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薏然的肩头,当她谈起北京郊外华德福学校的果园时,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充满青草芬芳的童年。记忆中的那个小女孩一双灵巧的小手不是在捏蜂蜡,就是画湿水彩,亦或是在飞快地钩编羊毛,又或是一身泥泞地在果树丛林间攀爬嬉戏~•••~~与传统教育刻意保持的距离,让她的童年少了描红习字的规训,多了与自然对话的自由。父母像园丁守护野生植株般,为她筑起一道隔绝教育流水线的藩篱,任其在阳光雨露中按照自己的节律生长。 九岁那年,薏然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新西兰。山间的华德福学校延续着她与自然为伴的学习方式,直到九年级转入Epsom女子文法学校,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面对全新的教育体系,英文词汇的匮乏和数学概念的混乱曾让她举步维艰。"特别差,觉得自己学习什么都不会"~这句坦诚的自白背后,是一个少女在陌生知识丛林中的迷茫与挣扎。但令人惊叹的是,那个曾经在数学迷宫中迷失的女孩,如今笔记本上的公式推导已如行云流水。从歪斜的数字到工整的解题步骤,从依赖他人到自主钻研,她在10年级成为了全年级优等生,并越级进入了12年级的超快班——那道数学沟壑,被她沉默而坚韧的步履填平了。 十三岁那年,未经“鸡娃”浇灌的小薏然,仿佛一夜觉醒。与大提琴的邂逅,点燃了她沉睡的艺术天赋。仅仅两年时间,她从不识谱的门外汉成长为达成Diploma级别的演奏者——这是许多人需要数年甚至更久才能达到的高度。<br>她代表学校参加了2025年新西兰CT室内乐比赛(NZ CT Chamber Music Contest),并凭借出色的音乐表现力,成功入选新西兰最杰出的奥克兰青年管弦乐团(Auckland Youth Orchestra, AYO),同时担任校内中国弦乐乐团的大提琴首席。<br> 与此同时,她的画笔也开始诉说心声,第一次尝试人物油画,便斩获新西兰全国青年艺术奖,画布上跃动的色彩让评委们看见了一个灵魂的觉醒。第一次尝试人物油画,便一举斩获新西兰全国青年艺术奖——画布上跃动的色彩、细腻的情感,让评委们看见了一个灵魂的觉醒。尽管并非科班出身,也不是所谓的“童子功”,但她总是能让学校的艺术老师们齐声赞叹:这个平日看起来谦虚有礼的孩子太优秀了! 不仅在艺术与学业上游刃有余,她在高尔夫方面也进展神速——在奥克兰顶级教练的指导下,每一次挥杆都沉稳有力、潇洒自如。教练常常惊叹:即使数周未曾练习,她依旧能打出堪比职业水准的帅气动作。 谈及未来,她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要用艺术治愈心灵,让画笔与大提琴成为抚慰他人的良药。灵性的种子,终于在和熙的风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土壤,在属于自己的季节,绽放出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