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0日,周天,随福州367阳光户外群105名群友到山西五台山核心景区游玩,至罗睺寺。</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黄庙之一,以五台山十景之一“开花现佛”著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初为显通寺(已另发美篇)的下院(即附属寺院),后独立成寺并定名“罗睺寺”,逐渐发展为五台山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创建时间有二说,其一始建于北魏,为孝文帝环鹫峰所造十二院之一;其二始创于唐,为其时大华严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唐及五代,此寺因奉置“肉身”罗睺罗像而闻名于世。宋元祐年间,丞相张商英数次在此寺见“圣灯”,故奏请宋哲宗赵煦敕置此院。明成化年间重建此院,并将此寺从显通寺中分离出来,独立成寺,改称“罗睺寺”。明弘治五年,明孝宗慈圣皇太后为祈祷太子朱翔钧践祚,在五台山许了宏愿,朱翔钧登基为明神宗后,慈圣皇太后于明万历年间作为还愿,对罗睺寺进行较大规模修葺扩建。清康熙、乾隆都曾修葺此寺。康熙年间,罗睺、寿宁等五台山十座寺院,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但我首先游览的是广仁寺。广仁寺也叫十方堂(“十方”在佛教中表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寓意佛法普度十方众生),是罗睺寺的属庙(由罗睺寺管理),为全国重点寺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寺庙。</p><p class="ql-block">从广义上来说,它也是罗睺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广仁寺位于罗睺寺山门东侧,与罗睺寺仅一墙之隔 。该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因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后,前来朝台的藏族佛教徒增多而由甘肃砂子桥藏族喇嘛印堂主化布施修建,用于接待外来喇嘛。广仁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费用由罗睺寺承担,实为一体,不以独立寺院出现。</p> <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说法不一,有5757平方米、3600平方米等说法,采用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献殿、大雄宝殿和如来殿,两侧为钟楼、鼓楼、配殿、斋堂及客房。</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具有浓烈的喇嘛教寺庙特色,天王殿正脊上两鹿相对,中立法轮,顶脊中央有镀金铜法轮和宝羊一对,与中殿、后殿殿脊上各自的大镀金铜宝刹前后照应。大雄宝殿石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顶设方格平基,四周围廊,廊柱间设青石质栏杆栏板。</p> <p class="ql-block">主要文物:佛像:寺内各层大殿佛像多为明清铜铸精品。天王殿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的壁画,宗喀巴大师殿主供宗喀巴大铜像,东西两壁有五寸高宗喀巴小铜像,号称千尊。弥勒殿内供奉弥勒菩萨等铜像。</p><p class="ql-block">藏经:文殊殿玻璃经柜内藏有明藏数千卷,《华严经》155卷,《华严疏钞》670卷,清道光年间印制的《甘珠尔经》108卷等。</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历史上藏、蒙、满、汉各族喇嘛曾在此念诵经文,是五台山唯一的藏传佛教文化集散地,200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寺庙”。</p> <p class="ql-block">我在庙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是第一次看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这些名录是寺庙自己汇总的,还是有官方说法或约定俗成规定的。我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是以下这些人物,供读者参考:</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涌现出众多代表人物,他们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教育等领域留下深远影响,以下是部分核心代表:</p><p class="ql-block">思想哲学领域</p><p class="ql-block">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礼”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其言行由弟子整理为《论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东亚文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提出“道”为万物本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也是道教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孟子(战国):儒家“亚圣”,继承发展孔子思想,提出“仁政”“性善论”,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进一步丰富了儒家伦理体系。