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p><p class="ql-block">释义: 不能有伤害别人的念头,但也不能完全没有防备别人的心思。这句话是用来告诫那些思虑不周、过于天真的人。</p><p class="ql-block">这句箴言流传之广,几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俗语。它深刻地揭示了在复杂的社会中,个体生存所需的一种基本智慧:在坚守善良底线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警惕。</p><p class="ql-block">“害人之心不可有”,是为人的道德底线。 它是儒家“仁”道的体现,是佛家“不杀生”的戒律,是所有文明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一个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能动伤害他人的念头。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良知的拷问。心存害人之念,即使未付诸行动,也已在内心种下了恶的种子,长此以往,人格必将扭曲,人生必将走向黑暗。坚守这一底线,是保持我们人性光辉的前提。</p><p class="ql-block">然而,《菜根谭》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单向度的道德说教上,而是紧接着给出了现实主义的补充——“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承认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世界的风险。它告诉我们,善良不等于天真,慈悲不等于愚蠢。这个世界并非人人皆是君子。“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你心怀坦荡,不代表别人也同样光明磊落。</p><p class="ql-block">“防人之心”,并非是教我们去猜忌、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活在焦虑与恐惧之中。它是一种审慎的智慧和风险意识。它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涉及重大利益、个人安全和隐私时,要多一分观察,多一分思考,保留一定的底线和回旋余地。比如,在签署合同前仔细阅读条款,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对于突如其来的“好意”保持一份冷静的判断。这种“防备”,不是对他人的不信任,而是对自我的一种负责。</p><p class="ql-block">洪应明还特意加上了“此戒疏于虑者”的注解,点明了这句话的适用对象——那些“思虑不周全”的人。这类人往往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但因为对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风险认识不足,极易成为被利用、被伤害的对象。他们的“疏于虑”,让他们在善良的道路上步履维艰,甚至因为屡次受伤而最终放弃善良。因此,“防人之心”正是为了保护那份“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善良,让它能够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更长久、更智慧地存在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