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情结)同乡战友情谊深

森林之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3月中下旬,我们广东省高州县大坡公社30多名山乡青年应征参军,从粤西家乡乘汽车、坐火车,驰平川、穿隧道、过桥梁,历时6天多,行程2000多公里,一起来到晋中大地的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高家堡铁道兵某部新兵训练营。从此,我们既为同乡又为战友,情深谊长。一晃,40多年过去,如今,我们虽然都已年逾花甲,头发斑白,当了爷爷或做了外公,但是那战友情谊有增无减,八一建军期间,战友、军嫂聚会连续十多年不间断。同乡战友相聚一起,共忆昔日艰苦岁月,共话今日巨变,互相嘘寒问暖,亲如兄弟,充满着温暖真诚的战友深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兵训练营里,我们30多位同乡战友同在一个新兵连,同住一个大房间,同吃一锅饭,每天一起同学习,同训练,朝夕相处三个多月,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们便三人一起或独自一人分散到了各个老连队。有的到施工连队打隧道、架桥梁、砌站房,有的到机械连当车、铣、电气焊工或管道工,还有的到汽车连队当上了汽车驾驶员。打隧道的战友住在深山岭坡,架桥梁的住在河畔两岸。不管同乡战友分配到啥连队,干啥工作,住在哪儿,大家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休息时间互相探访,毕竟,乡音亲切,乡情深厚,同乡战友之间有着特别的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务兵役期满后,同乡战友便根据各自的实际,有的退伍返乡,有的服役到铁道兵兵改工。退伍返乡的战友乘借改革开放春风,在家乡尽显身手,勤劳致富。兵改工的战友在国有铁路企业里继续为祖国的铁路建设贡献力量。若干年后,工作生活在北方的兵改工战友因难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和长年累月的流动奔波,便纷纷联系近家乡的铁路单位调近家乡,就近工作。到了九十年代初,同一起入伍的30多位同乡战友全部调近了南粤广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调近家乡的战友们,偶尔的相逢相见虽然有,但大多数战友共同相聚却30多年未曾有过。常言道,年纪大了爱怀旧。2015年,我计划利用在家乡建设的新楼房入住的机会邀请战友、军嫂团聚,与部分战友商量后大家十分赞同。但由于当时手机还没普及,通讯不够便捷,加之战友们有的在家乡务农,有的在单位上班,有的在异地经商,要每位战友都联系到,并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镇上开小饭店的战友唐国深待战友十分热情,战友们到镇上赶集,都喜欢到他店里坐一坐,抽抽烟,聊聊天,他打算先搞个战友通讯录,落实各位战友的通讯电话,居住地址。在百多公里远铁路单位上班的邱在荣战友同样是个热心人,他利用休息时间开着摩托车跑遍全镇各位战友的家,了解通讯电话和居住地址,与唐国深一起印制了《大坡籍铁道兵战友通讯录》,后来又建立了《八九三一七部队大坡镇战友群》,唐国深担任群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楼房入住那天,同乡战友、军嫂如约而至,足足坐了四桌。多年未见的老战友终于重逢团聚了,我特意拿来外地带回来的铁道兵酒与战友们共斟齐饮,与战友们同忆铁道兵部队里的艰苦岁月,共话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互聊战友之间的家庭情况。看到一个个年近花甲的老战友虽然已经头发斑白,皱纹爬额,但大家都身体壮实,精神爽利,我们满心高兴。大家酒足饭饱后,我说:“走,咱们到楼顶拍张大合照。”战友们上到楼顶,有的蹲着,有的站着,高兴地拍摄了两张合影。接着,群主唐国深对战友们说:“今天我们是分别30多年后的首次聚会,从此以后,每年八一建军节我们都举行战友、军嫂聚会,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另外,那位战友家有喜宴或者做‘年例’邀请到大家,我们要尽量光临,既可以战友、军嫂团聚,又能为主人助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有了第一次战友、军嫂聚会,此后的每年八一建军节期间,群主总会提前发出通知,明确聚会具体时间、地点,要求战友、军嫂安排好时间准时参加聚会。大家都十分注重这个聚会,每次聚会大多数战友、军嫂都积极参加,有的不辞千里赶回,有的早出晚归参与。大家并不在乎吃,也不讲究玩,而是在于战友、军嫂能够互相见见面,聊聊天,交流一下各自的情况。每次的八一聚会,战友们都会各尽所能,你两百、我三百地资助,条件较好的战友给一两千也不在乎,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战友们便叫其免给。到战友家中赴宴,主人是从不收礼。曾经为战友,一生如兄弟,这就是我的同乡战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