</p><p class="ql-block">庄子(战国):道家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主张“逍遥游”“齐物论”,以浪漫的寓言和哲学思辨展现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重视实用技术,其学说体现了古代平民思想的精华。</p><p class="ql-block">文学与史学领域</p><p class="ql-block">屈原(战国):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创作《离骚》《九歌》等,开创楚辞体,其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文风影响后世文学。</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叙事传统。</p><p class="ql-block">李白(唐):“诗仙”,其诗歌豪放飘逸、想象瑰丽,代表作《将进酒》《蜀道难》等,是唐诗巅峰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杜甫(唐):“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三别”等,体现儒家仁爱精神。</p><p class="ql-block">苏轼(宋):“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书、画皆精,词开豪放一派,作品兼具哲理与生活气息,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p><p class="ql-block">教育与科技领域</p><p class="ql-block">朱熹(宋):理学集大成者,主张“格物致知”,重建白鹿洞书院,其教育思想和理学体系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地动仪、浑天仪,在天文学、数学领域有突出成就,是古代科技的代表。</p><p class="ql-block">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编著《大明历》,推动了古代数学和历法发展。</p><p class="ql-block">李时珍(明):医药学家,历时27年编著《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中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工艺领域</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东晋):“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开创了新的书法风格,影响后世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吴道子(唐):“画圣”,擅长佛道壁画,其画作线条流畅如“吴带当风”,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p><p class="ql-block">这些人物及其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与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我在网上搜索到的这些名录应比寺院展示的更加全面和权威。</p><p class="ql-block">这些名录是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认知和广泛共识汇总的,并非单一“官方规定”,而是长期以来学术界、教育领域及社会层面形成的对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普遍认可,属于约定俗成的经典范畴。</p><p class="ql-block">这些人物的成就和影响在历史典籍、教科书、学术研究中被反复提及,其地位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坐标。例如孔子、老子作为思想源头的代表,屈原、李白、杜甫作为文学高峰的象征,张衡、李时珍作为科技成就的典范等,都是各界公认的传统文化标志性人物。</p><p class="ql-block">当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关注的人物远不止这些,不同视角下也可能有更多细分领域的代表人物,但上述名单是最具广泛影响力和共识度的核心代表。</p><p class="ql-block">寺庙的名录,虽然在我看来不完整和不够权威,但却让我第一次见到这份名录,并引发思考,从而在网络上搜索,算是有益的启迪和引导。</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的一扇大门,未开。其对联为:“入得莲池,福德因缘真不少;别来宝所,尘劳梦境自然无。”</p><p class="ql-block">这是典型的佛教净土宗相关语句。</p><p class="ql-block">“莲池”通常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池,在佛教观念中,往生极乐净土是修行的殊胜果报。