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作者/马明高(作家、评论家)</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俺是咱孝义大村里的厮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月一日,山西孝义胜溪湖森林公园里的大草坪上,在“五一”黄金周文旅活动启动仪式上,面对着人山人海,央视原著名主持人任志宏的一句底底道道的乡音老腔,激动了无数的孝义父老乡亲们,他们发出了强烈而狂热的欢呼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实,我们都是孝义大村的厮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村,就是孝义的大村里,也叫大孝堡。可是,大村里的叫法要比大孝堡古老得多,至少也在唐宋那个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孝堡村,我也记不得自己去过多少次了。但我知道,我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大孝堡村。去大孝堡就是为了看你。</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你在哪里呢?你在哪里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在长长的大孝堡的那条明清老街上找你。我在古色古香的那座李家大院里找你。我在李家大院院里那些古蕴悠远的老牌匾上找你。我在李家大院里那些灰暗而精致的石雕、砖雕、木雕上找你。</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终于找到你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实,你就在那里一直静静地站着,你就那里白昼黑夜里一直立着。我多少次路过那里,经过你的身边,我奇怪我怎么就没有看见你呀!你从来不大声张扬,你永远就是那样体面老实,你永远就是那样憨厚质朴。你的样子,在现在人们的眼里就是“死没出息”、“愚不可及”,至少也是“死眉处眼”、“一下也不活套”。因为现在的好多人早把你忘了,甚至彻底地忘了。我在看到你的一瞬间,我的眼泪不由地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我蹲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你那粗糙而坚硬的脸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你,就是一直立在李家大院门口的那块细长的石碑——“唐孝子郑兴故里”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对现在“大村里的厮儿”李景耀说,你不应该让它立在这儿,你应该让它立在大孝堡村最显眼耀眼的地方,你起码也是应该正儿八经地建一个大亭,把他郑重其事地请在里面,立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实,这不仅仅是李景耀的事儿,也不仅仅是大孝堡村的事儿,应该是我们孝义所有人的事情,我们应该郑重其事地把唐孝子郑兴的孝道精神恭请出来,光大弘扬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实,这块碑不是真的,是一块仿制的碑,是李景耀为了认祖寻宗,从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里认真而庄重地仿制回来的一块碑。当然,博物馆里的那块真碑最早就是大孝堡四个堡门的嵌石之一。历经世事沧桑,古老的大孝堡逐渐破败不堪,四分五裂。四条嵌石丢的丢,散的散,成为“破四旧”的封资修,已经无人搭理。好在上世纪80年代,孝义修建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文化人朱景义先生遍布孝河大地,收罗有关皮影木偶艺术的老物件,收藏演出皮影木偶戏的老戏台,看见那条被扔在院里的废弃嵌石石条,便也收拾到了博物馆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兴就是隋唐时期“大村里的厮儿”。明嘉靖32年张冕所著《孝义县志》中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太宗李世民敕改县名为孝义县。” 《唐孝子郑兴故里考略》记叙得较为详细:“孝子郑兴,隋人也。祖居汾洲永安县永安堡。幼有志性,终日力勤稼穑,奉养高堂,家境较为贫寒。父卒,兴数日水浆不入口,三载守墓。母久病不愈,兴服侍床前,衣不解带,足不失履。母想吃肉丸汤,兴割股为羮。事传天下,人皆感动。汾州令房玄龄闻之曰:割服奉亲,乃世之奇事。至此,民间始有“郑兴奉亲”之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改纪元为贞观,是为太宗,房玄龄作内相。一日,君臣议事,谈及汾州永安县与四川涪州永安县同名,宜改其一。有无奇闻轶事,可供参考?房玄龄便讲郑兴割股奉亲之事与太宗,太宗听得动容,脱口而言:此人有孝有义,可为大孝也。房相听此言极妙,立即传旨,御赐更郑兴故里为‘大孝堡’,易邑县为‘孝义’。遂改邑之胜水为‘孝河’,邑之义虢河为‘义河’。并在《祭孝子郑公文》中写道:‘惟神至诚格天,纯孝达帝,花封赐名,实田公赐。南北两河,流孝流义……’郑兴虽为隋人,然名出于唐,故世人称之为‘唐孝子’。后于四门嵌石‘唐孝子郑兴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明时节的雨水夜里刚刚洒过,东西走向的明清一条街穿村而过,干净而宽阔的街道上那些细小的坑坑洼洼里,还留藏着昨夜留下的雨水,清澈透亮,反射出天空的明净蔚篮。呼吸着暮春初夏的清香空气,望见这条老街上有近半是半宅院,房屋数百间,老东院、新东院、西院连成一片,幽深古朴,错落有致,还有旧的商铺门店灰暗破旧,一幅过去时代的老面孔。我想起了明嘉靖进土赵纳为祭祀郑兴而修建的天经地义庙的记文,他在记中说,我们应当心其贤心,而非固欲其贤之一所为之迹也。他还写过一篇《明伦堂记》,他不是去写建造明伦堂的过程,而是借明伦堂的功用来讨论孝子郑兴的孝行意义何在,他说:“郑子之孝,虽其意念之诚,有不可假,然律之以夫子之道,盖非中庸之可常行者,圣世之所不贵也。吾侪果能由中庸之理,措之常行,自良知良能之切者但达之天下之事,则所以通于神明,塞乎天地,举之越比。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余虽不敏,愿与诸君近援吾邑之所以得名者,而要诸夫子之道,以对扬圣明之训焉。”