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将军

讲真的

<p class="ql-block">董振堂将军</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革命的浩荡长河中,董振堂将军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忠诚的革命者,一位高尚的共产党人。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仰而献身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令人敬佩,他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仰,他的牺牲精神令人动容。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将军,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缅怀他为革命事业所立下的不朽功勋。作为一位军史爱好者,我对董振堂将军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德由衷敬佩。他加入红军后,虽屡建奇功,却也遭误解与不公,令人愤愤不平。他未能被评选为现代军事家,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将军,经多方搜集资料,整理成此文,力求从多个角度展现他高大的形象,以慰将军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故居</p> <p class="ql-block">  董振堂(1895年12月21日~1937年1月20日)字绍仲,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西李家庄人,农民家庭岀身。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0年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深造,1922年毕业后投身冯玉祥的西北军,并跟随冯玉祥参加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和北伐战争。仅仅几年间,他便凭战功升任国民革命联军第14师12旅旅长,1927年更是升任第36师中将师长。</p><p class="ql-block">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其部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董振堂任第25师73旅旅长。1931年,该部被调往江西“围剿”红军,“九一八”事变后,董振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极为反感,思想倾向革命。同年12月14日,他与时任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的赵博生和第25师74旅旅长季振同等率领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名官兵,其中有几十名通讯和其他炮兵、医疗等红军急缺的专业技术人员,携带20000余件武器和8部电台、X光机等大量军用装备物资、医疗器材等,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使中央苏区主力红军一下子增加了50%以上,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实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下辖三个军,董振堂担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从此,在人民军队这座大熔炉里,董振堂以其杰岀的军事才能、卓越战功和高尚情操,迅速成长为红军名将。</p><p class="ql-block"> 1932年3月,在攻打赣州战况危急之际,红五军团奉命参加战斗。一到赣州南门,董振堂即从马背上抽出大刀,大喊一声:“同志们,杀呀!”红缨舞,刀光闪闪,敌军血肉横飞。攻城总指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后来感叹,要不是善于耍大刀的红五军团官兵用大刀杀开一条血路,接出被围部队,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董振堂率部参加龙岩、漳州战役 。同年5月,也就是董振堂率部起义不到半年时间后,接替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成为中央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军团长,与彭老总、林帅并驾齐驱。</p> <p class="ql-block">红旗勋章</p> <p class="ql-block">  此后,他率部参加了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2月,董振堂因战功卓著,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发的红旗勋章。毛主席亲手将这枚象征着无上荣耀的勋章佩戴在他胸前,表彰他为革命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红旗勋章是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设立,以嘉奖为苏维埃政权英勇奋斗、做出突出贡献的红军指战员的最高荣誉勋章。整个红军时期,全国数十万红军指战员,获此殊荣的功勋人物仅八人,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方志敏、徐向前、董振堂和赵博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董振堂位列其中,足见其地位之高、功勋之大。</span>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董振堂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五军团担任后卫,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一次次冲破敌人的重兵围堵和追击,出色完成阻击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战功,荣膺“铁流后卫”称号。