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小辫碑文节选:武学超群,一代名流,行侠仗义,饮誉江湖,扶弱济困,爱国爱民,传武敬业,一丝不苟,胆大心细,处事谨慎,和睦相邻,宽宏待人,艺高不强,忍让不争。</p> <p class="ql-block">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李小辫像</p><p class="ql-block">李小辫,学名李东平,1915年生人,今砀山县关帝庙镇刷集村人,祖籍砀山县官庄坝镇李菜园,出身武术世家。自幼入河北沧州一带拜师学艺,师承燕京名师于洪炉,得其真传,传统武艺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因少年时在百尺高杆上表演“吊辫子”的武林绝学,江湖上人送绰号“李小辫”。</p> <p class="ql-block">1933年10月在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六合大枪”及醉拳表演的多项殊荣,1936年,作为中国“国术”表演队被选拔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武术运动会,并在杂技武术表演中为国家争得了“优秀表演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其德艺双馨,在砀山周边苏鲁豫皖四省七县的武术文艺团体中先后被聘任为团长、顾问、总教练等不同职务,为国家和社会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武术人才,并使他们在无数次的国家、省、市、县及社会团体的武术比赛中,获取了包含金、银、铜等多项优秀成果,社会影响较大,李小辫的名字,也因此在砀山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武林趣谈。</p> <p class="ql-block">1937年底,南京保卫战彻底失败,日寇在南京惨无人道地屠杀了30多万中国军民。此时23岁的李小辫正在南京国术学校,他和众多出类拔萃的武术健儿们同心协力,他们白天躲避日军的搜查,晚上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去抢救战场上退下来的国军官兵战士,同时对那些老弱病残的南京市民给予救护和帮助,看着无数的国人同胞死在日寇的刀枪之下,李小辫的心在滴血,尽管他身体强壮如虎,但是在20多天的战乱煎熬下,他的身心也疲惫了极点,他和几位同学商量,南京没有存身之地,只有暂时各自逃回家乡,等待时日,再图报国。</p> <p class="ql-block">他们几个人在一个晚上的下半夜,从当时南京的西南方向安全撤退。奔赴江阴的几个月后,在江阴姨家及亲友们的资助下,李小辫与当地一家药房的老板女儿相认相识,姑娘芳名佟美,识文断字,通书达礼,两人相互倾慕,很快喜结姻缘。此时国难当头,夫妻俩没有眷恋当时江阴的温暖之家,很快他们就携手共同告别了江阴的亲友乡邻,直奔砀山老家。他们与父亲李春田共商议事,决定利用祖传技艺,组建一个大型武术马戏团,一边强身健体,传扬国术武术文化,一边组织大家齐心聚力,利用巡回演出赚取资金,以便为抗日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贡献大家的绵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李春田老人深明大义,坚决支持李小辫俩夫妻的共同建议。1938年农历4月,李家青壮武术精英20多人,开始了长途漫漫的组团义演抗日救国的行动。从砀山出发,至夏邑休整,再到当时的水路码头亳州,先后购买齐全了刀枪剑戟、车辆骡马、桌椅板凳、绳索高杆、帐篷炊具,4月22日,在亳州当时最大的市场中心花戏楼进行首场演出。</p> <p class="ql-block">李小辫的精彩表演。很快传到了亳州北大寺集一位田姓庄主的耳里,田庄主沃田百顷,豪爽仗义,习武健身,门徒千百,随后携带子孙门徒200多人,到花戏楼专门观看“砀山李家武术团”的表演。双方客套寒暄之后,田家贵客显要位置落座,田姓庄主点名要看高空表演,李小辫在那12米左右的高杆上,上刀山轻如猿猴,下高杆从绳索上疾如闪电,当人体快速从上滑下的瞬间,眼看就要直砸地上时,突然间一个空中跟头翻转,双脚平稳落地,面不改色,神情自若;空旷的演艺场上,独立竖起的高杆上,彩旗飘飘,横杆交错有序,李小辫上下翻转自如,一个单推倒挂,两臂伸展(此招行话为张飞卖肉)众人喝彩,紧接着收身翻转用嘴下巴和后颈倒挂横杆之上(此招为行话仙人挂画)。</p> <p class="ql-block">表演结束,田庄主亲自向前热烈的拥抱夸赞李小辫艺高人胆大,真乃国术英雄。次日把全团人员盛情邀进大寺集庄园,宾客相待宴请数日,并亲自请谋士管家商量把小女儿许配给李小辫为妻,并把亳州火头集另一处庄园和土地100多亩赐给李小辫安家,李小辫推辞不过田老的盛情爱戴,欣然接受。后不久再向老人提出要继续扩大国术团,向武汉一带进发,为抗日救国寻找出路,田老不仅又资助了大量资金,并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弟子中几个比较优秀的送进团中。1938年春,砀山国术杂技团从亳州再出发时,已有团员80多人,马车10辆,骡马30多匹,成为当时皖北规模较大的国术表演团体。</p> <p class="ql-block">李烈钧将军像</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初,在赶赴武汉的途中,国术团在江西境内的九江附近,一边演出一边沿江西进,白天他们为躲避日军的飞机轰炸,晚上他们匆忙赶路,一日凌晨时分前面的车辆停了下来,李小辫急忙前去查看,只见两个军人模样的青年挽扶着一位年长的军官拦路求助,那军官神色疲倦,右臂耷拉下垂,嘴里不断发出痛苦的声音,原来此人是大名鼎鼎的中华民国参谋总长,讨袁中央军总司令李烈钧,他和手下为躲避与日军相遇,在返回武汉途中,夜色昏暗车辆失控撞上了山崖,司机当场殒命,他和副官都受了重伤。