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艺术家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周野,原名周德波,福建省永泰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注册艺术品鉴定评估师,毕业于厦门大学,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知名作家、收藏家、书画篆刻家,师从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大家林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篆刻学会副秘书长,福建丹青印社社长,岭南印社顾问,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鉴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艺术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收藏》杂志社社长,福建黄爱国拥军书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海峡百姓书画院荣誉院长,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院研究员。2014年度入选中国百名品牌幕后英雄,2015年度入选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候选人,《海峡慈善》杂志封面人物。2018年入选福建慈善十佳个人,2021年被授予福建省慈善服务特别贡献奖</b></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平安喜乐】“平安喜乐”是个超有爱的祝福语哦!它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生活平稳安全,每天都快快乐乐的。平安:指的是没有事故、危险,生活稳定,是对健康与安全的美好祝愿。喜乐:是指内心充满喜悦与满足,是侧重精神层面的幸福感。这个词语承载了人们超级多的美好祝愿,既希望亲朋好友免受危险困扰,又能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在节庆、生日或者日常问候等场合,都可以用“平安喜乐”来表达你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散怀】散怀是指通过艺术创作或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行为,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散怀的字面含义为“抒发情怀”,其核心功能在于表达个体对自然、人生或情感的体悟。该词最早见于晋代孙绰《游天台山赋序》:“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表明其作为文人雅士情感表达载体的历史渊源。散怀可通过诗词歌赋(如王维“散怀累榭风”)、书法创作(宋曹临王献之帖轴题跋)、山水游赏(《续兰亭会补任城吕系诗》中“散怀”与雅集结合)等途径实现。“散怀”既包含直接的情感抒发(如杜甫《九日》借“篱东散怀”隐喻身世),也蕴含对自然景物的移情观照(孙绰“托兹岭”寄情山水)。</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如愿】“如愿”由“如”(符合)和“愿”(心愿)组合而成,核心含义为与期望相符或达成愿望,强调结果与主观意愿的一致性。例如“如愿以偿”即表示愿望完全实现。该词源自晋代《搜神记》中彭泽湖神婢女“如愿”的故事,传说得到她可使愿望成真,后衍生为“求如愿”的民间习俗。除客观目标达成外,还包含心理满足感,如实现梦想后的喜悦或亲情陪伴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三首</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如愿】</p><p class="ql-block">如愿人生兆梦圆,</p><p class="ql-block">中庸之道序先篇。</p><p class="ql-block">鲜花美酒休贪恋,</p><p class="ql-block">我于诗书不了缘。</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久居闲处真佳境】</p><p class="ql-block">闲居养气遵传统,</p><p class="ql-block">心善良贤自泰然。</p><p class="ql-block">佳境静安兴百业,</p><p class="ql-block">循规守矩孝忠先。</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散怀】</p><p class="ql-block">寄情山水意含深,</p><p class="ql-block">闲逸散怀抱玉琴。</p><p class="ql-block">伴笔题诗娱暮景,</p><p class="ql-block">心书畅旅翰儒林。</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声声自在】“声声自在”出自南京燕子矶的一副经典对联,原句为“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该联通过描绘自然声响与景色的交融,表达超脱尘世的意境。“声声自在”强调在自然万物的声音中体悟到内心的自由与豁达。其中“声”指松涛、竹韵、寺院钟磬声等自然与人文元素融合的听觉体验,“自在”则体现不受外界束缚的精神状态。该联常被用于表达禅意或山水意境,如杭州灵隐寺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等名联,均以类似手法传递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声声自在】</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峦山佛寺传钟鼓,</p><p class="ql-block">击磬佳音听韵长。</p><p class="ql-block">咒语诵经慈善念,</p><p class="ql-block">声声自在禅心藏。</p> <p class="ql-block">【此间妙趣谁能识】“此间妙趣谁能识”出自清代郑用锡的《园居遣兴》,意为"此地(园林)的深邃趣味谁能真正理解",常用来表达对超脱世俗的意境或人生况味的欣赏。此间指园林或隐逸之地,"妙趣"强调超越表面的趣味,需通过悟性领会其深层意境。例如庄子在《南华真经》中提到的"蝶与周"的哲学思想,暗含自然与人事的辩证关系。该诗句常被引用到园林题词或文人画作中,与"知音识趣"的典故相呼应,强调艺术创作中"懂行人"的重要性。 </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二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此间妙趣谁能识】</p><p class="ql-block">诗书妙趣富文章,</p><p class="ql-block">翰墨儒林美玉藏。</p><p class="ql-block">宝典奇珍难识别,</p><p class="ql-block">寒窗堪育状元郎。</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静思听风雨醉卧梦古贤】</p><p class="ql-block">文人自古笃书缘,</p><p class="ql-block">学苑耕耘壮志坚。</p><p class="ql-block">读后静心风雨听,</p><p class="ql-block">醉卧怀意梦前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的高矮并不决定它的名气,山中若有仙人居住,那这座山自然就成为名山了。