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云南我是冲着腾冲去的,而到腾冲哪里都可以不去,但国殇墓园我一定要去的。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殇墓园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将士阵亡陵园。是让所有中国人肃然起敬的军魂地标。</span></p><p class="ql-block"> 当我走进国殇墓园的大门,喧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没有导游的喇叭声,没有旅客的嘻笑,只有风拂过松柏的沙沙声,像极了低低的叹息。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温润,每一步踩下去,都觉得沉甸甸的。肃穆的墓园,让人还没来得及瞻仰,沉重的心情和敬仰感就自然而然产生。</p> <p class="ql-block"> 入园百余步,便是忠烈祠。朱红色的梁柱在翠柏掩映下泛着温润的光,檐角的风铃不响,许是连风都怕惊扰了这里的安宁。祠堂前的广场上,几株松柏的影子被晨光拉得很长,像无数双伫立的眼睛。我站在台阶下抬头望,祠堂门楣上“忠烈祠”三个大字是于右任先生所题,笔力沉雄,透着一股穿透时空的悲壮。</p><p class="ql-block"> 跨进祠堂,迎面是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铜像,像前的白菊沾着晨露。两侧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嵌着青石碑刻,凑近了看,是阵亡将士的名录。那些名字挤挤挨挨,有的字迹已被风雨磨得模糊,有的还清晰如昨。讲解员说,这里收录的只是一部分,更多战士连名字都没留下,他们的血肉融进了腾冲的红土地,成了无名的丰碑。讲解员说,这里共9618个名字,是1944年收复腾冲的战役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9618,这个数字在纸上看只是一串字符,可当它们化作一块块碑石,密密麻麻铺满两面墙时,你才会明白什么叫“一寸山河一寸血”。他们中,有的才十八九岁,或许出发前还揣着家人的照片;有的已是父亲,出征时孩子刚学会叫“爹爹”。可在1944年的腾冲,他们都成了同一个名字——“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饲堂后墙的石碑上,刻着《腾冲会战纪要》。字里行间,是1944年那场血与火的厮杀:中国远征军如何顶着炮火穿越高黎贡山,如何在巷战里一寸寸收复失地,如何用数万人的伤亡换来了这座城池的光复。我盯着“每前进一米,便有三名士兵倒下”的字句,忽然觉得祠堂里的空气都重了几分——那些名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走出忠烈祠,沿石板路往山坡上走,便是小团坡。这是一座不高的山,却被称为“中国最沉重的山坡”——漫山遍野,全是墓碑。</p><p class="ql-block"> 青灰色的墓碑像生长在土里的庄稼,整整齐齐排列着,每块碑高约半米,顶端是尖形的,像一把把插在土里的剑。碑上刻着名字、军衔,有的还刻着“阵亡”二字,有的只刻着“无名烈士”。它们面向着腾冲城的方向,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用生命夺回的土地。我顺着石阶往上走,每一步都走得极轻,生怕踩疼了什么。<span style="font-size:18px;">31米高的山坡上,3346块小石碑就像一片沉默的森林。讲解员说,左边是五十三军的英烈,右边是五十四军的忠魂,他们生前分属不同的部队,死后却并肩躺在这片土地上。当年的远征军,缺衣少食,凭着血肉之躯,从海拔3000米的高黎贡山往下打,随手触摸一块石碑,冰凉的石头下,是一位年轻士兵的骨灰。他或许没能看到腾冲光复的那一天,没能等到胜利后回家的火车,可他倒下的地方,如今草木葱茏,再无烽火。</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顶是一座圆形的纪念碑,3346个墓碑以规整的八行排列,依作战单位建制分布,其中上校军官为单碑,士兵则是合碑,共安葬了3346名远征军遗骨。每座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姓名以及所属部队,无名烈士的墓碑上则标明“无名英雄”。墓碑朝向东方,寓意着烈士们遥望故乡、永守国土的赤诚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而高耸于小团坡顶的纪念塔,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塔上刻有“民族英雄”四个字,正面塔身刻有“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字样,塔基上则刻有腾冲抗战纪要碑文,详细记述了腾冲抗战的始末以及阵亡将士的名录。</p><p class="ql-block"> “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几个字被阳光照得发亮。绕塔而行时,发现塔基上刻着“碧血千秋”,塔座上刻着战役的概要:“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四十有三日,收复腾冲……”短短数语,藏着多少尸山血海?突然想起刚入园时看到的那句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此刻才懂,这山坡上的每一块墓碑,都是山河的骨骼;这座沉默的山,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于1944年冬动工,1945年7月7日落成。出于人道主义,腾冲人将日军尸体掩埋。倭冢内埋有三个鬼子,分别是侵腾日军148联队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副队长太田大尉和桑弘大尉。埋的姿势比较特殊,是反绑着双手呈跪拜状。他们将永生永世跪在这里,永远对着他们屠戮过的土地,向对面山坡上牺牲的几千名抗日将士的英灵低头谢罪。倭冢位于国殇墓园地势最低处,与高大庄重的远征军纪念塔形成巨大反差。圆形墓穴前,有长方形石碑,上刻李根源书写的“倭冢”二字。阳光照在“倭冢”的矮墙上,却驱不散那里的阴冷,仿佛在提醒: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1997年,面对日企以拆除倭冢和雕像为条件的10亿投资,腾冲果断拒绝,更是展现了这座城市坚守历史、绝不向侵略者妥协的骨气。</p> <p class="ql-block"> 日军在侵略腾冲期间,给腾冲人民带来了巨大伤痛和苦难,远征军这收复滇西失土而发起的腾冲战役,经浴血奋战,虽歼灭了6000余名日军,但自身也阵亡了9168名官兵,腾冲光复后,百姓和华侨自发捐钱捐物修建了国殇墓园,以怀念和让后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p><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天,腾冲人民都坚守自己的原则,拒绝和日本人任何形式的合作和交流,民间更是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全民默契,坚决不接待日本人,不为日本人服务。这是全国唯一一个日本人不敢踏足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里的这口大钟,是用日军钢盔铸造而成,是日军侵华和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见证物。挂在显眼处,以警示后人牢记历史,不忘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和灾难,铭记英烈为国为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p> <p class="ql-block"> 走出国殇墓园时,已是午后。阳光穿过牌坊,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回头望,松柏依旧静默,墓碑依旧肃立,仿佛刚才在园中的所见所感,都成了一场沉甸甸的梦。 </p><p class="ql-block"> 风又起,吹过耳边,带着松柏的气息。我想,这风里一定藏着无数故事,是年轻士兵奔赴战场前的家书,是收复失地时的呐喊,是后人探访时的低语。而我们能做的,便是侧耳倾听,然后带着这份记忆,好好生活——因为这太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这岁月静好,是他们用热血守护的。</p><p class="ql-block"> 离园很远了,脚步仍觉得沉重。那不是疲惫,而是一种被历史浸润后的清醒:有些地方,去过一次,便会记一辈子。国殇墓园,便是这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腾冲的山很美,古镇很美,可若问我此行最难忘的,还是国殇墓园里的那片寂静。在那里,你会懂得,有些记忆,永远不能忘;有些牺牲,必须被铭记。因为那不是冰冷的历史,而是一个个滚烫的生命,用最后一口气,为我们撑起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这一趟腾冲行,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