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的千年底蕴仍在心头萦绕,今天我们再踏征程,向<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载丰富红色记忆</span>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柏坡出</span>发。</p> <p class="ql-block">奔赴西柏坡的途中,沿途巨幅标语不时映入眼帘,这正彰显着河北省人民政府推动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新篇章的坚定信心与决心。</p> <p class="ql-block">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p> <p class="ql-block">在枣林沟,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平山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优越的战略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同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建屏(今平山)县西柏坡。</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撤离延安</p> <p class="ql-block">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色圣地,其历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决策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成立,刘少奇、朱德等同志在此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的土地制度变革,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党即将执掌全国政权、建设新中国敲响了思想警钟,也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图为七届二中全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七届二中全会留下的一段珍贵的无声影像资料。真实捕捉了会议期间的场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会场发表讲话、与代表交流的画面,参会代表们认真讨论的神情,以及会议召开的历史环境等。这些影像虽无声音,却以直观的视觉形式定格了历史瞬间,成为后人了解七届二中全会、感悟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史料,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使命担当与战略远见。</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些影像资料被妥善保存,常作为历史教育素材,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驻足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青砖灰瓦间仿佛仍回荡着历史的回响。党员父子并肩而立,将两代人的赤诚与担当,凝作无声的誓言。快门轻启,那流淌在血脉里的初心,那静默传递的信仰,就此定格成岁月长河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在时光里永远矗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铿锵誓言犹在耳畔,我们的身影,定格在这承载着历史重量的会场之中。</p> <p class="ql-block">端坐于会场之内,神情中,饱含着对先辈的深切敬仰与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使其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主力154万余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p> <p class="ql-block">情景再现“三大战役”。</p> <p class="ql-block">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四万余人 ,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解放战争中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同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北京),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西柏坡由此被称为“进京赶考”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历程,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这里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组织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筹建新中国,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青青的西柏坡岭,蓝蓝的滹沱河水,简朴的农家小院,到处记载着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足迹。领袖们的音容笑貌,战友的欢歌笑语,将永远成为人们缅怀历史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西柏坡</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的防空洞,是解放战争时期为保障中共中央机关安全而修建的重要防御设施,见证了那段风雨兼程的革命岁月。</p><p class="ql-block">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面临着国民党军空袭的威胁。为确保中央领导同志和机关人员的安全,当地军民共同动手,在滹沱河北岸的山脚下开凿了这座防空洞。</p><p class="ql-block">防空洞主体为砖石结构,蜿蜒于地下,内部设有通道、隐蔽室等,布局简洁实用。洞体虽不奢华,却凝聚着军民的智慧与担当——它既需抵御炮弹冲击,又要保证通风、照明,为紧急时刻提供安全庇护。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紧张指挥期间,这座防空洞曾多次在敌机侦察、袭扰时,成为中央机关临时转移的安全屏障,守护着党的核心指挥中枢正常运转。</p><p class="ql-block">如今,防空洞虽已不再承担防御功能,却以其厚重的历史质感,成为西柏坡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静静诉说着革命年代的艰难与警惕,也让后人深切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复杂环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从容与坚毅,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历史初心的生动载体。</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在西柏坡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室内,有两把格外引人注目的皮沙发。它们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气息。谁能想到,这两把沙发竟曾是蒋介石阵营中的物件,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英勇作战的战利品。解放石家庄一役,为我方带来了诸多缴获物资,这两把沙发也随之来到西柏坡,从此成为了毛主席日常工作与思考的陪伴者。它们静静伫立在那里,见证着毛泽东同志为了革命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日夜忙碌、殚精竭虑的身影,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改天换地的革命历史 ,也彰显着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以弱胜强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毛泽东同志旧居厨房前的推磨,是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盘石磨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一是他的工作场所。1948年夏天炎热,毛泽东无法在屋内办公,前院磨盘因有大树遮凉,便成为他和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商讨国家大事的重要场所,许多发往前方的电报电文在此起草,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也在此集体研究制定 。</p><p class="ql-block">二是他休闲交流空间:这盘石磨不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毛泽东等领导人休闲交流的场所。风清月朗之时,毛泽东会手夹香烟,坐在石磨上面对太行思考中国革命命运和方向,五大书记也会围碾而坐,商谈军国大事,饿了就吃烤土豆,夜以继日地工作 。</p><p class="ql-block">这盘石磨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毛泽东不让拆除磨盘等设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不损害群众利益的优良作风,即使在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也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p><p class="ql-block">彰显艰苦奋斗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利用简陋的石磨作为工作和交流的场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没有优越的条件,依然能够凭借智慧和毅力,指挥革命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七届二中全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位于后院东北部,为青石砌成的窑洞式建筑,一明两暗三间北房,窗户高大,采光良好。