“入得莲池”意味着往生极乐世界,此句意为若能往生极乐,会因善缘而获得诸多福德,这是积累了深厚善根福德因缘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宝所”一般指涅槃或净土等清净解脱之境,“别来宝所”可理解为一旦脱离尘世、达到解脱境界,那么世间的烦恼劳苦(尘劳)以及如同虚幻梦境般的世俗执着,都会自然消散,不再存在。</p><p class="ql-block"> 整体传达了佛教净土宗向往极乐净土,认为往生净土能获得福报并超脱尘世烦恼、证得解脱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五台山十景之一开花献佛”景点名称碑。</p> <p class="ql-block">影壁,也称作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影壁上书写的“山云水月 ”,从字面意思来看,“山”代表巍峨的山峦,象征着沉稳、厚重 ;“云”即飘浮的云彩,代表着变化与自在;“水”灵动柔和,寓意包容与顺应;“月”皎洁明亮,象征纯净与圆满。</p><p class="ql-block">在佛教文化语境中, “山云水月”常被用来形容一种空灵、超脱的境界,寓意着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内心宁静、澄澈境界的追求,提醒人们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对自然、对佛法的敬畏之心 。同时,这四个字也为寺院等宗教场所增添了一份禅意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佛”字照壁和狮子雕塑。</p><p class="ql-block">狮子在佛教中是护法神兽,被称为“狻猊 ”,象征着威严、力量和守护。寺院设置狮子雕塑,寓意着守护佛法、护持寺院安宁, 抵御邪魔外道侵扰,保护修行者和信众,为寺院营造清净、祥和的修行环境。</p><p class="ql-block">与佛陀关联:佛经中常用狮子来比喻佛陀。比如,佛陀说法被称为“狮子吼”, 代表佛陀说法时声音洪亮、威严,能震慑一切烦恼和邪恶,传播佛法智慧,让众生觉醒。狮子雕塑也象征着佛陀的智慧和慈悲。</p><p class="ql-block">罗睺寺作为五台山的重要寺院,设置狮子雕塑也是符合佛教传统规制的。而“佛”字照壁则直观彰显了寺院的佛教属性,提醒信众和游客要心怀对佛法的敬意。二者都是寺院营造庄严、神圣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牌坊。</p> <p class="ql-block">曼陀罗唐卡,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象征着宇宙的结构、佛国净土等,是修行者观想的重要对象,通过绘制精细复杂的图案,表达对佛法的崇敬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其绘制往往有着严格的仪轨和象征意义,每一个图案、颜色和布局都蕴含着特定的宗教内涵。</p> <p class="ql-block">两层宗教建筑,二楼为善住阁;一楼为罗睺堂,有对联:“具足护持清净界,方便启导众生心。”</p><p class="ql-block">这两句诗体现了佛教中护持清净境界与度化众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具足”意为圆满具备,“清净界”可指内心的清净境界或佛国净土。此句强调要圆满地守护、保持清净的身心状态与修行境界,不被染污。</p><p class="ql-block">“方便”是佛教中“方便法门”的简称,指根据众生根器不同而采用的灵活度化方法;“启导众生心”即启发、引导众生的善念与觉悟之心,体现了菩萨度化众生的悲心与智慧。</p><p class="ql-block">两句结合,既强调自身对清净境界的护持,又突出以善巧方便引导众生觉悟,展现了佛教“自利利他”的核心精神。</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的一处建筑门庭, 上面悬挂的匾额为“福海珠轮 ”。</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内的一对转经筒。转经筒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法器,又称嘛呢经筒,上面刻有经文、佛像等。信徒认为转动经筒一圈,相当于念诵了一遍经筒内的经文,通过转动经筒可以积累功德、消除业障。</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砖墙上的“佛光普照”石刻牌匾。“佛光普照”在佛教中寓意着佛的慈悲和智慧,如同光芒般遍洒世间,惠及一切众生,象征着佛对世间万物的护佑和恩泽。</p> <p class="ql-block">青砖墙上的四根墙钉(也叫“墙锚”“拉接筋” ),在古建筑中,常用来增强墙体结构稳定性,比如连接不同墙体部分、防止墙体开裂变形,是传统建筑工艺里加固墙体的一种做法,能让老砖墙历经岁月更牢固,是古人建筑智慧的体现,为守护这堵墙的结构稳定发挥作用。</p> <p class="ql-block">寺中功德芳名谱文字石刻和旅游圣地绘图。</p><p class="ql-block">文字为:“罗睺寺,佛子道场,文殊菩萨显圣地,始建于唐,兴于宋,明代重建,清代敕封黄教道场,汉藏兼修,传承至今……”讲述罗睺寺历史,从始建、历代兴衰,到高僧事迹、佛光显圣等,串联起宗教传承与胜地渊源,展现其作为佛教圣地、旅游景点的独特价值 。</p><p class="ql-block">浮雕,则呈现“旅游胜地”主题,画面左侧有四位人物:两位女士并肩,一位撑伞、一位比“V” ;一旁男孩抬手,似呼应前方;右侧男士举相机,定格场景。