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马新印尼之行D7a 槟城乔治市: 姓氏桥 - 停滞的时光

赖小芸

<h3>2025.05.11 旅行第7天</h3> <p class="ql-block">清晨,雨淅淅沥沥下着,我打着伞,冒雨走路沿着乔治市世界遗产历史街区的街道前去参观“活态文化遗产"之称姓氏桥的姓李桥、姓陈桥、和姓周桥。</p> <h3>历史街区</h3> <h3>雨中的老街:撑伞的旅人、等候游客的黄包车夫、红砖小巷与骑楼商铺 (Armenian Heritage Zone)</h3> <h3>人们撑伞排队,在打铜仔街边的老咖啡摊前等候品尝槟城风味。</h3> <h3>庙角与老街口的交汇( Lebuh Cannon 与 Lebuh Armenian 路口)</h3> <p class="ql-block">位于历史街区的猫星人的纪念品小店 - 这是老街区的新生命力,注入一丝俏皮与童趣。</p> <h3>殖民地时的旧会馆 - 亚齐街(Lebuh Acheh)</h3> <h3>骑楼下的城市记忆:柱上的红灯笼与介绍牌讲述着旧时孙中山先生在此活动的踪迹 (Georgetown Heritage site 乔治城文化遗址)。</h3> <h3>清晨雨中,打锡街静谧无声。老骑楼与湿润街道勾勒出乔治市旧城区的日常轮廓。</h3> <h3>在一面白墙上,一幅由金属线条组成的壁画记录着当年从槟城启航前往麦加的穆斯林朝圣客。文字说明这里是世界遗产的核心区域。(Pilgrims Sculpture 朝圣者雕塑)</h3> <h3><br>姓氏桥</h3> <h3>在乔治市海岸的尽头,有一排依海而建的木桥与吊脚屋——这就是被称为“姓氏桥”的水上村落。<br>十九世纪中叶,大批华人移民抵达槟城,他们大多来自福建、潮州等地,无依无靠,只能在岸边浅滩搭建简陋棚屋,以捕鱼、搬运、撑舢板为生。因为族群观念深厚,亲缘关系紧密,他们往往按姓氏聚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姓氏命名的桥头聚落:如姓李桥、姓陈桥、姓周桥、姓林桥等。<br>这些桥其实是一条条架在木桩上的长廊,连接岸边与海上的吊脚屋,既是通道,也是生活空间。桥上设有宗祠、小庙,许多家庭至今仍在此居住。<br>2008年,姓氏桥作为乔治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一部分,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活态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记录了移民社会的形成,更是槟城多元文化中的一条根脉。</h3> <h3>我首先参观的是姓李桥。</h3> <h3>姓李桥的介绍牌讲述了这里的前世今生<br></h3> <h3>姓李桥介绍牌上中文部分的原文<br><br>姓李桥<br>檳城海墘姓氏橋<br><br>建于:1965<br>住宅:24<br><br>族民原乡: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同安县兑山村<br><br>历史简介:<br>姓李桥的祖先来自中国贫困乡村,初到槟城时住在观音亭后的“斜板巷”,以苦力为生。原本的姓李桥位于如今的渡轮码头,因60年代码头建设被迫迁至现址,开始建立新的木上村。早期自称兑山李的桥民生活艰难,需与其他姓氏桥竞争接送生意,时有冲突。如今,姓李桥已成为和平之地,多亏多位长者努力制定规则,维护和谐。</h3> <h3>姓李桥的入口</h3> <h3>原来的姓李桥位于如今的渡轮码头,因60年代码头建设被迫迁至现址,于1965年建立新的木上村落,这里的房子不是太陈旧。</h3> <h3>也许是下雨的缘故, 游人很少,四周非常安静。没有商业招牌,两旁都是住家户。盆栽排列整齐,小摩托靠墙而停,道路旁边有供行人休息的楼子。一切都透露着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br></h3> <h3>姓李桥上有六道拱门。