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火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联系紧密,是人们对丰收、吉祥和幸福生活向往和祈祷的一种表达。远古的人们发现了火,火满足了人们取暖和熟食的需求,也是人们抵御外界侵害的重要工具。人们休息时围在火堆旁,敲鼓,唱歌,跳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灾疫远离,这就是社火形态的最早样貌。三晋文化是黄河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火是三晋文化的典型代表。有榆次架火、太谷灯、徐沟铁棍,有永济芮城的背冰亮膘,有黄河沿线的伞头秧歌,还有威风锣鼓、花敲敲、迓鼓、黄河锣鼓、太原锣鼓等,可谓丰富多姿,琳琅满目,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而晋北地区的旺火(火龙)就是三晋社火中的一种特别的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故乡所在的晋北地区,有一种春节初夕和正月十五垒旺火(拢火龙)的民俗。相传,垒旺火是夏商周时期天子“燃柴仪”的遗存,后人有诗曰“旺火通三界,青烟上九霄。金龙盘宝邸,瑞气绕周遭”。也有文献说它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伴随古老的祭祀活动而形成。明万历年间的《怀仁县志》有记载说:“正月、元旦:凤兴烧旺火,放爆竹,祀天地众神及先祖毕,家众以次拜族党、亲友,饮食相招,弥月乃止”;清朝《大同县志》对此也有描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拢火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北民间的垒旺火(拢火龙),也许是发现山中煤炭以来,春节初夕或上元佳节就有了垒旺火的民俗。昔年,无论城里或乡间,每逢两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大块煤炭垒起一个塔状的旺火,以图吉利,亦有祝愿全年兴旺之意。诚然,富家的旺火既高又大,凸显出豪门的气派,点燃后火光冲天,旺气升腾,一直能燃烧到凌晨时分。而穷苦人家尽管生活拮据,但也要克服困难,加入到垒旺火的民俗活动中来。他们的煤块较小,旺火甚至是袖珍的。但午夜迎诸神下凡,或全家用旺火烤热衣服,以至默默祈愿,以图来年丰收、生活向好,却是一脸的虔诚,全心的实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何民俗的形成,都离不开当地的客观条件。晋北一些山区,特别是地处雁同盆地西侧的吕梁山余脉,地下煤炭储量大,品质好,热量高,燃烧快。在桑干河两岸平原地带笔者的故乡,由于柴草的短缺,农户几乎常年依赖购买西山的煤炭取暖和烧饭。煤炭在灶台里只需数段干燥的玉米秸秆,即可引燃煤块。这种以火苗快速引燃煤块的自然现象,为孕育、产生民间垒旺火(拢火龙)的民俗活动提供了先决条件,于是,官方、民间,富人、穷人,都在春节期间以垒旺火的形式表达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期盼。晋北的垒旺火(拢火龙)是伴随着三晋社火的兴起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产物,是伴随黄河流域、桑干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而形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北老百姓对旺火有着特殊的情感,认为旺火是一年兴旺发达顺意生活的象征,因此垒旺火就成为一年节俗中一件神圣的事情。垒旺火,选好煤块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是要选择有一定焦油性的优质煤炭,垒旺火(拢火龙)的时候,要边垒边根据当前的情况选择旺火炭,一层一层垒砌,炭块之间的接触面要能互相咬合。二是造型很讲究。一般为宝塔型。底部圆形直径要大,逐层收缩,顶部尖而中空,纵剖面应为三角形。有些旺火还要砌一底座,讲究“天圆地方”。三是垒旺火的时候要层层叠叠,一定要留有比较均匀的透气孔隙。据人们观察,怀仁市域的煤炭含焦油较大,垒成的旺火能烧结成一个整体,不易倒塌。这也是该市正月大旺火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吸引周边市县域人们前去观看的原因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旺火垒好之后,何时开始点燃,也有一定的讲究。在除夕夜,一般于午夜子时点燃旺火,鞭炮、礼花一齐鸣发,寓意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刻,家家户户以光亮迎接天上诸神回到人间,迎神通天,谓之接神。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也会互相庆贺拜年。而元宵节旺火,大约在晚七点多点燃。城镇的旺火,一般设在主街道或广场,煤块优质,旺火高大,围观者众多,邻市或邻县一些观众也会驱车赶来,一睹其旺火风采。而在过往的农村,除夕的旺火燃烬后,元宵节晚间就以柴代煤了。一般情况下,农户夜间在各家门前燃起一堆柴禾,村里的年轻人摇起旱船,挨门围火转转,说说“旺气冲天”的吉利话,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就过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旺火是晋北人在除夕和元宵节点起旺火时的习俗。面对熊熊燃烧的旺火,人们会围绕旺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共计六圈,六六大顺,以图辟邪,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夜以家庭为主,而元宵节则有不少人在街心广场旺火旁转,以求吉利。除夕夜的烤旺火也是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人们在旺火前左右身子都要烤一烤,希望能求吉辟邪。家长或孩子们会用筷子串馍馍在旺火上烤,认为吃了烤馍馍,可以祛病。特别是“逢九”的人,都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红背心、红秋裤等贴身衣物在旺火上烤一烤,认为这样人就会在逢九年,全年通达。接旺火的环节更是得到人们的重视。除夕旺火子时点燃后,主家就会把一部分燃烧正旺的炭火,接到家中生火的灶里和炉子里,通常先给长辈屋里接,意为接旺气。而剩下的旺火炭还要保持继续燃烧,旺气不断。接旺火后,一般要用所接旺火炭煮饺子,家人们团聚吃饭,此谓吃“接气饭”。接完旺火后,很多农村人都讲究不脱衣睡觉,有“熬年”的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旺火习俗是晋北乃至内蒙中南部地区千余年社火文化实践的总结,是历代匠师们的智慧结晶,是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非遗文化的重要项目。旺火民俗是晋北民众自发的公共文化活动。旺火燃烧的场地是民众交流情感、传播信息,娱乐游戏的共享空间,展示出社区或村落凝聚力和地域文化认同感,旺火活动成为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