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为什么第一站是宝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离西安感觉有点儿太近了,尤其中间还隔了个咸阳。西安的机场在咸阳,现在还成立了西咸新区打造国际航空港。要不是早上出发时被“落下”那么一折腾,真还没找着出发远足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的仪式相当隆重。石鼓山上,人山人海,全副武装、身着周礼制服的表演队伍让我既新鲜又感动。他们一大清早就来了,现在已是满头大汗。还有几十斤重的锅盔,几十米长的剪纸,宝鸡的上上下下真把我们当回事儿。不过转念一想,我们是来自西安、源自张骞的庞大车队,丝绸之路万里行,宝鸡又是第一站,顿觉一切正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可说的东西很多,随便拎出一样都振聋发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可是从宝鸡去的咸阳。说来历,宝鸡不输咸阳甚至西安。宝鸡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有一门学问就叫“宝鸡学”。绝不是玩笑,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周秦文明、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哪一样不够研究一阵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原来叫陈仓。暗度陈仓可不是宝鸡沾了成语的光,而是成语沾了宝鸡的光。我们常说九州方圆,九州之一也有宝鸡。渭水育宝鸡,姜水育炎帝,嘉陵江的源头也在宝鸡,商末周原兴周,春秋雍城兴秦。真要较真,宝鸡恐怕五千年都打不住,因为这些还没算仰韶文化那一出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的宝贝数不胜数。光吃喝就有西凤酒、扯面、岐山臊子面、锅盔,等等。闻鸡起舞,凤鸣岐山,姜太公钓鱼,周公著《周礼》,燕汲尊师重道都在宝鸡演绎。宝鸡是周秦发祥地,秦先后十八位国君建都雍。公元前221年,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遐迩闻名的法门寺也在宝鸡扶风县,佛诞日塔倒现佛舍利,真是传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天台山天柱峰有“莲花顶”三味生奇花。传说炎帝在此练就一身武艺,邀天下部落首领比武。天帝仲裁:“谁能一夜建座登天梯,使大海中长出石莲,吾便封谁人间帝王。”炎帝做到了,一夜造了三座排空天柱峰。花同华,始称中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然,这是传说,但“宅兹中国”千真万确出自1963出土的宝鸡青铜器“何尊”的底部铭文,一百二十字的铭文讲述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的事儿,是目前出现“中国”二字的最早记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一名的来历有两说。一说马嵬坡兵变,玄宗被迫诛杨国忠、缢杨贵妃。逃至陈仓,眼见山峦四面峭壁无路可走,玄宗失声痛哭:“我命休矣!”忽然两只山鸡引路至陈仓山顶,歇入庙中。更奇的是待叛军追到,突然冰雹倾泻,叛军仓皇而逃。再找两只山鸡,已化为两只石鸡仰首屹立。玄宗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鸡,神鸡也。”宝地神鸡从此流传下来,陈仓更名为宝鸡。今天宝鸡人仍称陈仓山为鸡峰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欢迎我们的宝鸡人身着周朝礼服,此时已经等了我们六个小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另外一说,也与玄宗有关。宝鸡有一怪兽曰猥,人们欲捉它进献皇帝。有对叫陈宝的双胞胎劝人们不要这么干。陈仓人欲杀怪兽,怪兽自然反过来挑动人们去杀双胞胎陈宝,双胞胎化作神鸡,一只到河南南阳,转生投胎为汉光武帝刘秀,另一只化为陈仓山顶石鸡,体大于羊,光洁如玉。安史之乱玄宗避难四川,太子李亨灵州提前登基,挂帅平叛。闻神鸡啼叫,唐军节节胜利。肃宗认为神鸡乃国宝,鸡鸣乃吉兆,遂改陈仓为宝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说宝鸡当然不能不说青铜器,宝鸡是青铜器之乡,没有之一。1998年建成的青铜器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面积多达一万平方米,平台五鼎造型寓意西周列鼎制度,基座为镇国之宝石鼓,顶面为铜镜造型,连装饰都用了典型的西周青铜器凤鸟纹。介绍词说,选址讲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说实话,我觉得有点儿复杂,什么都想往里装未必最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没有铜矿,但是宝鸡的青铜器不计其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但青铜器博物馆馆藏可不含糊。一千五百多件青铜器分“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几部分展出。