每道拱门上装饰着醒目的福字,挂着两个大灯笼。尽管天空阴沉,行走其中还是感觉周围一派喜庆。<br><br>每道拱门的两旁,分别写着祝愿的对联:<br>一帆风顺,二人同心<br>三阳开泰,四季平安<br>五福临门,六六大顺<br>七星报喜,八面春风<br>九九康泰,十分愉快<br>万事皆成,岁岁平安</h3> <h3>第一道拱门</h3> <h3>第三道拱门</h3> <h3>第五道拱门</h3> <h3>第六道(最后一道)拱门</h3> <p class="ql-block">木板栈桥通向浩渺的大海,灯笼在微风细雨中晃动。远处林立的城市高楼隐隐可见,仿佛是另一个世界...</p> <h3>桥上望海,岁月无声</h3> <p class="ql-block">回望桥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站在姓李桥尽头的栈桥上回望,整条桥道在红灯笼的点缀下延伸入画。两旁木屋依水而建,色彩虽朴素,却透出生活的温度。木板道上或有盆栽、藤椅、晾衣绳,一如昔日,也如今日。</p> <h3>站在姓李桥尽头望去,左侧是横跨海面的槟威大桥,右侧是一座色彩鲜明、建在海上的庙宇。船只在大桥下穿行,海面泛起轻微涟漪,天地之间像按下了暂停键。</h3> <h3>我离开时,雨开始变小,其他游客也陆续前来。</h3> <h3>我从姓李桥出来,沿街往东。雨还在下,街道静悄悄的,游客很少。原本打算顺道看看姓陈桥,却在街边找不到桥头标志。它不像其他姓氏桥那样有门坊、灯笼,甚至连招牌都没有。<br><br>我是在一间咖喱面店的招牌上看见“Tan Jetty”几个字,问了路人才知道:姓陈桥的入口,就在旁边那条不起眼的小巷里。</h3> <h3>入口处设有一块说明牌,用中英双语介绍姓陈桥的历史。</h3> <h3>“姓陈桥建于1917年,原居民是来自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同安人。早期租住在今日亚清街的公司屋(Company House),以捕鱼、采蚝为生。后来他们开始迁居至海边,并在浅海处建造高脚屋。直至今天,他们的后人仍居住在此。”<br><br>这是一条居民桥,也是时间留下的居住地。如今整条桥上仅剩12户人家,是所有姓氏桥中最小的一条。介绍牌旁的照片显示,这些住屋大多集中在桥的右侧,左侧则设有几个简易码头,供渔船停靠。</h3> <h3>一走上桥,立刻能感受到这里的空旷与寂静。雨水打湿了木板,脚下略显滑涩,四周一片寂默。桥上不准通行任何车辆,连自行车也不得进入。这天我来得早,又逢下雨,桥上没有任何游客,只有一人戴着头盔,正在桥边清洗器具。他显然是住在此地的居民。</h3> <h3>站在栈桥上回望姓陈桥的房屋建筑</h3> <h3>雨雾中,栈桥犹如一条长龙,从岸边蜿蜒伸入海面。桥身左侧几乎没有建筑,只在几处设有简易平台和码头,右侧则是排列稀疏的高脚屋,屋下是潮湿的海水与裸露的桩脚。感受到的只有潮湿的空气和海风的咸味,耳边听到的只有轻轻的海涛声。</h3> <h3>走到桥身前段,视线穿过雨幕,可见中段的一座红色屋宇——那是姓陈桥的妈祖庙。它不大,坐落在桥身中央,左右皆无衬托,显得格外醒目。雨中的它静默无声,却呈现出某种庄严感。</h3> <h3>妈祖是闽南沿海传统的海神,被视为护航与保平安的象征。对以捕鱼为业的陈桥居民而言,妈祖庙不仅是信仰中心,也曾是每日出海前必须经过的地方。如今香火仍然鼎盛,依旧在桥中央守着这个小小社群。<br></h3> <h3>面对大海,站在姓陈桥上向右望,便可见另一条姓氏桥——姓周桥。</h3> <h3>姓周桥木屋沿着岸边延伸,整齐地排列在水上,架在粗大的木桩之上。相比之下,姓周桥的规模更大,屋舍更密集,但也更接近观光化。雨丝仍在飘,远处城市楼房的建筑隐约可见。</h3> <h3>向左望去,是我刚刚走过的桥——姓李桥。</h3> <h3>我是从姓李桥走来的,但此刻从陈桥的角度看去,姓李桥的屋舍后方有一些绿植和半开放的空间,像是居民搭建的露天休憩棚。比起姓陈桥,姓李桥的住户更多,房屋也更新。</h3> <h3>走向妈祖庙, 看到桥边的泊着一条小船。