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5年</b>8月8日星期六,<b>十年前</b>的今天,三家相约攀爬太行山,畅游天然氧吧。<div> 弹指一挥十年过去,想当年的中学生,如今已是<b>国家栋梁</b>,最小抱着<b>“畅游”</b>的,今年暑假结束再开学,也是小学的毕业级。日月如梭,岁月催人老,世界这么大,生活如此好,何不潇洒走一走。</div><div> 车停于上八里镇<b>十寨门</b>,弃车向<b>上午峪</b>平切,至上午峪开始攀爬<b>水龙洞</b>,到达水龙洞再向<b>对头寺</b>方向平切,至对头寺午餐,餐后平切至停车处返航。</div><div> 十寨门、上午峪、对头寺,均位于辉县市西北约30公里的<b>上八里镇</b>境内,<b>白鹿山</b>二栈绝壁之上,如今是徒步爱好者的打卡地。</div> 车停于<b>白鹿山</b>二栈绝壁之上的<b>十寨门</b>附近,沿二栈路向上午峪方向平切(平切:徒步术语,基本上在一个高度行走)。 路的外面即<b>悬崖绝壁</b>。就是这位暑假结束后,再开学就是小学毕业级。 <b>“靠天生存”</b>的崖上庄稼。 崖上谷子<b>丰收在望</b>。 上午峪<b>三叠瀑之源头</b>,十年前是这样的,如今在上面架起了简易桥,左侧茂密的树下建起了<b>“水上人家”</b>农家乐。 休整于<b>上午峪</b>村外,准备攀爬水龙洞。 上午峪村外之水,既是从<b>水龙洞</b>而来,沟右侧几颗大树下既是向水龙洞的徒步路。 行进在水龙洞方向的路上,远方<b>山豁</b>绝壁下,既是水龙洞的位置。 本次畅游天然氧吧<b>“全家福”</b>,尽管少了一个拍照者,我在他们的眼神里,他们在我的镜头里。 渐行渐高,背后沟的尽头、绝壁之下,既是<b>水龙洞</b>,那年也是缺雨年,如果雨水充沛,这条沟应是<b>满沟流</b>,绝不是背后这么一点点! 攀爬到本次活动的<b>最高处</b>绝壁下,也就是水龙洞处。绝壁之上是上八里镇<b>东坨腰</b>、<b>西坨腰</b>自然村,也有上过<b>《地理.中国》</b>节目的<b>“百宝洞”</b>。<div> 至今“百宝洞”仍是个<b>谜</b>,《地理.中国》也没搞清楚。</div> 绝壁之下水龙洞也是<b>季节性出水</b>,雨季是满洞口出水,旱季是涓涓细流。<div>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头寺村民为了生存需要,在洞口修了一条<b>拦水坝</b>,又在洞口右侧修了一条<b>水渠</b>直达对头寺,因此,对头寺是一年四季不缺水。</div> 水龙洞下面右侧既是<b>水渠</b>,如今水渠已废弃,成了<b>徒步线</b>路。 <b>戏水水龙洞</b>。 到达<b>对头寺</b>村村外。(照片可能丢失,从水龙洞到对头寺之间无一张照片,只能认为是丢失。) 对头寺村名由来,汉朝开国功臣<b>张良</b>功成名就,深知<b>“飞鸟尽良弓藏”</b>,便隐退于此,<b>皇姑</b>千里寻张良到此相遇。因此,此地起名<b>对头寺</b>、或<b>对首寺</b>。<div> 至今,在对头寺周围的高山绝壁中、绝壁之上平坦处,仍有<b>张良洞、张良庙、皇姑洞、皇姑庙</b>遗迹。</div> 从对头寺沿绝壁之上二栈路向停车处返回,站在绝壁拐弯处,远眺对侧<b>女儿梯</b>。<div> 在<b>紫霞关隧道</b>没有打通前,对头寺村民出行,都是走的这条道。大山里面的艰难生活,没有在此生存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div> <b>女儿梯</b>拉近观。<div> 相传,<b>皇姑</b>来到绝壁下无路可走,情急之下,摘下头上玉簪,口出密语照着绝壁一划,<b>“轰”</b>的一声巨响,石块飞奔,在绝壁之上隐约出现了一条不规则的斜道,于是皇姑手足并用,开启<b>“四驱模式”</b>攀爬至绝顶,正好遇到外出的<b>张良</b>,因此有了<b>“女儿梯”</b>、也有了<b>“对头寺”</b>。</div> 好久未见做鬼脸的<b>小朋友</b>,不知现在怎么样,也许现在就是见了,一会<b>“笑问客从何处来”</b>? 酒足饭饱返程路,孩子们也不知疲倦,看来经常带孩子们<b>到大自然</b>活动活动是必要的。 从<b>对头寺</b>返回至<b>上午峪</b>村外<b>三叠瀑</b>源头,手里多了今天徒步的收获--<b>山韭菜</b>。 从<b>对头寺</b>返回至<b>上午峪</b>村外,累并快乐着的韩局,看样子没有小伙子们<b>“耐战”</b>。<div> 一天愉快的活动,就此结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