它强调事物的本质而非外在形式。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文章的开篇名句。全文以“山”与“仙”、“水”与“龙”的类比,引出后文对“陋室不陋”的论述。其中,“山”的“高”是外在形态,“仙”则象征超凡脱俗的内在特质,“名”指声誉。这里通过“有仙则名”的设定,传达出本质决定价值、环境的价值由内在主体赋予的哲学思考。同时,“仙”也常被喻指高洁品德或非凡才能,进一步强调了精神境界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久居闲处真佳境】“久居闲处真佳境”是一句表达闲适生活态度的诗句,长期居于清闲之地(如山林、田园等远离喧嚣的环境)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境界。这种“佳境”既指自然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也暗含超脱功利的精神状态。此句与苏轼“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一脉相承,强调心灵的自由比物理空间的占有更重要。呼应传统文人“闲居养气”的理念,认为闲适非懒惰,而是通过阅读、观景、抚琴等活动涵养心性,达到“万物皆能收纳于一室”的精神富足。需注意平衡,避免陷入“闲久生惰”的极端,真正的闲居应包含文化滋养与心灵成长。该句可视为对林语堂所述“中国闲适哲学”的凝练表达,将物质简朴与精神丰盈融合为理想生活范式。</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年年有余】“年年有余”是中国传统吉祥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和粮食,象征生活富足、财富盈余,常用于春节等节庆场合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该成语通过“鱼”与“余”的谐音双关,结合农耕文化对物质储备的重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年年有余”字面含义为每年都有富余的财富和粮食,体现物质富足与安康期许的双重诉求。起源于“年年有鱼”的谐音,鱼因繁殖能力强、象征多子多福,逐渐成为吉庆符号的核心元素。</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难度不善之人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难度不善之人”。揭示济世救人的前提是对象具备向善之心,体现济公对人性本质的洞察。 句子体现其疯癫表象下的禅宗智慧与济世情怀,是《济公全传》等文献中的传世名言,也涵盖民间传说中对其形象的精辟概括。济公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他的智慧和勇气,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和正义。</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神机妙算】“神机妙算”形容计谋高明、预见精准,对事情的发展有超乎寻常的推算和掌控能力。其核心含义包括:神机:如神灵般巧妙的谋略。妙算:精妙准确的推算或计划。合指像神一样预先设计出高超的计策,常用于赞美他人智慧过人。多用于军事、政治或复杂事件的策划中,强调对全局的精准预判和周密安排。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真乃神机妙算!”“这场商战他能反败为胜,全靠神机妙算。”典故多与历史谋士(如诸葛亮、刘伯温)相关,体现中国传统智慧中对“智谋”的推崇。简单来说,就是夸人“聪明绝顶,计划滴水不漏”。</p> <p class="ql-block"> 【一日一印*笃行致远】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为学的最终阶段需付诸实践,体现儒家思想中"知行合一"的理念。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原指心境淡泊方能成就远大,后引申为通过持续努力实现抱负。笃行致远是一个融合了实践精神与目标追求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为:通过坚定不移的实践行动,将学识与理念转化为现实,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该成语由“笃行”与“致远”两部分构成,分别强调知行合一与志存高远。</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慎独】“慎独”是儒家的重要修身理念,指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严守道德准则,保持谨慎自律的态度。其核心含义包括:指独处时行为谨慎不苟,自觉克制不正当的欲念和行为。例如《中庸》强调“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说明君子需在隐蔽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慎独被视为道德修养的试金石,体现为:独处时抵御诱惑,做到“吾心有主”;通过“慎心”保持意念纯正,防微杜渐。强调不依赖外部监督,通过内在自律实现道德自觉。如《礼记》所言,即使在“隐”“微”之处也需言行一致。该概念源自《礼记·中庸》,是儒家对个体道德自律的最高要求之一。</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二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慎独】</p><p class="ql-block">豁达胸怀慎独心,</p><p class="ql-block">高瞻远瞩锦途寻。</p><p class="ql-block">贤良义德行忠孝,</p><p class="ql-block">留取芳名万众钦。</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得意】</p><p class="ql-block">世事常逢心得意,</p><p class="ql-block">宽宏大量度春秋。</p><p class="ql-block">分明报应天调遣,</p><p class="ql-block">勤奋耕耘喜获收。</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表面指修行者不拘泥饮食戒律的形式,实则强调特殊情境下舍己为人的精神境界,完整表述需结合“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理解其警示意义。佛教戒律的特殊诠释:这句俗语最早见于明清时期的禅宗公案,常与济公和尚、破山禅师等人物关联。其核心在于阐释佛教戒律的内在精神——修行重在善心而非形式,但需限定于特定救世场景使用。原句后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强调只有达到济公般开悟境界的圣者,才能在救度众生时破戒而不造业,凡人效仿则易堕魔道。济公通过此四句警示:不可将“破戒”当作放纵欲望的借口,真正的修行需兼顾智慧与慈悲。</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表述,它描绘了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并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平衡。首先,这里的“烟火”指的是生活中那些琐碎、平凡、实际的事物。它可以是柴米油盐的日常,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各种挑战。正如参考资料中所提到的,烟火是生活的本真,是那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清欢”则代表了生活中的宁静、淡泊、诗意。