</h3> <h3>这只小船的船身蓝白相间,靠在一处简陋的码头边。船上有遮雨布篷和一些杂物,显示仍在使用之中。这艘船的位置斜对妈祖庙方向。它们两边空旷的栈桥在海上延伸。空气中似乎充满了咸位,提醒着我,这里始终靠海而活。在左前方的海岸线上,隐约可见槟城高楼大厦的身影,现代城市的轮廓与脚下这片静谧的水上聚集村落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h3> <h3>我站在妈祖庙前,望着长长的栈桥伸向远方的浩渺大海,尽头之外有人在雨中独钓。</h3> <h3>这一幕使我震撼:栈桥如同长龙延伸进时光深处,而他就站在尽头。他享受着无比的宁静; 在浩瀚的海空之中,人显得如此渺小。时光仿佛在此凝固...</h3> <h3>走到栈桥尽头,我回头望向妈祖庙。</h3> <h3>红墙黛瓦的妈祖庙位于桥段正中,两边都没有建筑,像是特意让出空间,以凸显其桥上信仰中心的地位。对这个以捕鱼为生的小社群而言,妈祖庙不仅是精神寄托,也是在潮起潮落之间寻求平安的地方。</h3> <h3>泊船与浮屋 · 姓陈桥前的静谧一隅</h3> <h3>这艘木船停泊在姓陈桥前方的海面,船上布篷盖着部分物品。背景是姓周桥的一排排列有序的水上屋,远处是乔治市高楼。</h3> <h3>遥望姓氏桥 · 渔村与城市共存</h3> <h3>我站在栈桥的尽头眺望:右前方是姓李桥的全景,可看到姓李桥的建筑依水而建。左前方一座金黄色庙宇突出于画面。它们的背后是现代高楼与建筑工地,形成鲜明对比,时光在这里跳跃...</h3> <h3>远眺槟威大桥 · 海天连线</h3> <h3>最远处,槟威大桥横跨海面,一艘拖船驶入画面。桥梁在灰云与远山之间延展,象征着岛屿与大陆、水上村落与外部世界的连接。<br></h3> <h3>雨势未歇,我站在栈桥尽头浮想联翩。这座桥没有热闹的商业区,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文化景点”,是真正百年水上村落的再现。时光在这里停滞...</h3> <h3>从姓陈桥出来,来到姓周桥。</h3> <h3>姓周桥的官方介绍牌(立于进口的边上)</h3> <h3>姓周桥是槟城姓氏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历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中期。桥上的居民祖籍福建泉州同安县兴林村,自清代移居此地,从事海运与贸易活动,逐渐在海上搭建木桥和高脚屋,形成这一独特的水上聚落。<br><br>整座姓周桥由两段主桥组成,全长超过三百米,拥有七十五间住宅。桥区结构密集、通道纵横,住宅依水而建,宛如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村庄。如今,这里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也是槟城乔治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桥头竖立的欢迎牌上,印有“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字样,标志着它在历史与文化上的重要地位。</h3> <h3>姓周桥的侧影</h3> <h3>这张照片摄于姓陈桥,镜头正对姓周桥的沿海房屋。画面中的屋舍密集,几乎无间隙地并排架设在木桩之上,呈现出姓周桥典型的高脚屋结构。这些房屋多为木板建造,部分屋顶铺设锌片,结构简朴但功能齐全,有的设有阳台、露台,沿桥延伸。尽管紧邻城市高楼与现代港区,姓周桥的建筑风貌仍保留着早期华人移民水上聚落的原始样貌,成为乔治市极为珍贵的文化景观之一。</h3> <p class="ql-block">姓周桥的前段是游客商业区,桥道两侧分布着多家小商铺。</p> <h3>因为下雨天,游客稀少,街面显得冷清。即使开设商店,房屋仍保持原有的木结构,没有过度翻修。锌铁屋顶、木板墙面与低矮门廊都保留着早期桥屋的形态。