湘江战役中,根据中央“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扑灭尾追之敌”的命令,董振堂率红五军团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残酷的血战,他们以巨大的牺牲成功掩护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后,属下红34师5000多名将士绝大多数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被俘后,用手撕开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经此一役,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征途中坚强后卫的红五军团,由两个师1万余人减少到不足5000人。</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正是由于董振堂率红五军团在遵义城东南布防阻止了国民党“追剿”军的追击,才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董振堂又为党和红军立了一大功!也正是因为这一重要战事,董振堂未能参加遵义会议,错过了一次亲自聆听毛主席在会议上的重要发言和第一时间分享毛主席回归红军主要领导岗位的胜利喜悦。</p> <p class="ql-block">石板河阻击战场</p> <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为掩护主力红军北渡金沙江,董振堂奉命率不足5000人的红五军团在云南禄劝石板河地区阻击追敌,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征途中重要的石板河阻击战。他以杰岀的军事才能选择阻击阵地,将前沿阵地选在能攻能守能退的制高点小庙丫口的山梁子上,各团分别占领险要山头,沿山抢挖战壕和掩体洞 。布防期间,红军深入彝家山寨,宣传革命道理和党的民族政策,彝族同胞主动帮红军筑工事、烧水做饭、带路等 。红军进入阵地第三天,蒋介石嫡系吴奇伟部10000多人在炮火掩护下逼近,敌我双方多次激战。5月5日红军撤到最后一线阵地时,党中央派主持红军总政治部工作的李富春同志传达指示,要求五军团再坚守三天三夜 。红五军团发出“人在阵地在”的誓言,凭借有利地形和顽强意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坚守阵地直至5月8日傍晚 。5月8日傍晚,红军接到撤离命令,一口气跑了50多公里赶到皎平渡,于5月9日全部渡过金沙江。红五军团光荣完成后卫阻击任务,为中央红军主力在皎平渡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p> <p class="ql-block">高台血战画面</p> <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两月后整编部队,红五军团同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合编,改称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整编后的部队由红军总政委张国焘与总司令朱德共同指挥。一年内,董振堂因坚守党性原则,坚决支持朱老总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的“南下”计划,被刻意边缘化。张国焘安排其亲信黄超任红五军政委,以加强对红五军的渗透和控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军一部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董振堂率红五军与红九军、红三十军组成的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红五军相继攻占永昌、山丹、临泽等地。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3000多名红五军将士攻占高台,以建立根据地并接应后续部队。马步芳、马步青的国民党军阀部队约20000多兵力围攻高台,红五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 面对六、七倍于己敌军的疯狂进攻,董振堂率红五军将士坚守高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凭借城墙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敌军冲锋,激战持续数日,弹药、粮食消耗殆尽,最后战士们仅能用石块、大刀与敌人近身拼杀,终因兵力悬殊无援失利,20日凌晨,因叛徒打开城门,敌人蜂拥而入,高台失守。在城南突围时,董振堂身边仅剩下一名战士,战斗中董振堂不幸腿部中弹,随后从高耸的城墙上摔下,导致腰部严重受伤。突围已不可能,于是,董振堂命令身边的战士突岀去,自己掩护。待战士含泪离去后,董振堂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牺牲,年仅42岁,用生命诠释了坚定的信念。高台之战,<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五军主力3000多名将士除少数重伤被俘外,其余全部战死。</span></p><p class="ql-block"> 马家军疯狂残杀了全部战俘,还残忍地割下董振堂以及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参谋长刘培基三位烈士的头颅,悬挂在高台县城的城楼上示众,数日后又送到西宁去向马步芳邀功领赏。</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头颅</p> <p class="ql-block">  董振堂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中共中央在宝塔山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沉痛而深情地说:“董振堂是好同志,革命坚定。路遥知马力,我们的队伍正需这样经得住考验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次子董用威</p> <p class="ql-block">  马步芳还将董振堂的头颅送至南京向蒋介石邀功领赏。2015年(距牺牲78年),董振堂次子董用威通过史料研究确认其头颅被保存在甘肃某档案馆,与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红九军军长孙玉清的头颅一同陈列于马家军拍摄的原始照片中。头颅被浸泡于酒精中保存,照片显示三颗头颅并列摆放。这一发现,成为马家军暴行的铁证,也为后人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为董振堂将军的英灵带来一丝慰藉。</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  董振堂将军的遗骸至今仍未找到。