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心呈•罗寿能)《至善书院•健康•家庭•事业》第470集《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p><p class="ql-block">1.人生三“气“:意气风发(意达情真,发疯气狂,知风明意,气明意善)、心平气和(心和气平,气急攻心,平心静气,明心见和)和气定神闲(神来定气,闲情逸气,神仙心闲,心定气神)。</p><p class="ql-block">(1)人生第一“气”: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 何谓意气风发?“意气风发”指精神振奋、气概豪迈、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状态。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气风发、豪情壮志,更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光明正大、悲欢离合,才真正懂得了“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只有“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尽兴而来、尽兴而去,这不正是古人所云的“时光匆匆,红颜易老,人生得失交织,无法尽先尽得”吗?</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意气风发少年郎,折柳仗剑走四方。”,意指一个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凌云壮志的少年,手可以折戟杨柳,也可以手持长剑游历四方,浪迹天涯。青春可以狂放不羁,但也要有“仗剑天涯明月刀,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上马杀敌、温文尔雅之底气,这不正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所言的“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吗?</p><p class="ql-block"> 青春可以适度的张扬、挥霍,少年时也不必有太的束缚拘束,可以挥汗如雨,也可以挥泪千行,更可以豪情壮志,敢于年轻有为,敢于勇往直前,敢为天下先,甚至是狂妄自大。无论怎样都不为人知,也不为人过,只有历经遍体鳞伤、千辛万苦、千疮百孔、千刀万剐后的觉醒觉悟,方能“成长蜕变”、“破茧成蝶”、“精进成熟”。“悔不当初”是撞了南墙后的“人间清醒”,“一失足成千古恨”是终其一生的“心如刀绞”,这不就是生活与人生的“吊打”和“毒打”吗?不更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的代价吗?</p><p class="ql-block"> 正好年华青春,正值盛年意气,看遍了繁华三千终落尽,也领略了风驰电掣的急风骏马。曾经的金鞭挥动马蹄急,潇洒风光无限好,也不仅仅是自己独享的礼物,更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薪火相传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正是诗仙李太白所云的“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吗?</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壮游年少,可以儿女情长,也可以气吞山河,更可以家国情怀、胸怀天下,少年就是要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之少年志则中国志的凌云壮志,更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之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魄力气度与气势磅礴,这不正是“挂席拾海月,乘风下长川”吗?</p><p class="ql-block"> 虚张声势的招摇过市,甜言蜜语的虚情假意,巧言令色的打情骂俏,好吃懒做的绣花枕头,一夜暴富的不择手段,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的自欺欺人,唯有“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方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能真正懂得了“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不正是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言的“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吗?</p><p class="ql-block"> 对于锦衣玉食的争吃抢打,对于喜怒哀乐的愁眉苦脸,对于爱恨情仇的喜新厌旧,对于功名利禄就的争名夺利,对于功成名就的争强好胜,都应该保持那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风清云淡的本真与自性。再说了,少年不得志,走马游新市;少年一得志,牛气冲天去,还是那句话历经千帆过尽,归来依然恰似少年,志高气仰,神彩奕奕,风度翩翩,衣冠楚楚,如“人在画中游,游在画中人”一样逍遥自在,这不正是“玉堂金马。正年少归来,风流如画”吗?</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有太多的“行到水穷处”,阿修罗使身处绝境、无路可走,不也可以“坐看云起时”吗?倒不如随意而安,反而“偶然值林叟”,心旷神怡、自得其乐、不知不觉,尽然沉万醉在了“谈笑无还期”之中,这不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p><p class="ql-block"> 与其纠缠于“鸡毛蒜皮”之事争斗不休,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呢?与其纠结于那些“烂人烂事”,甚至是“渣人渣事”上,倒不如“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人生在世,何处无车马之喧扰,许多时候飞禽走兽结伴而行,唯有王者独来独往,不是只有这样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p><p class="ql-block"> 无论多少功过是非,甚是风云叱咤,更是丰功伟绩,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唯见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曾经的“是非成败转头空”。纵古观今,多少儿女情长、爱恨情仇、恩怨得失、功名利禄、功成名就,只不过是谈笑间灰飞烟灭了,留下的不就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吗?</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事与愿违之事、还是如愿以偿之事都已经随风而去,不再为过去所累,也无须被未来所扰,更不会被当下所困。唯一能做得便是把握现在,活好当下,这不正如元代诗人石屋的《山居诗》所云的“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吗?</p><p class="ql-block">(2)人生第二“气”:心平气和。</p><p class="ql-block"> 何谓心平气和?“心平气和”指心情平静、态度温和,遇到事情不急躁、不慌乱、不发火、不生气,能够保持一种冷静、平和的心态。与之相反的是“心浮气躁”,当今社会是一个“急功近利”浮躁的时代,太多的人会因为“芝麻大”一点的事,小题大做,甚至是“大张旗鼓”,不仅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让问题复杂化,甚至是“无解”,更说明其的“无能、无知、无见识”。就如小孩经常说的那句话“骂人是骂自己,打人是伤自己”,从大人的角度来讲,不就是物理定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力的大小完全一样,无非是方向“相反”而已。