这其中包括何尊、逨盘、胡簋、墙盘、折觥、秦公镈、卫鼎、铜浮屠、大梦鼎、散氏盘、毛公鼎、折户、虢季子白盘,等等,都是地道的国之重器。据不完全统计,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下五万件。凡有博物馆必有青铜器,凡有青铜器必有宝鸡青铜器,这并不是夸张说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只是,多并不是宝鸡成为青铜器之乡的理由,早也不能,用青铜器中国不是最早的国家。甘肃马家窑出土的青铜刀迄今五千年,是现在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刀,但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出土的苏美尔文明的青铜狮子超过了六千年。不过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最丰富:炊饮、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兵器、工具无所不有。最精致:饕餮纹、夔纹、乳钉纹,光装饰花纹就匪夷所思美不胜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青铜器其实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因为是纯手工,所以每件都独一无二。它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大约两千年前才被铁器所取代。最早都是作为实用器皿,后来才成为祭祀用品、礼器。宝鸡青铜器光种类也足以自傲。鬲(lì)、甗(yăn)、簋(guĭ)、簠(fŭ)、盨(xŭ)、敦(duì)、斝(jiă)、觚(gū)、觯(zhì)、兕觥(sìgōng)、卣(yŏu)、盉(hé)、瓿(bù)、匜(yí),不看拼音你能读出来,我就拜你做老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中国青铜器时代一千六百余年,宝鸡的青铜器脉络清晰地记载了中华历史,全面反映了西周先秦社会的生活和礼制,成为珍贵历史档案。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以从宝鸡青铜器读到中国第一部法律判决书,第一部土地交易地契……这些够不够选择宝鸡作为第一站的理由呢?可惜时间太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2014年7月19日始于宝鸡,10月21日成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宝鸡市的青铜器博物馆也值得一去,那里有许多酒器,觚、觯、角、爵……像规律的音阶挺立在玻璃展柜里。精巧的背后是严肃,其造型与官职一一对应。周朝礼制浩繁,端了自己不该端的酒器是大错,职位与尊严决不能随意僭越。周礼中的等级就这样明明白白地铺延在学生眼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型青铜器上有钟鼎文,如果学生们能清楚地看见镌刻的刀痕,知道这些古朴的文字曾诠释了什么信息,以什么样的形态和载体在流传,文字就不再只是书法课上供人临摹的符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发明摇撼天地。在周朝,大型青铜器是政治家族财富的象征,采集矿物和冶炼难度使得它们只能为贵族所拥有,铭刻文字多是为了官方目的。在整个博物馆中,最耀眼的文字是“中国”二字,出现在镇馆之宝“何尊”的身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世纪60年代,雨后的一天,在陕西省宝鸡县(现为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一个农家后院里,一位寄住在那里的陈姓农民走出家门,看见对面土坡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反射着阳光。他走到跟前,发现雨水冲刷露出一块金属,找来工具挖出来,居然是个大家伙,于是带回小院清洗干净。这个大家伙厚实稳重,肚内宽敞,立刻被当作储存棉花和粮食的好地方。第二年陈姓农民回老家固原,把铜器交给另一个人保管。过了段时间,保管者在拮据之中变卖了铜器。此后,它便迎来了戏剧性命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它高一尺有余,重二十八斤,以“铜”的普通身份进入当地的玉泉废品收购站,论斤结算价格,为农民换来三十元的可喜收入。当时它灰头土脸,收购站也没当回事儿,就把它随便扔在一堆破烂玩意儿当中。后来,一个懂文物的干部在收购站发现它,知道是青铜器,买下来放进博物馆,但依然只把它当作普通藏品。直到1975年,它因外壁纹饰精美被选中赴日本展出,上海专家马承源用手在它的内壁摩挲,似乎有凹凸文字,猜测这件器物大概很不一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清洗沉积千年的铜锈,它的底部浮现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详细记述了营建洛邑成周一事,最为惊喜的是四个字“宅兹中国”,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自此,何尊跃升为国宝,被置于最明亮的聚光灯下,投影仪将“中国”二字成倍放大,美丽的铭文像飘扬的旌旗一般浮动在展厅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