屋内有办公室和居室,陈设按原状布置,展品主要是当年的办公和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作战室</p> <p class="ql-block">在西柏坡纪念馆景区内,军委作战室工作人员居室是当年协助中央军委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参谋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见证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为革命胜利付出的辛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这间居室通常较为简陋,陈设简单,多为土坯墙、灰瓦顶的普通民房。室内一般摆放着几张木板床,铺着简单的被褥,还有几张桌椅,是工作人员休息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由于军委作战室承担着汇总战况、传递命令、分析局势等关键任务,工作人员往往需要昼夜值守,居室与作战室紧密相邻,方便他们随时投入工作。</p><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期间,军委作战室的工作人员们在这里日夜忙碌,整理来自全国各地的战报、电报,协助首长分析战场态势,为中央军委制定作战计划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他们不畏辛劳、严谨细致的工作,为战役的胜利乃至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这间居室不仅是历史场景的还原,更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工作人员艰苦奋斗、恪尽职守的精神,是西柏坡精神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内涵的生动体现,也让后人得以直观感受当年革命工作的艰辛与不易。</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代表和国民党和平代表团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旧址内的民房是土坯垒筑的四合院小平房,见证了革命时期的重要决策和战略指挥。</p> <p class="ql-block">九月会议为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的伟大胜利,从军事上、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此后,党中央毛泽东当机立断连续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其他几个重要战役,推动全国解放战争不断向前发展。(图为九月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运送物资的推车</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 。决议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地,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该决议确定了人民解放军军旗的基本样式,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及南昌起义在人民军队创建史上的重要意义 。</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大型浮雕长19.49米、宽3.23米、高7.2米,主色调为红色,代表着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进京赶考”,也寓意着西柏坡光辉的历史、蓬勃的现在和繁荣的未来。浮雕采用传统的雕塑艺术手法,将石材雕刻与锻铜相结合,通过细腻的雕刻工艺和精湛的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氛围逼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纪念馆陈列的吉普车是1942年美国道奇公司生产的军用吉普车,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战利品 。</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开启“进京赶考”之路,毛泽东被安排乘坐第二辆吉普车,这辆车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历史时刻 。</p> <p class="ql-block">在革命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缴获的早期重要发电设备中,较为知名的是1947年在石家庄战役中缴获的一套发电设备。</p><p class="ql-block">1947年11月,人民解放军解放石家庄,这是解放战争时期首次攻克大城市的战役。在此次战役中,部队缴获了国民党军使用的发电设备,这套设备随后被运到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重要的电力供应工具。</p><p class="ql-block">当时,中央军委作战室等重要部门需要处理大量电报、指挥作战,对电力有迫切需求。这套缴获的发电设备为西柏坡的办公、通信等工作提供了关键动力支持,保障了党中央在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尤其是三大战役)期间的电力供应,是人民军队依靠缴获装备改善工作条件、支援革命事业的生动体现,也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物资匮乏背景下的艰苦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构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制订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新中国外交工作基本原则,规划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1949年3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p> <p class="ql-block">先辈们于陋室之中运筹帷幄,在方寸之间指点江山,熔铸成今日的和平盛世。</p> <p class="ql-block">电报墙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内,是一条展示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电报的长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在走廊两边的墙上,挂着雕刻的37封电报,这些电报全部都是阴刻的毛泽东手迹的电报原文 。</p> <p class="ql-block">电报墙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它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感受到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从这里走来</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了70多个春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描绘的新中国的蓝图已经变成现实。</p><p class="ql-block">他们建树的丰功伟业所铸就的西柏坡精神,将激励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 <p class="ql-block">“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深刻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百年征程中,党始终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建设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革命旧址陈列的日常用具从多个方面见证了军民同乐、鱼水情深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这些日常用具和事迹,既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反映出当时军民面临困难时共患难的处境,彰显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岗南水库虽静默于西柏坡的山水间,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初心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年,当地政府见当地百姓常受旱涝之苦,庄稼歉收、生计艰难,便带领军民一同勘测、修建了这座水库。没有先进设备,就靠肩挑手挖;缺少建材,就就地取材、群策群力。水库建成后,不仅拦蓄洪水、调节水量,更灌溉了周边千亩农田,让贫瘠的土地长出了丰饶的庄稼,彻底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的窘境。</p> <p class="ql-block">这座小小的水库,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刻进了泥土里。它见证着共产党人在指挥革命战争的间隙,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既谋民族解放的“大事”,也办关乎民生的“小事”。如今,岗南水库依旧滋养着一方水土,它流淌的不仅是清澈的活水,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谋幸福的深厚情怀,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见证。</p> <p class="ql-block">水库美景</p> <p class="ql-block">往后岁月里,每当看见这些照片,便会想起今日在西柏坡汲取的力量:那是“两个务必”的警醒,是“人民至上”的赤诚,是“赶考”路上的清醒。它将时刻提醒我们,初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坚守;使命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脚踏实地的担当。带着这份见证,我们终将在各自的岗位上,把誓言化作行动,让红色基因在接续奋斗中永远鲜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