它可能是一段安静的阅读时光,也可能是一次简单的散步,或者是对某件小事的细腻感受。清欢是生活中那些能够让人心灵得到放松和享受的时刻。总之,“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是一种倡导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宁静、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并不总是外在的,很多时候,它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p><p class="ql-block"> 郑金庆</p><p class="ql-block">【一半烟火一半清欢】</p><p class="ql-block">生涯琐碎含烟火,</p><p class="ql-block">半有清欢乐意藏。</p><p class="ql-block">凡事安能全遂愿,</p><p class="ql-block">人心知足梦长圆。</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澄怀】“澄怀”核心含义指清心静虑的精神状态,最早出自《南史·隐逸传》中“澄怀观道”的典故。澄:取水清澈的意象,引申为心境明净、无杂念;怀:指胸怀、心绪,强调内在的精神状态。 “澄怀”是说要让自已的心境、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丝毫的杂念。进入到这样的状态下去体会山水之中所蕴藏的自然之道。该词最早见于南朝《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记载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后成为文人表达超脱世俗、静观自然之道的经典用语。</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二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澄怀】</p><p class="ql-block">胸无杂念自澄怀,</p><p class="ql-block">脱俗静心意悦开。</p><p class="ql-block">淡泊平生焉重利,</p><p class="ql-block">信义孝贤福泽来。</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多喜乐长安宁】</p><p class="ql-block">人生处世祈路平,</p><p class="ql-block">福寿安宁迈锦程。</p><p class="ql-block">喜乐祯祥心愿达,</p><p class="ql-block">阖家团聚笑欢声。</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是佛教《心经》的核心教义,指通过般若智慧观照,彻悟构成身心世界的五蕴(色、受、想、行、识)皆为因缘和合的虚幻存在,从而超越一切苦难与束缚。“五蕴”是佛教对人类身心存在形态的解析,包含:色蕴:物质现象,包括身体器官与外界物体(如眼、耳、山河);受蕴:感受(苦、乐、舍);想蕴:认知与概念化活动;行蕴:意志与行为造作;识蕴:意识与分别功能。</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曾经沧海】“曾经沧海”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见过大世面,经验丰富,对平常事物不放在眼中。比喻那些见过大世面、眼界开阔、经验丰富的人,普通的事物就很难再入他们的眼了。所以,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那些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人,对于一般的事物不再感到惊奇或执着。</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曾经沧海】</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世间事物细洞明,</p><p class="ql-block">默达胸怀福地耕。</p><p class="ql-block">壮志凌云鹍鹏翥,</p><p class="ql-block">曾经沧海迈征程。</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多喜乐长安宁】“多喜乐长安宁”是一句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祝福语,寓意生活中充满欢乐与安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多喜乐”:强调生活中应充满喜悦与快乐,倡导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情感富足与人际和谐。“长安宁”:寄托对长久稳定、平安顺遂的期望,既指个人身心健康,也涵盖社会安定祥和。 “多喜乐长安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乐安康”的追求,融合了儒家“和为贵”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内核。在现代社会,它被赋予新内涵,如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成为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实践目标。</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得意】“得意”是指那种满意、高兴的心情,就像当你做成了一件大事,或者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时,心里那种美滋滋、超满足的感觉。满意的情绪,得意表达了一种满意、高兴的心情,就像当你完成了一件大事,或者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时,心里那种美滋滋、超满足的感觉。自豪的状态,得意还可以形容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成就或优势而感到自豪、骄傲,有点飘飘然的状态。不过,有时候也带有点自满、自负的意味。总结来说,得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但要注意保持谦逊,避免得意过头。《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声声自在】“声声自在”出自南京燕子矶的一副经典对联,原句为“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该联通过描绘自然声响与景色的交融,表达超脱尘世的意境。“声声自在”强调在自然万物的声音中体悟到内心的自由与豁达。其中“声”指松涛、竹韵、寺院钟磬声等自然与人文元素融合的听觉体验,“自在”则体现不受外界束缚的精神状态。该联常被用于表达禅意或山水意境,如杭州灵隐寺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等名联,均以类似手法传递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声声自在】</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峦山佛寺传钟鼓,</p><p class="ql-block">击磬佳音听韵长。</p><p class="ql-block">咒语诵经慈善念,</p><p class="ql-block">声声自在禅心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