甘肃高台建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剧烈的战争过后,敌我双方数千阵亡将士的遗体散落于高台大地,收殓掩埋遗体也只是草草了事,或许将军的英魂就长眠于此,与战友们一同守护着这片他曾为之奋战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董氏祖坟地</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  故乡河北董氏祖坟地里建有董振堂将军的衣冠冢和纪念亭,其部分遗物如望远镜、手枪等现收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董振堂将军的祖坟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耿庄桥镇毕家庄村,距其出生地新河县西李家庄村约五华里。墓地现存董氏坟墓十余座,埋葬着董家先辈及董振堂遗孀贾明玉女士,还有民国时期的墓碑三通。董振堂纪念碑矗立于墓地最前方,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遗孀贾明玉</p> <p class="ql-block">  董振堂遗孀贾明玉出生于1904年,与董振堂育有三名子女。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后,董振堂加入红军并担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军团长,常年征战导致夫妻聚少离多。</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20日,董振堂在高台战役牺牲后,贾明玉多年未获确切消息。她带着子女辗转河北、河南等地流浪,依靠手工劳作维持生计,期间曾寓居安徽躲避日军侵扰。中央领导一直没有忘记寻找董振堂遗孀贾明玉和孩子们的下落,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组织通过董振堂的堂弟终于找到了他们,毛主席亲自指示把董振堂将军的遗孀接到河北老家,还分配给她们一家五十亩地和六十万边区币。1954年起享受解放军总政部福利部每月38元烈属待遇,上世纪70年代补贴增至60元,并获301医院公费医疗资格。晚年她常住北京,1993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骨灰安葬于河北新河老家董氏墓地。</p> <p class="ql-block">海河南大堤拐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将军的祖坟位于滏东排河大堤北侧、滏阳新河南堤外。上世纪60年代根治海河会战,按原有规划,海河工程开挖滏阳新河时,需经过董氏祖坟,需要动迁,毛主席得知此事,亲自指示“河道改线、向北绕行”,海河南大堤因此拐了一道弯,绕过了董家祖坟。此举充分彰显了新中国最高领导人对董振堂将军的敬意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塑像</p> <p class="ql-block">  董振堂是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与解放战争后期顺应时势起义的国民党军将领不同,他是在红军最艰难、力量最薄弱时毅然弃暗投明、率部起义参加红军的,这一点最难能可贵。宁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成功的、重要的武装起义,是在内战紧张、外患严重、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爆发的。这次起义不仅在国民党营垒内部产生了巨大震动,给国民党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红军力量。宁都起义后,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人加入红军,使中央红军由2个军团增至3个军团,兵力由30000余人增加至50000余人,增加了50%以上,成为中国革命史中光辉的一页。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王稼祥、彭德怀在发布的《嘉奖宁都暴动干部战士通令》中指出:“宁都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一个伟大的士兵暴动”,“这是革命史上伟大的光荣的一页。”1938年底,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上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p><p class="ql-block"> 起义后董振堂即担任新组建的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不久接替季振同任红五军团军团长,成为中央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主帅,与彭老总、林帅并驾齐驱。他还曾荣获红旗勋章。董振堂将军不仅战功卓著!而且还是位大公无私,品德高尚的革命军人!</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董振堂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时,董振堂欲将旧军队时期积攒的3000大洋全数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毛主席得知后劝他留些钱自用,也给家里老人孩子寄点。他说:“现在我当了红军,又入了党,留着这些钱也没有用。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甚至连生命也献给党。”最终,董振堂仅留下300大洋,其余悉数上缴党费。这300大洋,他自己也未动分毫,全用作军费安置补贴伤病员,实为大公无私之楷模。</p><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红军长征至贵州北部山区时,邓发妻子陈慧清突然临产,且遭遇难产 。当时情况危急,敌军正紧追不舍,而负责断后的正是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 。干部休养连妇女队队长董必武派人告知董振堂有产妇正在生孩子,请后卫部队务必顶住敌人 。董振堂当即表示:“让产妇慢慢生吧,我们坚决顶住敌人!” 他命令一个团的战士勇猛阻击敌人 。战士们坚守阵地整整两个小时,顶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直到陈慧清顺利产下孩子才撤下火线 。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坚定信念与高尚情操,深刻彰显了其人格魅力!战斗结束后,面对部分战士“为一个孩子让一个团打仗流血牺牲是否值得”的疑问,董振堂怒道:“我们流血和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吗?” 这句话体现了红军战士们奋斗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希期。