背景有中式建筑、松树,传递出游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罗睺寺内展现其作为康熙行宫历史的浮雕。画面有身着古装的人物,应是康熙等。建筑旁有 “康熙行宫”“行宫院” 字样,呈现出古代场景,体现该寺曾为康熙行宫的一段光荣过往。</p> <p class="ql-block">当年创作“开花现佛”奇景、修缮寺庙浮雕:莲花造型中雕有佛像,即“开花现佛”。“开花现佛”是罗睺寺的一大奇观,寺内有特殊机关装置,莲花瓣开合间,佛像显现。</p><p class="ql-block">两侧刻有“黄教道场 ”字样。下方几个工匠,有的手持锤子,有的在锯木,还有的在进行建筑作业,展现了寺院修建或佛事营建的场景,体现罗睺寺作为黄教道场的宗教地位和营建历史</p> <p class="ql-block">本组浮雕,一群僧众整齐聚集,几位僧人身处前方 ,似在主持讲经说法或重要佛事活动。背景有中式传统建筑,以及松树等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旁边的文字为“黄教道场”。</p> <p class="ql-block">本浮雕呈现“明代李妃祈福重建”场景,工匠忙碌施工,人物研讨设计,展现为迎李妃祈福、重建罗睺寺的历史画面,见证寺庙因祈福使命的修缮历程,承载明代宗教祈福与建筑营造的双重记忆 。</p> <p class="ql-block">这幅浮雕以“罗睺寺”为场景核心,汉族、藏族风格服饰人物,有的交流互动、有的参与劳作,结合“屡见神迹 名人朝圣”等文字,生动展现汉藏信众共居于此、宗教交流融合,民族团结在宗教文化传承中的体现,彰显不同民族因信仰汇聚、和谐共处的历史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幅浮雕展现 “名人朝圣,屡见神迹” 的场景。浮雕中,佛像端坐在供奉案台旁,香烟袅袅升腾 。有身着传统服饰的名人虔诚跪地参拜,后方侍从持物站立 ,体现出对佛法的尊崇与敬仰。“屡见神迹 名人朝圣” 的文字说明,进一步点明罗睺寺在历史上因诸多神奇事迹,吸引众多名人前来朝拜的宗教影响力和历史地位,彰显了罗睺寺作为佛教圣地的神圣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这些浮雕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构图布局:层次分明,近景、中景、远景有序排列,人物与山水、建筑等元素搭配和谐,营造出开阔又富有故事感的空间,如远景的山林与近景的人物互动,让画面有纵深感。</p><p class="ql-block">人物塑造: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或坐或立、或讲经或聆听,通过手势、神态传递出不同角色的身份与情绪,细节如衣褶纹理,刻画出布料质感,使人物鲜活立体。</p> <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以佛教修行、讲经等场景为内容,融入宗教文化符号(如佛像、僧人、经卷相关动作 ),承载历史与信仰,让观者感受宗教文化的庄严与厚重,是艺术与文化融合的美。</p><p class="ql-block">工艺技法:石材雕刻细腻,线条流畅,无论是人物的面容、服饰褶皱,还是山水的轮廓、云纹的形态,都通过精湛技艺呈现,展现传统雕刻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兜率阁,是寺内颇具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从建筑风格上看,它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气势恢宏,色彩搭配和谐,蓝绿的彩绘与朱红的立柱相互映衬,彰显出古朴典雅又庄严肃穆的气质 。斗拱等构件精巧细致,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p><p class="ql-block">在宗教意义方面,兜率阁是寺内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兜率”在佛教中是欲界的第四天,弥勒菩萨在成佛前就居住在兜率天 ,这里可能用于供奉相关佛像,举行法会等佛事活动,承载着僧众的信仰追求与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从游览角度来讲, 兜率阁前开阔的庭院,搭配两旁的树木、青花瓷大缸,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朝拜,感受罗睺寺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行宫院,因康熙皇帝曾在此驻跸而声名远扬。 当年,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罗睺寺以其清幽的环境和庄重的氛围,被选为皇帝的行宫。此后,这里便成为了罗睺寺中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区域。如今的行宫院,保留了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彩绘精美,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纪念,也成为游客了解罗睺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其对联为:“净土莲花,一花一土一世界;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对联充满浓厚的佛教意蕴:</p><p class="ql-block">上联: “净土”在佛教中指佛所居住的无浊垢、清净庄严的世界, 如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是佛教的象征物,代表着清净、圣洁 。