</p> <p class="ql-block">李小辫一眼就看出了李将军是右臂膀脱臼,他抓起将军的右臂一抬、一拍、一放,说将军你的胳膊好了,李将军惊疑之中伸展手臂确实感觉到右臂已经如平时一般,随后夸赞李小辫说:小伙子你有如此神技真让我刮目相看。双方互相问明去向后,李小辫热情把他们几人安抚上了马车,日夜兼程,两天后顺利到达汉口。把李将军送到国军总部后,李小辫辞行要走,将军深情挽留说:“小李,我两肋疼痛、浑身乏力,你能否再与我调理医治。李小辫回答说:等把我的国术团安顿妥当后,我一定会来!”</p> <p class="ql-block">李小辫救人救到底说到做到,他精心为李将军把脉诊疗,然后再对症配药,他用传统武术中的气功,中医技法中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结合起来,很快就把李将军跌打损伤的筋骨疏通,并根据将军身体自身的内脏阴阳状况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精心调养。10多天后,李将军就红光满面神清气爽地得到了康复。一天晚上,李小辫被专车接送到李将军的官邸,李将军开门见山直接对李小辫说:小李你身怀绝技,来日方长,我们有缘相认相识,武汉不是久留之地,我想把你安排在身边,近日随我撤退重庆,以图他日大展宏图如何?“</p> <p class="ql-block">李小辫拱手施礼说:承蒙将军爱戴,能与将军鞍前马后是我三生有幸,但我们千里劳顿靠演出宣传救国,我本一团之长,不能抛大家与不顾,多谢将军关爱,实难相随……李将军再三挽留后,两人惜情而别,离别之际,李将军令手下相送五尊金佛像和一把“中正铜剑”,将军深情的对他说:这把宝剑除防身辟邪之用外,还可以在任何国军的部队中报出我的名字保你个人平安……</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像</p><p class="ql-block">从1938年6月至1938年12月25日,整个武汉三镇,正式陷入中日两国军队进入大决战的范围。</p><p class="ql-block">我党领导人周恩来、郭沫若,在武汉于1938年7月7日,纪念民族抗战一周年之际,发起了抗日民族大献金活动,仅到3天的时间,全汉口就收到献金100多万,小孩子们打碎了储钱罐,走向了献金台,老人们翻箱倒柜找出家里祖传的宝贝,全武汉乞丐们绝食一天,把省的口粮钱捐出来,有房租的老板捐出了一个月的租金,真正显现出了中华民族感天动地的抗战热情和决心力量。</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像</p><p class="ql-block">李小辫率领的砀山国术杂技团,把一路巡演收入的结余,还有亳州田庄主的资金捐助,而且李小辫还把李烈钧将军赠送的五尊金佛像全部拿到了献金台上,国术团的巨资捐献,受到了我党领导人周恩来、郭沫若的高度重视及热情称赞,并为他们颁发了“奖章证书”。</p> <p class="ql-block">当年8月份的一个晚上,周恩来总理从口音中知晓李小辫同为苏北老乡后,专门选取了一个幽静的小酒馆,两人同叙乡情、共谈国事,周总理年长李小辫10余岁,两人以兄弟相称。周总理详细询问了解了李小辫的身世和当时国术杂技团的现实情况,他深知李小辫身怀绝技、德艺双馨,便盛情邀请李小辫到我党的革命队伍中来,他愿保送李小辫到延安去,并说你到延安后我可根据你个人的特长到我军保卫处工作,以便将来为国效力,走向革命征途。李小辫说感谢兄长的厚爱,但暂时全团近百号人员以我为主,我实在暂时不能脱身,等将来如果能腾出身来,我一定去找兄长,走革命的光明大道……</p> <p class="ql-block">战争是残酷的,中华民族的对日抗战更是血雨腥风。在武汉抗战义演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李小辫的三弟李东领在日军飞机轰炸时,去收拾帐篷躲避不及时,被炸弹活活炸死。李小辫的结发妻子佟美,在一次抢救伤员时,没有及时撤退,也被炮弹炸死,巾帼女杰,以身殉国。</p> <p class="ql-block">从1938年初到1949年的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李小辫率领他的砀山国术团,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吃尽了路途中的千辛万苦,历经了十多年战争风雨中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看遍了战乱中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国术团在八年抗战义演期间光收养无家无亲的儿童500多人,在团里资助下学有所成的武术成员100多人,每年临时救助后来又走向社会的男女青少年无以计算。战争使李小辫在10年间先后失去了二位妻子和二个兄弟,每当谈起当年的往事,李小辫都感慨万千,痛彻心扉……他经常仰天长叹:何时我们的国家能实现国泰民安呢!</p> <p class="ql-block">1986年农历8月21日,李小辫病故,享年71周岁。其弟子200余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专门刻碑铭文供后人纪念。其碑文概述:公一生武学超群,一代名流,行侠仗义,饮誉江湖,扶弱济困,爱国爱民,传武敬业,一丝不苟,胆大心细,处事谨慎,和睦相邻,宽宏待人,艺高不强,忍让不争,其武林杂技中的独门高空掷枪、接枪、“标打铜钱”、“高杆吊技”的绝学至今无人能及。其在抗日国家兴亡的危难之时,历尽艰辛,救国救民的英勇壮举,撼天动地,万民不忘。如今公虽已离世多年,但其当年表演的武功绝学仍在苏鲁豫皖周边一带被老百姓口口相传,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