</p><p class="ql-block"> “ 心浮气躁”不仅仅是一种品质差、德行恶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日常表现,更是心理变态、思想固化、精神扭曲、灵魂无安放的“牛鬼蛇神”、“妖魔鬼怪”。更可怕的是本人一无所知,甚至还总认为是别人的“错误”、别人的“问题”,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地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错误”。这种“坐井观天”、“鼠目寸光”的囚徒困境思维,已经将自己活成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活化石,甚至是“盲人摸象,不识大体”的“废物”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说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意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主宰,因此君子为人处世,至始至终要厚德载物;纵然身处万事万物中,也影响不了内心清静超凡脱俗;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理天下呢?轻率往会失去根本,甚至是本末倒置,急躁往往会失失主宰,甚至是前功尽弃,这不就是古人云的“致虚极,守静笃,守静归根”吗?</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心平可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物理;心浮可染三千愁,气和可容万粒尘;气和心暖福泽长,慈悲喜舍是菩提。”,生活与人生不也是如此一如既往吗?跌跌撞撞的风雨人生,本身就是先苦后甜;博览群书才是生活的底气,丰衣足食才会情绪稳定,自强不息才能撑起一片天,厚德载物必然天长地久。随意而安即是心无所持,顺其自然不过就是无能为力,自然而然方为尽力而为,鱼死网破肯定遍体鳞伤,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才会拼尽全力,损人利己往往都是你死我活,鱼肉百姓必定不择手段,最终也不过是“三两知己,一杯清茶,一壶浊酒,一首老歌,喜相逢,恨离别,独百年”吗?</p><p class="ql-block"> 每天心平气和、认真地生活,善待自己,不就是“从容淡定”的人生吗?现在太多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内耗、外耗的感情、健康、精力、资源、时间,似乎还认为自己是在“取悦自己”,素不知是在“及时行乐”自己的情绪,“娱乐至死”自己的身体。不仅仅是“得过且过”与“随波逐流”,而且是“麻木不仁”与“行尸走肉”,甚至是“好高骛远”与“自欺欺人”。醒醒吧,其实对于自己的生活、人生,每一个人已经是应有尽有的“本自具足”。比如健康独立、自由的身体、学识、能力、才华、智慧、心理、思想、精神、灵魂、时间、精力等等,这些都是用钱买不来的,还是自己能“掌控”的,只能“反求诸己”,这不正是佛家所说的“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吗?不更是“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吗?</p><p class="ql-block">(3)人生第三“气”:气定神闲。</p><p class="ql-block"> 何谓气定神闲?“气定神闲”指人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还能保持心境平和、神态镇定自若的状态。这里的“气”即是“元气”,“神”即是“魂”,合在一起即是人的元气充足且稳定,人的魂会在原处闲暇不动,人就会进入一种悠然自得、自由自在、镇定自若的心境与状态,这不正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所云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吗?</p><p class="ql-block"> 人如若能既守得住安贫乐道的平凡生活,也能修为高洁傲岸的节操修养,这样的人又怎么不处变不惊、处危不屈、洁身自好、荣辱从容呢?同流合污之徒是“六神无主”,“拉人下水”之人是“心怀鬼胎”。平凡中有伟大,平淡中见真心,平和中表气质,平常心观世道,平安心定天下,这不就是孟子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吗?</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圆,事圆则身安,身安则体健,体健则心静,心静则神逸。”,意指性急则必有失,愤怒则无理智,心静则智慧出,心定则万事可成。如若能“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必定能“不念过往,不惧将来,心则不乱、情则不困”,尔后“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黄河决于口而心不惊慌,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这不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吗?</p><p class="ql-block"> 懂“德行”者则修身齐家,明“道义”者治国平天下,这不正是“德行天下,道法自然”吗?最高境界的“德行”即是“上善若水”,为什么是水呢?这里的“善”不是“善良”的善”,这里的“善”是“境界”,“上善”即是最高的境界,“上善若水”就是“德行”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像水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还“处众人所恶”,才能“故几於道”。这里的“故几於道”即是最接近于“道”的意思。“居善地”量入为出、安居乐业,“心善渊”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善仁”是仁义道德、友爱无私,“言善信”是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正善治”是公正法治、光明正大,“事善能”是为人处世、贤良德能,“动善时”是天时地利,视时而动,如若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到以上七种“上善”德行,这不就是站在“与世无争”的立场去“无争而无所不争”,又怎么可能有人能“争得过”呢?这不就是真正懂得了“处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吗?这不正是真正的“德行天下,天下行德,厚德载物”吗?</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聊一聊“道法自然”,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指宇宙万事万物中有四个伟大,分别是道伟大、天伟大、地伟大、人伟大;而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律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简单讲就是大道至简,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地、天、道、自然界都有其运行的规律,这不正是“顺者昌,逆者亡”吗?人有人道,地有地道,天有天道,道有大道,自然有自然道,其中的核心是“为道日损”,并且是“道可道,非常道”。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地之道,利万物而不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之道,有余以奉天下。在人世间,圣人即是道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故存而无忧,死而不亡,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急流勇退,功成身退,全身而退;否则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