因为莲花生长于淤泥之中,却能开出洁净的花朵,寓意众生虽处于五浊恶世,却可通过修行获得清净解脱。</p><p class="ql-block">一花一土一世界:出自佛教经典《华严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 表示每一朵莲花、每一方净土,都蕴含着完整的佛法和整个宇宙的真理,体现了佛教“ 事事无碍”的圆融观念, 即世间万物虽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含摄,每一个微小的事物都能映现出整个法界。</p><p class="ql-block">下联:牟尼珠献:“牟尼” 常用来指代释迦牟尼佛,也可表示“寂静、清净”之意 。“牟尼珠” 又称如意宝珠,象征着佛的智慧和功德,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献”字表示将这份珍贵的智慧和功德奉献出来,引导众生走向觉悟。</p><p class="ql-block">三摩三藐三菩提:梵语音译, 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最高智慧和觉悟境界 ,表示完全地觉知一切真理,达到超凡脱俗、圆满自在的状态。下联整体表达通过奉献如牟尼珠般的佛之智慧,最终证得无上正觉 。</p> <p class="ql-block">行宫院中庙宇,建筑风格延续中式古建传统,彩绘、木构、布局皆具古韵,承载宗教功能与艺术价值,是信众礼佛、游客感受佛教文化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匾额为:“广大圆满”;对联为:“接引群生扬三千大化,圆通自在住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匾额 “广大圆满” 呼应佛教对修行境界、智慧圆融无碍的追求;对联中,“接引群生扬三千大化” 体现佛教普度众生、以佛法化导世间的愿力,“圆通自在住不二法门” 则强调修行达至圆融无碍、契合佛法真谛(“不二法门” 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根本法门 ),整体传递佛教核心教义与修行追求。</p> <p class="ql-block">其两侧匾额分别为,右:“法镜常圆”,左:“同圆种智”;对联为:“慧镜慈灯,广种善根垂福佑;溪声山色,远从贤劫证圆通。”</p><p class="ql-block">匾额含义</p><p class="ql-block">“法镜常圆”:“法”在佛教中代表佛法,是佛陀所阐述的真理和修行方法; “镜”有映照之意,比喻佛法如同镜子,能清晰照见世间万物的本质和众生的烦恼。“常圆”表示佛法的圆满无缺,永恒不变,始终能为众生提供指引,帮助众生洞察自我和世界,去除无明。</p><p class="ql-block"> “同圆种智”:“同圆”指的是众生通过修行,最终都能达到与佛一样圆满的境界; “种智”即一切种智,是佛所具有的能了知一切法的智慧。 这四个字传达出佛教的核心教义,即无论众生根性如何,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都可以通过修行获得佛的智慧,实现究竟解脱。</p> <p class="ql-block">对联含义</p><p class="ql-block">上联“慧镜慈灯,广种善根垂福佑”:“慧镜”将智慧比作镜子,能让众生看清自身的烦恼和业障,获得觉悟; “慈灯”把慈悲视为明灯,照亮众生前行的道路,给予温暖和关怀。“广种善根”鼓励众生多做善事,积累善因;“垂福佑”则表示这样做能够得到福报和庇佑,体现了佛教中善有善报的因果观念,以及智慧与慈悲对众生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下联“溪声山色,远从贤劫证圆通”:“溪声山色”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象。在佛教中,自然万物皆蕴含着佛法,是修行者感悟真理的途径。“远从贤劫”指历经漫长的时间, “贤劫”是佛教的时间概念,代表一个较长的劫数 ;“证圆通”表示通过长时间在自然中感悟,在岁月流转里修行,最终证得圆满通达的境界,即达到佛的觉悟,对佛法有透彻的理解和体悟。</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内的一处场景:画面中能看到古朴的灰砖墙体, 具有典型中式古建筑风格,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右侧有一座石质经幢,上面应该刻有经文或佛教相关符号图案, 是佛教寺院常见的建筑小品,用于弘扬佛法、祈福等。</p><p class="ql-block">墙根还有盆花,一方形花坛则种着绿树,给略显肃穆的寺院添了几分生机与自然气息。整体给人一种宁静、庄严的感觉,能让人感受到寺院特有的清幽氛围和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古松与神灯圣迹浮雕。</p> <p class="ql-block">罗睺罗尊者显圣浮雕。</p> <p class="ql-block">唐代建寺浮雕。</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显圣浮雕。</p> <p class="ql-block">罗睺罗出家浮雕。</p> <p class="ql-block">佛祖归乡认亲与罗睺罗尊者出世浮雕。</p> <p class="ql-block">佛子道场——罗睺寺,图文浮雕。</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内一处刻有佛像的石质建筑景观,被称作 “佛子道场” 。