</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故居</p> <p class="ql-block">  红军时期,董振堂将军的重要地位从国民党将介石公开发布的悬赏令中也可得到佐证。中央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2月9日的《大公报》,刊发了一则《蒋电川购缉匪首》令,其中写道:“生擒朱毛徐三匪首之一者,赏洋十万元。生擒彭德怀、林彪、董振堂、周恩来、张国焘等匪首之一者,赏洋五万元。”毛主席、朱老总和周总理自不必说,林彪、彭德怀和徐向前也都是日后的开国元帅,张国焘是当时红军几大主力中实力第一的红四方面军领袖。由此可见,董振堂将军在对手眼中的价值,完全等同于日后的元帅。</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故里</p> <p class="ql-block">  说董振堂起义加入红军后的委屈甚至屈辱,也可举岀三两例。起义官兵毕竟来自旧军队,加入红军后需要改造与磨合自然少不了,而那时从中央到各苏区红军队伍中“左”倾思想仍占主导地位,肃反扩大化的阴影仍然存在。发生在同为起义主要领导人中的“季振同、黄中岳反革命”冤案,尽管没有资料记载董振堂对该冤案的反应,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得到董振堂的委屈和困惑不解。季振同原为国民党二十六路军第25师74旅旅长,宁都起义后担任红五军团首任总指挥、军团长,黄中岳原为74旅147团团长,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p><p class="ql-block"> 1932年5月5日,中央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李克农经周恩来批准,突然在漳州将红十五军军长黄中岳、红十五军参谋长萧世俊逮捕。5月8日,又将等待出国、请假到汀州视事的季振同逮捕。随后被捕的还有原26路军起义将领若干人。1932年8月3日至4日,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在叶坪临时中央政府大厅对“季、黄反革命案件”进行审讯,判决季振同、黄中岳、萧世俊等8人执行枪决,且判决是最后的,无上诉权。</p><p class="ql-block"> 当这一判决送达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时,毛主席和项英没有同意。他们认为季黄等均是参加宁都暴动者,对革命不无相当功绩,季黄二人虽是此案的主谋者,但曾为宁都暴动领导人之一,应减刑免死。于是,1932年8月10日由毛主席、项英签署的中央委员会决议案决议如下:季、黄二人由死刑减为监禁10年。但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季振同和黄中岳仍被错杀于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牺牲时季振同33岁,黄中岳30岁。</p><p class="ql-block"> 1972年6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一个“批林整风”会议上,周恩来沉痛地说:“宁都起义,当然是我党做了工作,但季振同、黄中岳起了重要作用。后来说他二人不安心,想把队伍拖走,李克农向我报告,我也同意将他们逮捕,结果搞死了!这件事,我也有责任的。”1979年6月,姬鹏飞、黄镇、李达、王幼平、袁血卒、苏进等宁都起义参与者上书中共中央,要求为季振同、黄中岳平反。不久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为季振同、黄中岳平反昭雪,恢复党籍。</p><p class="ql-block"> 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与敌人以堡垒战对堡垒战,遭遇惨败。丢掉广昌后,董振堂提出不应该以红军血肉之躯去攻打敌人的碉堡,结果李德大怒,把失败责任推到董振堂和彭德怀等人身上。正是这一次,彭老总愤怒地回怼李德,吼出了那句著名的胡南家乡老话“崽卖爷田不心疼。”</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敌人玩阴的“反间计”,在战场上丢些材料,说董振堂要“反水”,拉队伍重新回到国民党阵营。关键时刻,董振堂坚信党,最终党组织也证实了他的清白。</p><p class="ql-block"> 据朱老总警卫员潘开文在《怀念敬爱的朱总司令》中的回忆,红军长征过草前,整编改称红五军后任军长的董振堂率部随朱德、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行动。过草地前、在噶曲河边扎营的第二天,朱德、张国焘、张国焘秘书长黄超与董振堂在张国焘的帐篷里讨论军队进击方向问题。董振堂赞同朱德北上的意见,与主张南下的张国焘发生激烈争吵。随后,黄超竟当着众人的面,打了董振堂几个耳光。张国焘在一旁并未制止,朱老总心里气愤至极,但为避免冲突升级,也没有当场发作,而是带着董振堂回到了自己的帐篷。</p><p class="ql-block"> 几纪耳光,是对董振堂将军的夺耻大辱!董振堂回到帐篷后落泪,朱德则安慰他要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董振堂早在冯玉祥西北军时期就是中将师长,宁都起义后不久就任中央红军三大主力军团之一的红五军团军团长,战功赫赫,是与彭老总、林帅齐名的著名将领。黄超没啥战功,还比董振堂年少十一岁,之所以敢如此放肆,是因为有张国焘撑腰,其目的是通过侮辱董振堂来威胁朱德,迫使朱德屈服于其南下主张。</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塑像</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坚持认为,董振堂应被评定为当代军事家!1989年11月,中央军委以“大将资格为基线”评定岀以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人物为首,以10位元帅和10位大将为主体,加上建国前牺牲、错杀、去世的军队重要将领共33人为军事家;1994年8月又增补3位建国前牺牲的重要将领为军事家。至此共有36人被评定为军事家,但其中并无董振堂将军,这一结果实在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1985年8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从张掖来到高台烈士陵园时说:“董振堂是个人才,是一位好同志”。2009年9月,董振堂将军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董振堂将军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注: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