铺子沿桥而设,狭窄的通道依旧是木板拼接而成,仍是百年前祖辈搭建的水上木桥。商业活动虽有,却未抹去桥村原有的面貌。</h3> <h3>海边的高脚屋商店</h3> <h3>过了前段的商铺,桥道进入住宅区域,老屋迎面而来。</h3> <h3>木板的街道两侧是未经大幅翻修的木屋,墙面多以斑驳木板构成,窗框与门面保留传统造型,有的门楣上还贴着旧春联或福字。屋前摆放着旧式躺椅、水桶或神龛,处处透露出生活的痕迹与祖辈留下的布置风格。尽管桥下是潮涨潮落的海水,屋内屋外却维持着几十年不变的模样。这一段,是姓周桥最能感受到时间停滞之处。</h3> <h3>壁画《Folklore by the Sea(海边的民间传说)》</h3> <h3>在一间传统高脚木屋的外墙上,这幅壁画展现了旧时水上人家的生活情景:一位中年男子悠闲地躺在吊床上打盹,旁边是一位妇女正在清洗鲜鱼,一只猫咪站在窗檐上好奇地俯瞰,一名赤脚男孩正准备跳入海中。这幅画仿佛为木屋注入了生命,也定格了姓氏桥昔日的家常风景。即使只是涂鸦,却也道出了这里居民的生活节奏与简单的幸福。</h3> <p class="ql-block">悠闲自在</p> <p class="ql-block">跳水的男孩</p> <h3>站在姓周桥的末端,面向前方宽阔的大海,左侧则是繁忙的码头与渡轮码头。</h3> <h3>现代化的码头上,工业吊机、集装箱和港区设备排布整齐,显露出现代城市经济运作的节奏。<br></h3> <h3>拉近视角,可看到对岸密集排列的吊机如钢铁巨人矗立于港湾,一排排货柜和楼宇在背景中层叠堆叠。这是峇六拜港口的作业区,机械化与城市化的标志。</h3> <h3>这一幕幕现代化的场景,与脚下仍保留传统高脚屋结构的姓周桥形成鲜明对比。旧日的时光仿佛仍停留在栈桥上,而海那边的现代化却已步步逼近。岁月仿佛静止了脚步,而生活仍在悄然流淌。</h3> <h3>极目远望,槟威大桥像是穿越虚空的绳索延展至远方,两艘红船静止在桥下海面。画面辽阔、渺茫,静得出奇。</h3> <h3>站在姓周桥的末端,一片静谧水面映入眼帘。右前方是一户传统高脚屋,其木栏、竹帘、锌板屋顶皆显岁月痕迹,。这里可以看到临近的姓陈桥与姓李桥,还有金碧辉煌的庙宇。远方的城市高楼耸然林立,正在修建新的高楼。</h3> <h3>从这里回望,姓周桥仿佛自成一个世界,远离城市喧嚣,只剩风声与海水轻拍桩脚的节奏。这一边是百年水上村落的延续,那一边是现代城市扩张的写照,两者隔海相望,形成鲜明对比。<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3> <p class="ql-block">在姓氏桥,这里的时间仿佛真的慢了下来。木桥还在、木屋还在、住户也还在。而在对岸和周围,高楼和吊机已一再更换模样。时间在姓氏桥没有停止,但却缓得几乎感受不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姓氏桥最真实的模样——不是被封存的历史,而是依旧活着的旧日时光 - "活态文化遗产"。</p> <h3>后记<br><br>AI的争执:<br>写这篇流水帐时,我搜寻了姓李桥的前世今生,DeepSeek 和 ChatGPT 给我截然不同的回答。DeepSeek 称现在的姓李桥是在2016年火灾后重建;ChatGPT 则称姓李桥自1965年从原址搬到现址,从来没有经历过火灾。我将它们的说法给予转答,但它们仍然各执一词,都摆出种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我只是写流水帐的游记,没有能力判断谁对谁错,因此就采用我在现场拍下的官方介绍牌:现在的姓李桥搬迁后建于1965年,这和ChatGPT 的说法一致。<br><br>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泛滥,网络上的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即使是通过很强大的人工智能,获得的信息也不一定准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