“佛子”在佛教中 ,既指佛陀的弟子,也泛指一切信奉佛教、追求解脱的众生;“道场”是指佛、菩萨说法度众生的场所,也指佛教徒诵经、礼拜、修行等活动的场地 。</p><p class="ql-block">此处建筑上雕刻有端坐的佛像,周围还雕刻有与佛教相关的纹饰、图案,整体造型精美,工艺细致,彰显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是罗睺寺内供信众朝拜、感悟佛法的一处庄严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尊石雕像是佛教中的狮面空行母 像。它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护法神,具有强大的降魔除障、护持佛法的力量。其形象特征通常为狮头人身,多臂,手持各类法器 ,周围常伴有火焰纹等装饰,以显示其威严和神圣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这尊石雕应是现代依据传统题材创作的石雕,但雕工十分精湛,细节处理极为出色:</p><p class="ql-block">造型精准:狮面空行母的多臂、法器及肢体动态,都雕琢得生动准确,姿态张力拉满,把护法神的威严感稳稳拿捏。</p><p class="ql-block">纹饰细腻:火焰纹、底座装饰等,线条流畅又复杂,分毫间见工艺,把宗教符号的神圣感拉满。</p><p class="ql-block">层次立体:通过深浅雕刻,让人物、法器、背景分层,视觉上“跳”出来,立体感直接拉满,就像把神佛从传说里“抠”到眼前,藏传佛教艺术的神韵狠狠拿捏住! 属于藏传佛教造像雕刻里的高质量作品,能看出工匠功力深厚,对宗教形象和雕刻技法都吃透了。</p> <p class="ql-block">这尊石雕像是藏传佛教中的作明佛母 像。它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位本尊佛母 ,主要功德为怀柔、钩召,能助众生获得美满姻缘、增进人际关系等。 这尊雕像雕工精细,像身周围环绕着精美的火焰纹装饰,将作明佛母的身姿衬托得更为庄严神圣。</p> <p class="ql-block">门柱,刻有对联:“般若慈源觉海原无异派水,菩提元路德山可见别峰云。”这是富有佛教哲理的对联,“般若”代表智慧,“菩提”指觉悟,传达出对佛法智慧、觉悟境界的感悟。门柱底部还有雕刻装饰,增添了古朴庄重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匾额:五观堂</p><p class="ql-block">对联:三心未了滴水难消,五观若存金门易化。</p><p class="ql-block">“五观堂” 为寺院僧众用餐之处 。建筑呈现传统中式寺院风格,木质门窗、砖石雕饰,色彩上蓝绿彩绘搭配红漆装饰,体现宗教建筑庄重与文化底蕴,承载着佛教饮食仪轨与修行文化场景 。</p><p class="ql-block">对联含义与关联</p><p class="ql-block">宗教修行隐喻:“三心未了滴水难消”,“三心” 指佛教中攀缘心、分别心、执着心,意为若修行者未断除杂念,即便少量饮食也难消化受持;“五观若存金门易化” ,“五观” 是僧众用餐时需观想的内容(计功多少、忖己德行等 ),若秉持这五种观想,修行便如 “金门易化” 般顺畅,契合佛教以食为修行契机的理念。</p><p class="ql-block">此对联挂于五观堂,既是对僧众用餐修行的提醒,也通过简洁文字传递佛教修行哲理,让宗教教义融入日常饮食场景,彰显寺院建筑与文化、修行功能的深度绑定。</p> <p class="ql-block">匾额为 “南台屏藩” ,字体古朴,蓝底金字,周边有传统纹饰装饰 。</p><p class="ql-block">从建筑风格看,它是典型中式古建筑,红墙、雕花门窗搭配中式屋顶,色彩与雕刻细节体现传统营造技艺。“南台屏藩” 常与五台山地理文化相关,五台山有 “五台” ,南台为其一,“屏藩” 有屏障、拱卫之意,推测建筑可能是五台山区域关联南台文化、具有守护或标识意义的建筑,承载地域宗教与人文内涵。</p> <p class="ql-block">匾额:开花现佛</p><p class="ql-block">对联: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提心华。</p><p class="ql-block">这是五台山罗睺寺有“开花现佛” 奇景的殿宇。寺内有木构莲花,转动可现佛像。</p><p class="ql-block">匾额与对联以佛教意象,凸显寺院宗教内涵与建筑承载的文化功能,传统彩绘、布局也强化了庄严的宗教氛围。</p><p class="ql-block">匾额 “开花现佛” 与对联呼应,上联以 “金莲(佛教象征圣洁 )” 喻寺院清净庄严,下联 “瞻宝相(观佛像)” 强调宗教感染力。通过文字与建筑形制,传递佛教修行、教化的文化功能,是宗教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融合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释迦慈父,确指净域之门;弥陀尊师,广开香严之肆。”</p> <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体现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宗教意象与象征:“释迦慈父” 指释迦牟尼佛,象征佛教根本传承;“净域之门” 代表通往清净佛国、解脱烦恼的修行入口。“弥陀尊师” 即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香严之肆” 可理解为以 “香严”(清净、庄严之意 )为特质的弘法、修行场所,寓意阿弥陀佛广开方便之门,接引众生。