该行为实际是用其收入承担共同生活支出的意思表示;而李大妈并未作出此类意思表示,其收入应为个人财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同居期间签署的《离婚协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娇称其与志明恋爱后、同居前,春娇自己出资先买了一处房产,登记在自己名下,自行还贷。双方在老家办完婚礼后同居,但一直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期间因琐事分手,双方签署了一份名为《离婚协议》的文件,约定房屋归志明所有,分手后由志明负责还房贷,待其符合购房资格后,春娇过户给志明。没多久双方又复合,故该《离婚协议》应作废,后续房贷仍由春娇自己还。几年后,双方最终决定分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志明认为该房是双方以夫妻名义共同出资购买的,自己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房款。双方分手后,《离婚协议》已对同居期间的财产进行分割,签署后的房贷大部分时间也一直由自己还,只有少数3个月是春娇还。双方分手后并未复合,只不过在一起几天而已,原因是春娇希望改由自己来还房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方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志明与春娇在同居期间签订《离婚协议》拟解除双方之间的同居关系,但双方并未解除同居关系,仍在一起共同生活,春娇还曾怀有身孕,双方不符合协议约定中的“离婚后,双方生活互不相干”的真实情况,双方以实际行为否决了《离婚协议》的效力,故对于双方同居期间取得的财产不能再依照《离婚协议》进行分割。双方按照买房出资比例按份共有该房产,即志明享有三分之一,春娇享有三分之二,双方同意春娇支付志明略高于该房现值三分之一的金额换取完整的房屋产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共同出资、经营企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芳与阿达在同居期间共同出资设立公司。阿芳称,验资报告只是形式,并不对验资资金的来源进行审查,登记显示的阿达80%股权和阿芳20%股权对应注册资金均为第三方过账,双方并未实际出资;同居期间双方收入和支出并未分开,财产已经混同,公司是双方的共同财产。其次,公司的设立、组建以及合作洽谈等均是由阿芳完成的,阿达在同居期间殴打自己致十级伤残,有严重过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达称,公司注册资金是双方按照公司章程各自出资,并非以同居期间共同收入来出资,应认定归各自所有。公司的股权份额应以公司章程、出资比例和工商注册登记为准,即自己占80%,阿芳占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院认为,首先,公司设立时的工商档案资料中虽显示阿达出资80%,阿芳出资20%,但公司设立时双方已同居生活十余年,同居期间的收入用于共同的生活消费,财产已混同,故有别于普通股东之间的股权分配纠纷,双方均未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出资款项系个人所有,考虑到双方的同居时间和财产混同情况,应认定公司设立时注册的资金为双方同居期间共同财产投入。其次,阿达是经阿芳介绍认识了案外人,后阿达与案外人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商业街项目,该项目租金系公司的唯一收入来源,阿达为法定代表人,阿芳为监事,双方均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故双方对于公司的设立和经营均有贡献。最后,公司章程虽约定公司利润分配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但双方并未按照工商登记的股权份额进行利润分配,即便如阿达所述公司的收益在同居期间也是作为共同收入使用,更进一步佐证了双方在同居期间财产混同的事实。故最终认定阿芳、阿达各自享有公司50%股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关于解除同居关系后分割财产的法律建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一,</b>尽管不符合主流传统观念,但签署《同居财产协议》是最有利于避免或解决此类纠纷的法律手段。退而求其次,可以以聊天记录或其他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此类约定。双方明确了各类支出负担、财产归属,彼此也能更舒心地相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b>如没有签署《同居财产协议》,至少也要养成保留交易记录、合同、发票、聊天记录等证据的习惯,不至于在极端情况发生时无法证明同居时间、具体转账性质、是否参与经营等,尤其在一方去世,由其继承人参与诉讼时,如举证不能,则可能丧失财产权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三,</b>《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第四条的实施,进一步突显了客观证据在同居析产纠纷中的关键作用,专业指导尤为重要。如遇同居析产纠纷,需尽早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合理合法应对解决,避免作出对自己不利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7LQ9Rl_XKEXEI9IojQgv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