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苗崇瑛 改编张国光 <p class="ql-block">我总记得藏在城关老街的铁业社,像块被岁月磨亮的老铁,沉默地卧在童年的晨光里。</p><p class="ql-block">铁匠师傅的围裙永远沾着火星烧出的黑斑,抡起锤子时,肌肉在古铜色的臂膀上滚动,每一下都砸在烧红的铁坯上,溅起的火星像瞬间绽放又熄灭的金菊,落在青砖地上,留下点点烫痕。</p><p class="ql-block"> 铁钳夹着的铁块红得透亮,映得师傅的脸膛也泛着暖光,淬火时“滋啦”一声腾起白雾,带着铁屑的腥气漫开来,混着墙角野草的青味,成了记忆里最踏实的香。</p><p class="ql-block"> </p> 一、院落与炉火 <p class="ql-block">我的记忆是从马营围张爷的院子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张爷名拴驹,是铁业社张外信的父亲,身兼城关手工业联合党支部书记与麻业社厂长两职。他与张娘待我极亲,那时院里四五户人家同住,日子过得和睦融融。童年的大半时光,不是跟着张爷去他的厂子,就是随父亲去铁业社 —— 母亲那时正在南元农业社五小队劳动,我们这些市属户口在六二年被下放到了农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苗崇瑛的父亲苗四仁</span></p> 记忆里最清晰的,是六〇、六一年困难时期的景象。大食堂的午饭常是菜汤配糖菜丝窝头,滋味虽寡淡,却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味觉记忆。铁业社那时坐落在旧街原印刷厂巷对面,后来成了二轻局二层楼的所在,前后三进院落,临街两间门市自产自销铁器,锹、镢、锄、镰等农具与刀、铲、瓢、勺之类日用品在货架上泛着青光。大门东侧三间简陋房舍既是办公室也是库房,进门左转的小院是伙房,往后上了圪台的三间房里,三座炉子终日不熄,刘巨福(刘招才父亲)、樊毛仁、刘根定三位师傅轮流掌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制作大杆称</span></p> 当时三十多个社员的名字,我至今能数出大半:杜福、焦发、许计生、李千元、韩拉根、梁定成、刘存喜、我奶爷刘定、武度度、董仓兄弟、王天才弟兄、刘张马、王田仁、王存田、王玉田、韩憨、翟玉宽、韩栓、黄来红、刘润青、拉水的邬海胜、任存厚、常二善、刘仲科、刘七十二…… 他们像螺丝钉般嵌在这个集体里,缺一不可。 二、匠人图谱 <p class="ql-block">常二善是社里的会计,自铁业社成立便是最年长的成员,大家都尊称他常爷。刘仲科是解放前来河曲的五台秤匠,据说阎锡山统治山西时,为照顾家乡匠人,曾让他监制更换辖区内的旧秤。董仓兄弟是铜匠,韩拉根与梁定成专攻剪子,黄来红则是锁匠 —— 老城关几乎所有冶炼匠人都聚集在此,各自带着祖传的手艺,在铁与火中讨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61年常二喜与苗四仁(右)的合影</span></p> 铁业社的根基,正是这些老匠人一锤一凿打下的。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正常生产难以为继,他们便抱团取暖:集体去打临工、拉盐包、卸木筏,硬是没让这个小集体散了架。直到六三年才逐步恢复元气,六四、六五年迎来快速发展,六四年更成为全省手工业先进单位,父亲作为厂长还被评为省劳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那个年代厂里的机械冲床</span></p> 六二年是最艰难的关口。后来才明白,那时国际形势紧张:美西方封锁、中印边境冲突、东南沿海受国民党势力袭扰、中苏关系破裂,全国都在勒紧裤腰带偿还苏联债务。城市人口大规模压缩,大批家属被下放到农村,我家便是父亲带头响应,除他之外全去了南元五队。厂里缺资金少原料,物价飞涨,连拉水工邬海胜都回了邬家沙梁 —— 农村收入反倒比工厂高些。记得父亲与几位创始人常去河畔卸木筏、给供销社拉盐包,杜福喜也在其中。就靠这样集体打零工赚的钱,铁业社才算熬了过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62年为参加山西省手工业生产者先进大会的员工发的茶缸</span></p> 六三年经济复苏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了农具需求,产品一时供不应求。社里招了李旺小、贺有福、杜玉林等一批家属子弟,工人们捡旧砖盖起新厂房,添了十来座打铁炉,开始做铁皮、定秤、打剪子。那段时间还曾与木业社合并过,父亲趁机练就了打鞋钉的绝活,在当地小有名气。 三、变革年代 <p class="ql-block">六五年形势渐好,农村四清运动深入开展,城里的国营与集体企业也开始自查自纠,清查 "四清四不清" 问题。社员许六十九脑子活络,上班之余倒腾农副产品赚差价,被定为 "投机倒把分子",他自嘲是 "运动员"—— 那个年代犯错,只要诚恳写检查、退赔多吃多占的物资,过了群众关便没事了。父亲也曾经历过退赔,算是那段特殊时期的插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老爷庙牌楼南就是铁业社(现在的桥儿街小区)</span></p> <p class="ql-block">文革开始后,厂子因规模扩大迁到老爷庙牌楼南边的两进大院,南边马营围那片雨天积水的空地,被大家叫做 "毛地圪钵"。记得文革前的旧街十分繁华,店铺林立,城周围与河对岸内蒙、陕西的农民一早便来摆地摊卖山货。六五年又进了二鱼子、黑眼子等一批年轻人,铁业社迎来新的发展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工交系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span></p> <p class="ql-block">六六年文革爆发,铁业社的年轻人成了主力军。工交系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城关六个手工业社组成,铁业社人多势众,出的队员也多,大家半天生产半天搞宣传。县剧团解散后,阎英英等人分到社里,加上二鱼子、存有子、黑眼子、高飞等活跃分子,工人阶级真的登上了舞台。父亲那段时间被夺权,却没受什么批斗,没多久又恢复了职务 —— 当时主要斗争对象是县上当权派,厂里成分好的职工大多没受波及。