</p><p class="ql-block">此亦为“开花现佛”殿堂对联,通过对佛陀、弥陀的称谓与 “净域”“香严” 等佛教空间的描述,强化建筑的宗教属性,让信众踏入建筑时,直观感受佛法指引与修行意境,是宗教教义与建筑艺术融合的体现 ,传递出寺院作为修行、教化空间的核心功能。</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台山罗睺寺著名的 “开花现佛” 机关佛像。</p><p class="ql-block">构造与原理:佛像安置于大型莲花造型的机关之内,莲花瓣可开合。当转动机关时,莲花瓣缓缓打开,佛像便显现出来 ,充满巧思和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在佛教文化中,莲花象征着清净、圣洁 ,花开现佛寓意着佛法的显现和智慧的开启,传达出通过修行和机缘能见到佛之真身、获得觉悟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建筑与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具象体现,也是古代工匠高超技艺的展示,融合了宗教理念与机械构造智慧,成为罗睺寺吸引众多游客和信徒的特色景观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匾额:延生堂</p><p class="ql-block">对联:寻僧有意来莲社,送客无心过虎溪。</p><p class="ql-block">对联化用经典佛教典故:“莲社” 是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创立的修行团体,象征清净修行之地;“虎溪” 源自 “虎溪三笑” 传说(慧远送客不过虎溪,因与陶渊明、陆修静相谈甚欢,送客时过溪,虎啸警示,三人相笑)。</p><p class="ql-block">建筑借对联将典故融入空间,让古建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成为宗教文化、历史故事的 “容器” 。游客踏入 “延生堂” ,透过对联能联想佛法传承、名士交往的文化场景,强化了宗教建筑的文化厚度与感染力,也体现传统建筑 “文以载道” 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围棋记石碑,其设立标志着佛教文化与围棋文化的一次重要融合,也是中国围棋史上首次在名寺立碑纪念围棋赛事。这一事件源于2017年11月,中国女子围甲联赛“五台山专场”在罗睺寺举行,由中信置业洛阳队对阵厦门观音山队,这是佛教圣地五台山首次与围棋比赛结缘。 </p><p class="ql-block">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在揭碑仪式上提到,佛经中有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下围棋,且水平极高,在当时几无对手。围棋与佛教在“平常心”等理念上殊途同归,体现了禅与棋的相通性。 </p><p class="ql-block">罗睺寺主持洛桑大师积极推动围棋在寺内的普及,并支持围棋赛事在寺院举办。2018年,为纪念女子围甲联赛在罗睺寺的举办,五台山围棋文化交流中心与罗睺寺共同刻立“罗睺寺围棋记”石碑,成为围棋赛事首次被刻碑立于名寺的历史性事件。 </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围棋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后,棋禅文化进一步融合。2019年,首届“五台山棋禅大会”举办,吸引了少林寺、灵隐寺、文殊院等寺院的僧人参赛,围棋与禅修的结合成为新的文化现象。 </p><p class="ql-block">石碑记录了2017年女子围甲联赛在罗睺寺的比赛,成为围棋与佛教文化交融的见证。 </p><p class="ql-block">棋圣聂卫平表示,石碑将代代相传,使后人了解围棋与佛教的深厚渊源。 </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围棋文化交流中心随后在佛教圣地推广围棋,包括设立“希望围棋教室”,让围棋文化融入当地教育。 </p><p class="ql-block">自2017年起,五台山成为围棋与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后续还举办了“商界棋王赛”“棋禅大会”等活动,围棋在寺院中的影响持续扩大。 </p><p class="ql-block">罗睺寺围棋记石碑不仅是围棋史上的里程碑,也展现了佛教文化对智力运动的包容与支持,为围棋与禅修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从图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文墙及场景风格判断,这应是罗睺寺的经文化展示区或修行广场等。这类建筑常通过镌刻经文,营造宗教氛围,供信众观瞻、修行,传递佛法智慧。</p> <p class="ql-block">《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p><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p><p class="ql-block">简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经典,属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节。“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多” 表示到彼岸 ,全经主要阐述了空性和般若智慧, 揭示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说明只要依般若慧,便能度脱苦厄,证得菩提 ,达到涅槃境界。 