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手稿》版本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版) 。</p><p class="ql-block">●为避免哲学以外的视角对理解本文产生混淆,本文以观念论代替往常所用的唯心主义,以物质论代替唯物主义。</p><p class="ql-block">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离不开对黑格尔观念论哲学(主要是辩证法)的研读与批判而产生。我在缺乏天赋与耐心研读黑格尔哲学的情况下,通过其他学者的综述大致了解,然后试着用我们当下时代的通俗语言,论述一下我对马克思关于对人的观念的感想。</p><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本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将《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观念,概论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对象性的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p><p class="ql-block"><b>自然存在物</b></p><p class="ql-block"><b>(原文引文)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b></p><p class="ql-block">“无机界”是个绝大多数人都很少听到,绝大多数领域都很少提及的词。《手稿》里的“无机”与“有机”,不同于后世化学、生物学领域和食品业所指的“有生命活力的”,我在没有过多查找这个词在哲学史中的含义的情况下,猜想“无机”和”有机“应该指的是“没有/有意识的、心灵的、智慧的(或者其他一些对应中文里“心”、“智”的词)。那么相对的,无机界就是所有这些没有意识的物质的总和。</p><p class="ql-block">例如人需要晒太阳合成一些必需的维生素来维持自己的肉体与意识的存在,人无法离开阳光生存。即使常年不晒太阳,也不得不摄入维生素生存。这正是人无法离开无机界中这些无机的物质生活。</p><p class="ql-block">人是自然存在物。这里所说的“自然”,又与我们常说的与工业相对的生物活动的世界不是一个意思。《手稿》里的“自然”,大致是将无机界与各种意识囊括起来的一个概念。</p><p class="ql-block">人无法不与物质发生关联而被定义为“人”。即使是历史上的人、记忆中的“人”,他们也必须通过他们的肉体在世界上留下痕迹,才能被称为“人”。历史上、记忆中的 “人” 再有思想、再有名气,没有他们的肉体,也不可能有他们的思想与名气为后人所知。即使空气的流动、阳光的折射如人的思想一样复杂多变,没有其他物质和它们像意识和肉体一样被合并起来定义为“人”,空气和阳光就不可能成为“人”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