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夜,枕着运河入眠</p><p class="ql-block">图、文/巴浪</p><p class="ql-block"> 生活有时候真的有趣,在不同的地方也能像摄影里的光圈,有的时候,两种不同的光圈,会把人的眼睛搞得一愣一愣的,减小点越发清晰,就如同“南禅寺”三字。增大点则虚了许多,只能用端倪来感受灯光的璀璨,后边塔的琉璃反而逊色不少,“南朝四百八十寺”在今夜依旧闷热的时候,假如能来点风雨,哪怕在路上的些许点点滴滴也不错,闷也像是在孕育着什么,似乎是要闷热出一点点小梦幻才能完成分娩成果似的。</p><p class="ql-block"> 走出朋友的蠡阅书房,慢慢地踱着步,不到三十分钟,就能凭着南禅寺前的桥栏,随手拍着,想把南朝也拍下来,然后好好的端详那时候的千百个寺在风雨里摇曳,或许有风铃的叮当,或许有避雨燕子在呢喃,或许就这这千年古运河,来来往往的漕运穿梭,就在这当中,《北上》运河边上人家烟火气,还一如既往的升腾着,哪怕点点滴滴也是生存法则的平常,谁说平生就不需要一蓑烟雨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禅寺就临着古运河,这可是真切的,哪怕此刻的灯光映衬下有些朦胧,想到当年老师讲课时,无论对大运河的描述“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如何绘声绘色,张开的臂膀和硕大手掌如何比划比拟,一切想象还真的不如此刻所看到的真切。当时老师除了夸张的表达后,更推崇的就是李白当年对于运河喟叹着实不假,即便是这河水流过千年后,我还能在夜半时分感受到她柔美,或许再过三两千年,后来的人依然可以在任何天气气象下,随时可以触摸到几千年的脉动,那就更好了。毕竟可以把李白说的“流不绝”更具象化,更奔腾不绝,不绝的是一份运河文化的长久传承。边走边想就距离酒店近了……</span></p><p class="ql-block"> 走着不过近十分钟就到了酒店,想着会在壮年时,头枕着默默流淌运河水入眠,听起来有些浪漫,其实沉淀在生活里的,都是稀松的事。幸亏不是“客舟中”的无奈,也幸好是朋友们今晚热情的盛宴,还有我最喜欢的餐后茶叙,按照闽南人的习惯,带来的旅行茶具简直就是茶媒人,点燃起“化仙(闽南语聊天的意思)”节奏,从不同茶类的饮用方法聊到“阿炳”的《二泉映月》,说阿炳的心一定是敞亮的;从无锡传统文化在餐桌上畅谈转换“蠡阅书房”的长条桌上,几位朋友心是透亮的,同样的是桌上闲聊,就能碰撞出不同年纪的投机,哪怕是碎片化式的点点滴滴,其实串联起来就是一份拳拳的家国情怀!恰如不同的光圈,映射出的是同样对图片完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倚靠在客房床头上,空调的凉风开始把大半天的旅程潮热逐渐的淡化下来,此刻,真的可以听到运河水的声响,轻轻柔柔的,仔细确认不是幻觉,那是心头上对于运河的感觉。于是信手打开手机,问询度娘来一段评弹,竟然有了《无锡景》的段子,是不是我住的地方毗邻江南第一书码头,是不是就在和平书场旁边呢?是不是她作为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之一也能随着心愿而来。“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那种吴侬软语在此刻听来,“带腔”“撮腔”似乎和家乡南音类同,就凭这缠绵婉转的曲韵也有似曾相识的邂逅。</p><p class="ql-block"> 本来以为这软若唱腔也许是经过水磨,润滑细腻,毫无违和感,也许她也是被今晚的被运河水给揉捏到,也许是江南纵横其中的池塘河道给浸润成的,也许还有这里的人们轻声细语造就的。如果都是的话,那么,<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更愿在运河的柔波里沉淀着似梦似幻的梦,可以安然地枕着她,可以无忧地睡去,可以忘掉旅途的疲惫,可以无所顾忌陷入沉沉的酣眠,那才是真实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