它在佛教修行和教义阐释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传诵。</p> <p class="ql-block">此山门之精美,在于飞檐翘角的中式造型、绚丽和谐的彩绘装饰,更融精湛雕刻与厚重佛教文化于一体 。</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内的一座铜制照壁。照壁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中间似乎是类似法轮等与佛教相关的元素,四周配有其他雕刻纹饰,整体工艺精湛。照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装饰空间的构件,在寺院里既起到美化环境、营造庄严氛围的作用,也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通过雕刻图案传递佛法教义、祥瑞等寓意。</p> <p class="ql-block">铜制照壁的另一面。照壁两面:</p><p class="ql-block">一为法轮题材照壁:核心是佛教法轮图案,法轮两侧或有护法神兽、祥云纹饰,法轮象征佛法如车轮摧破烦恼,代表佛法的传播与教化,凸显 “佛法流转、度化众生” 的教义。</p><p class="ql-block">一为象题材照壁:主体是大象相关画面,可能呈现普贤菩萨骑象(普贤菩萨坐骑为六牙白象 ,是佛教经典象征,寓意行愿、智慧 ),周围辅以山水、花草、人物等雕刻,构建佛教修行或普度场景,传递 “行愿无尽” 的佛法内涵 。</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法轮题材,直接以佛教核心符号,强调佛法的权威性与功能性,法轮转动象征佛法破除无明烦恼,是教义传播、引导解脱的具象化,更侧重佛法本质与作用的呈现。象题材,借普贤骑象典故,大象寓意稳重、行愿,传达佛教修行中 “以坚定行愿践行佛法,普度众生” 的理念,画面故事性强,关联菩萨行迹,让信众联想修行次第。</p><p class="ql-block">两面照壁一 “以轮显法(佛法传播)”,一 “以象载愿(普贤行愿)”,从故事与符号两个维度,诠释佛教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匾额:佛果圣心</p><p class="ql-block">对联:微妙甚深方便门,至高无上菩提道。</p><p class="ql-block">从形制看,其为中式传统寺院附属院门建筑。石材门框雕刻精细,门楣、立柱处的浮雕融入传统瑞兽、云纹等吉祥纹饰,传承古建工艺美学。</p><p class="ql-block">匾额与对联紧扣佛教义理,“佛果圣心” 指向修行证果、觉悟本心;“微妙甚深” 呼应佛法奥义难思,“方便门” 体现佛教接引众生的慈悲;“至高无上菩提道” 则凸显修行终极目标。文字与建筑实体融合,门作为空间分界,既实现通行功能,又借宗教词汇营造庄严修行意境,让建筑成为 “弘法载道” 的载体,诠释寺院 “以建筑为器,以文字传法” 的文化逻辑,是宗教空间与传统营造技艺结合的典型呈现。</p> <p class="ql-block">我在罗睺寺参观时,顺手拍到善财洞的精美照壁。其上绘制的佛像等图案,线条细腻流畅,色彩搭配和谐,通过精湛的绘画技艺,将佛像的庄严神圣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这些图案不仅是宗教文化的体现,更是传统绘画艺术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其与周围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关系紧密:青山绿水为照壁提供了自然背景。葱郁的山林和开阔的自然空间,让照壁所处的寺院环境显得更加清幽静谧 ,增添了几分远离尘世喧嚣的超凡脱俗之感,使人们在参拜或观赏照壁时,更易获得心灵的宁静,感悟佛法的高深。</p> <p class="ql-block">我还顺手拍到两座寺庙建筑屋顶上的装饰。</p><p class="ql-block">其一,中间是小型的塔式装饰物,可能是宝瓶式塔,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常见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代表着佛法的坚固和永恒。两边金色的装饰物是法轮, 象征佛陀转动法轮,传播佛法,普度众生。背景郁郁葱葱的山林,增添了静谧、庄严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其二,灰黑色的瓦片整齐排列,屋顶上矗立着金色的塔式装饰物。这些装饰物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风格,可能是经幢、宝瓶式塔等,象征佛法的庄严神圣。红墙与绿树相衬,背后是云层密布的天空,营造出古朴庄严又带有自然气息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寺院(黄庙),以“开花现佛”机关佛像闻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本次之旅,收获颇丰。踏入罗睺寺,千年历史底蕴扑面而来。“开花现佛” 机关,让我惊叹古人巧思,感受佛法奇妙。寺内建筑、经文、石雕,处处是文化密码,每一处细节都传递着佛教智慧,仿佛一场与历史、信仰的深度对话,心灵被洗涤,对宗教文化、传统技艺的认知也被拓宽,这趟旅程,是视觉的震撼,更是精神的滋养,让我带着满溢的文化感悟与心灵宁静,继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