铁业社还接收过县上当权派来劳动改造,工人们嘴上不说,暗地里都挺关照,毕竟那时的干群关系底子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高跷队表演节目</span></p> <p class="ql-block">庆九大时,铁业社的高桥队、二板头表演的 "二鬼打架"(暗喻美苏争霸)、李千元的铁沙社火、阎英英组织的旱船队,足足热闹了一个月。那真是个火红的年代,只是二鱼子已参军入伍,没能亲眼见证这场盛事。</p> 四、备战与扩张 <p class="ql-block">九大之后,"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成了主旋律。中苏关系极度恶化,苏联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河曲县城各机关都在挖防空洞,铁业社也不例外。白天挖地洞,晚上加班打铁锹、镐头,焊制地道专用小推车,真正做到了革命、备战、生产三不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70年到上海学习参观医疗器械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韩憨、苗四仁、张外信</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樊存有、刘章马</p> <p class="ql-block">七一年九月,全县手工业系统招收了一批协议工,后来都转了正,其中有马玉占、张来才、张金才、杨小琴、张兰柱等人。不久后,县里安排了一批北京知青来社里,阎建民、赵风亭、诸秀荣、郑殿芝(她性子高傲,不爱与人说话,是第一个返京的)、战家革、阎国有、窦文辉等十来位知青,不仅给厂里注入了活力,还带动了文体活动的开展,我们队在县里体育比赛中常获奖,铁业社也成了全县手工业系统的标杆。</p> 五、转身与辉煌 <p class="ql-block">厂子规模越来越大,识字不多的父亲作为工农干部渐感吃力。恰逢县上干部周连成下放来社里,此人有文化、脑子活,父亲十分赏识,多次找手管局领导要求让贤,自己专心抓生产 —— 他本就是技术内行。当时的手管局领导高虎还特意来家里劝:"老苗,想好了别后悔。" 父亲态度坚决,年底周连成便接任厂长,父亲任副手专管生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连成厂长(左)与财务李旺小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那时为备战需要,社里已试制出镊子、手术剪。周连成上任后四处奔走立项,为铁业社升格为医疗器械厂奠定了基础。父亲带领几批青年骨干四赴上海学习,七二年医疗器械全线上马,多规格镊子、手术剪刀畅销省内外。南开大学的罗斌前来指导,给土法上马的电镀组带来了科学方法 —— 之前以韩柱儿、张外信为主的电镀组,成品率不足五成,经罗斌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最终提升到 85% 以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70年11月4日欢送王光荣(狗子)荣调 全体职工在老爷庙合影留念(医疗厂刚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说到技术,不能不提 "土专家" 韩憨。这位受人尊敬的师傅是个怪人,终生未娶,见了女性会害羞到脸红,却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铁业社。他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只要看过的设备,回来就能仿制:早年的弓子锤、弹簧锤、简易冲床、洗啮机,还有剪子模具、镊子模具,都出自他手。六九年备战期间,他带着黑眼子、高飞等年轻人竟试仿制出五四式手枪。厂里设备出任何问题,找他准能解决。可惜那时没人宣传,否则定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名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万能铣床</span></p> <p class="ql-block">七三年春,周连成调回地区宣传部,张志教接任厂长。"一打三反" 运动开始后,医疗器械厂进驻了工作队,父亲被调到化工厂,工作队的郭换锁留在厂里,魏存厚任政工组组长,张吉贵与张秉哲调换岗位任技术员分管生产。厂里开始试制 45T 冲床,铸工车间扩建,西面厂房添置了横跨三个车间的天车起重设备,还引进了全县首台 C618 车床、万能铣床、牛头刨床和 60 吨冲床,设备水平在当时相当先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医疗厂生产的大型洗衣机</span></p> <p class="ql-block">那时效益好,库房原材料堆得满满当当。工人们素质高,偶尔做点私活也绝不明目张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有 "一家有事,全厂帮忙" 的情谊。那会儿家家住平房,每隔几年春天都要抹房,星期天互相帮忙,中午东家管饭,总要拿出最好的待客 —— 不是粉皮包子,就是油糕粉汤,香得能记一辈子。</p> 六、尾声 <p class="ql-block">医疗器械厂的鼎盛时期在七八十年代中期,那时生产的医用洗衣机、甩干机风靡大半个中国。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深化,厂子逐步走向衰败,最终以拍卖收场,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厂里生产的医疗器械</span></p> <p class="ql-block">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文环境,老一辈的艰苦创业精神与成果虽已荡然无存,却总在记忆里闪闪发光。时过境迁,当年的亲历者也已七老八十,唯有那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还在提醒着我们:活好每一天,便是对过往最好的怀念。