,这样看来,他也应该是个“大村里的厮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路北北院基址高筑,规模宏大,为民国时期的中西结合的新式建筑群。这就是李家大院,孝义东川最为著名的清朝举人李元晋先生的院子。李景耀主持开办的德孝文化园就在这里边。雄伟的大门额上雕刻着“高风潔第”。进了院里,拾级而上一坐东朝西的门,见门额上刻着“遵司马训”,想起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的几句话,“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走了西门,才觉得里面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主楼为二层,东西厢房大而高。主院偏院相依,院连院,院通院,院套院,妙趣横生,大气恢宏,鼓石明柱,庄重典雅,斗拱翘檐,生动活泼,雕梁画栋,细腻亮丽,让人顿感舒适与惬意。红灯笼高挂,彩花蓝垂地。一片火红热闹之中,文化园开园,“文鸣会”挂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鸣会”自然与普化寺有关。普化寺过去就在大孝堡村东北边上。其初建于唐贞观6年(632),后经宋景佑2年(1035)、明万历9年(1581)、清乾隆31年(1766)等数次大的扩建和修葺,在周边地区名声很大。就是因为在明嘉靖年间,孝义的几个书生即霍冀、梁明瀚、张文、张艾、张芹在这里结友伴读,成立“文鸣会”,互相启发,交流心得,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并都一一中举为官,成为当地一大奇闻。因此,民间认为这里有发人性灵之佛气,引得明清两代好多读书人每年都要来普化寺焚香朝拜。可惜上世纪50年代村里的人为了建设学校而把旧寺院都拆毁了。幸有桥北村人、明嘉靖26年(1547)进士梁明瀚有文章《重修普化寺记》,记录了当时的胜景,“县之东三里许大村有普化寺,创自国朝永乐二年。正殿高明两庑,拱向堦前,翠柏参天,牖外苍松团盖。中有观音画阁,金碧辉煌。东西各方丈一所。周围田二十亩,僧徒耕稼以赡焚修,阒寂深邃,离民居绝远。静坐足以养道心,观远可以涤俗虑,固一方胜境也。”就是在这一方胜境中,他们晨起早读,夜躬案写,切磋成风,“作文既成,必加点窜,彼此虚心,不少阿谀,析之极其精。而后,已真有直谅多闻之益,因名之曰‘文鸣会’。”他们也不愧于是“大村的厮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李院大院出来,我又来到你的身旁,用手抚摸着你那粗糙而坚硬的面颊,心里说,郑兴啊,你也是一个书生,但你没有他们的好运,你家境贫寒,体面老实,无官无禄,平凡普通,但你却用自己的身体与行动,传承了孔夫子流传下来的仁爱之心与君子之道,光大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弘扬了中华文化中的书生本分精神,成为闻名天下的“唐孝子”。但是,现在好多人都把你这真正的“大村的厮儿”忘了。第二年清明,又要举办第二届德孝文化节了,李景耀问我在祭祀大会上讲什么呢?我说,我就讲讲《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祭祀郑兴》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站在你的身旁,我久久地凝视着“唐孝子郑兴故里”这几个清秀雅正的大字,由“大村的厮儿”,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曾在孝义大地上建功立业的雄才大略魏文侯。我知道,魏文侯,名斯,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我不知道,孝义方言里的“厮儿”是怎么来的,但我隐隐约约觉得与魏斯的“斯”字应该有点关系。魏文侯做为“孝义的厮儿”,久居兹氏、平周(孝义上古时期的县名),经营保障,修健大城,防御求固,大胆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富国强民,开拓疆土,使弱小的魏国一跃而成为中原霸主。以后的孝义人对他留下的非常好的印象,三部孝义旧志都收录了历史上好多儒士官员、文人墨客吟咏他的诗文。宋代名臣、汾州通判赵瞻在《魏文侯城》中写道:“晋壤剖裂分家陪,魏至文侯功业恢。三师经术王迹开,五臣御侮强敌摧。况有成子相君才,吴起将兵亦伟哉。内咨礼乐古典该,外强师旅胜云雷。”孝义明代进士张冕的《魏文侯城》、清雍正年间孝义县令方士模的《魏文侯庙》等都对他的丰功伟绩进行了赞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因此,追宗源溯,我才说:“我们都是孝义大村的厮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离开大孝堡村那条明清老街的时候,我又回首望了一眼那条细长的石碑,心里说,我们还会经常到大孝堡村里来看你的,因为我们都是孝义大村的厮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马明高,1963年8月生,山西孝义人,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三届作家班和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华文学选刊》《当代作家评论》《百家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名作欣赏》《文学报》《山西文学》《黄河》等报刊,编创的五部电视剧在央视和各省卫视播放,出版著作二十多部,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文艺评论奖、全国优秀网络评论奖,人民文学观音山杯游记散文奖、中华读书报散文奖和浙江作协非虚构散文奖等十余项奖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承蒙关爱,谢谢分享。😜</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编辑/GMF</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图片/网络</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特别声明:本文通过美篇功能插入了背景音乐、照片和图案。如您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调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