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花田小观察·人家

张小京

<p class="ql-block">导语:把山村散落一地的情节串联起来,诉说一个人与一个地方的相遇,是观察,是感受,是思念,是牵挂,是春华,是秋实,是听懂人生的经历与真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俗话说燕子垒窝一口口泥,那么燕子做个窝要多长时间呢?H奶奶指着她家大门上的燕子窝说,这个窝是几天前做好的,一共只用了10天时间。说话间一只燕子从天上飞回窝里倾刻又飞了出去,仿佛给我们做了一次垒窝的动作模拟。“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几十年来这首歌曲唱出了若干个版本,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在燕窝下放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许多避暑康养人到农户家买土特产,H奶奶说她家现在已无鸡可卖。可我们明明听到她家鸡舍中有咯咯咯的鸡叫声。H奶奶看出我们心中的疑惑,笑着对我们说那是有人预订,返城时要带走的。H奶奶的持家之道是“生命不可能在失信中开出鲜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W爷爷这两天上山采摘了大约5斤中草药五倍子,按40元一斤收购价计算,可以卖200多元钱。房县山大人稀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每种中草药都有独特功效。它们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就是从发现、利用中草药过程中一步步走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农家门口放了一只硕大的竹编簸箩,是用来晒粮食、香菌、木耳、茶叶等作物的。普通人家用的都是中小号的簸箩,能用这么大簸箩的一定是个经营大户,大门上的两个“福”字代表了这户人家的家境。农特生产从分散经营到相对集中经营是一个趋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一个人住在乡下的L爷爷听到门口的狗叫声,知道有人来了。看到我们后他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们突然登门造访引发了老人对住在城里的两个孙子和膝下承欢日子的想往。老人放下手中的饭碗,转身从里屋拿出六根新采摘的糯苞谷,递到我们手上,不容推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土城村W爷爷家有口按压提水水井,当初盖房时从保证水质、方便生活、防旱抗旱考虑花了两万元打的井,如今成了左邻右舍十分羡慕的一个设施。前年春上大旱,镇自来水厂一度断供,村里人家全靠这口水井救急。有一种思源来自掘井,有一种幸福尽在甘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多种树。今天我们去看了村里的两棵社树(有社会意义的村树)。一棵是Q阿姨家门前的柏树,一棵是W爷爷家门前的银杏树。它们生长速度不快但看上去却枝繁叶茂,这与树主人“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坚守有关。我们测量和记录了两棵树的胸径,希望明年能比较到它们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钟楼旁边的民宿走出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低谷。回顾这三年,“一年寂静把门敲,两年小楼来人瞧,三年房讯网上跑”。这几天民宿中住满了前来避暑康养的人。看来农村康养形成多主体协调发展比一企独大要好很多。几位襄阳来的旅居者听说我们常驻村中羡慕得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在土城村你可以看到好多烧制陶缸,门前、路边、院内、屋中。想想缸的几种用途很有意思:装水、装粮食、酿酒、种菜种花、装饰等。随着温饱和饮水问题的解决,功能不断变化。现在缸的功能主要是酿酒和装饰,这种流变是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土城村的舞台是仿古式建筑,飞檐翘角,立柱挑梁,配上电子大屏,灯光音响,既传统又时尚。重要集会、群演、节庆活动在这里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举办晚会时人们点起篝火,燃放爆竹,唱歌跳舞。只是这种沉浸式文化活动目前好像离我们较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凉夏多爱山村晚,土城花田聚人家。在土城花田我们得到了清凉,又不止于清凉;见到了山水,又不止于山水;找到了玩伴,又不止于玩伴;看到了烟火,更添加了情怀。快乐总在见物、见人、见面、见证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