</p> 照片后的故事 周连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连成</span></p> <p class="ql-block">周连成,定襄县大王庄人,20世纪50年代从定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河曲工作。初到河曲,他在县委担任通信员,凭借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机灵劲儿,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不久后便晋升为干事。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四清”工作,深入基层,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p><p class="ql-block"> 后来,周连成进入粮食局办公室担任主任,同时兼任杜周局长的秘书。他笔头功夫过硬,文字功底深厚,撰写的文稿逻辑清晰、文采斐然,深受当时县委书记路成文的重视,县委的诸多重要稿件皆出自他手。</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文革期间,路成文与杜周被打成走资派,遭受批斗,周连成因此受到牵连,被下放到铁业社进行劳动改造。此时已至文革后期,正值庆九大召开之际。铁业社的工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深知人才的可贵,对周连成颇为照顾。周连成初到铁业社,被安排至剪子车间,没过几天,因其能力出众,便接任了厂里的保管工作。随后,在“三结合”政策下,他担任了铁业社革委副主任。随着厂子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增多,在那个革命文章盛行、紧跟运动潮流的年代,撰写各类革命文章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p><p class="ql-block"> 周连成的才能深得父亲的赞赏和信赖,多次向上级领导提出请求,希望能进行职务对换,让自己担任副职,专门负责生产工作,以便周连成能更专注地发挥其专长。</p><p class="ql-block"> 周连成交友广泛,同学众多。1970年夏天,他出任铁业社一把手后,便着手推动医疗器械的试制立项工作。他安排父亲带领青年工人三次前往上海学习专业技术。那个年代,人们激情似火,干劲十足。工人们加班加点,突击建厂、安装设备、开展试制工作。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便成功自产模具,生产出医用镊子和手术剪刀。1972年,该厂通过定点立项,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医疗器械专业定点厂。但长时间的劳累也让周连成身体不堪重负,盲肠发炎,不得不入院治疗。可以说,河曲医疗器械厂能够成功发展壮大,周连成居功至伟,没有他,就没有这家工厂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周连成调回忻县地委宣传部工作,后来又到地区新华书店担任书记。1984年,他调至地区报社,直至退休,在不同岗位上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p> 苗四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苗四仁 贺茂林</span></p> <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个子稍矮的是我的老父亲苗四仁,右侧是贺茂林。当时父亲担任河曲铁业社革委会主任,贺茂林则是河曲手工业管理局的干部。这张照片摄于1971年秋天,两人因铁业社筹备上医疗器械项目,赴京向国家计委申请立项审批,办事间隙在天安门广场留下了这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翻到这张老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父亲。他是位老党员,1954年组织27户城关手工业匠人成立了铁业合作社。经过十七年的发展,合作社由小到大,从建社初期的30多人扩展到130多人,固定资产增长了几百倍,机器设备不断更新,逐渐具备了医疗器械生产能力,最终成为山西省内为数不多的医疗器械定点生产厂。</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已是往事了。如今楼去人空,医疗器械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上个世纪的记忆。但我想讲的,是照片中这两位老共产党员、单位领导的故事——当年到北京出差,他们总找最便宜的地方住宿,为了找个合适的住处,能把前门附近的小旅馆跑个遍。那时的前门大街、大栅栏、珠市口还不是现在的模样,商铺虽多,巷子里的国营、集体旅店却不少。南河沿有家山西面馆,价格便宜,听说4两粮票加8分钱就能买一碗面。招待办事人员时,他们会买稍好的前门、恒大烟——这两种烟在当年算是紧俏货,自己却抽普通烟。</p><p class="ql-block"> 他们始终秉持着“能省即省”的原则,除了按规定报销的费用,其余开销从不虚报,超支部分全由自己贴补。这,就是那个火红年代里,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作风与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 苗崇瑛(2025.7.30张国光摄于忻州)</span></p> 更多美篇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avhbcs" target="_blank">【方言小知识】河曲方言常用词(48)</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6uu1il" target="_blank">北宋时河曲就有了榷场</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5.7.30和苗崇瑛、张培荣在忻州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衷心感谢您的支持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