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 第六章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追踪与反思 <p class="ql-block">第一节 在观察中看见每一个幼儿</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如何选择观察目标?</p><p class="ql-block">如何突破观察瓶颈,发现更多信息?</p><p class="ql-block">教师拍摄的游戏视频有什么用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样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同身受,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感同身受是教师突破自己、理解游戏非常重要的通道。准确来说,它不只是一种通道。我们鼓励教师调用自己的多感官通道,走进儿童视角,去看幼儿在游戏中的所见,去听幼儿在游戏中的所听,去闻幼儿在游戏中的所闻,去感受幼儿在游戏中的所感。</p><p class="ql-block">打开自己的全部身心与幼儿共情,而不只是凭借眼睛和大脑中的认知去评价幼儿,教师才有机会理解幼儿的感受与需要。因此,感同身受地观察能给教师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引领教师颠覆自己的刻板印象,发现原来游戏不仅仅是一个主题、类型,游戏中的幼儿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情绪、状态。游戏是一个充满生动的细节、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如此主动且深刻,整合而丰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视角观察,从不同幼儿的视角观察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在观察游戏时,我们往往会从固定的视角进行观察,即只从某一类角色或某一些特点的幼儿或我们感兴趣的幼儿的视角进行观察。比如在观察医生看病的游戏时,只关注扮演医生的幼儿,忽略扮演病人的幼儿;比如在多位幼儿的游戏中,只关注那些动作多、语言多的幼儿,而忽略那些看起来 “默默无闻”的幼儿;比如在玩滚筒的幼儿中,只关注那些“走滚筒”的幼儿,而忽略躺在滚筒里的幼儿。</p><p class="ql-block">观察中的固定视角使我们对游戏的理解、对幼儿的理解有了局限,甚至产生了偏颇和误解。要突破这样的误区,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多视角的观察。例如,我们主动观察不同玩法的小组分别怎么玩;在同一小组中,我们观察不同角色、不同分工的幼儿的表现……教师主动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游戏,可以打破自身的局限,从更多角度了解游戏过程,从而更好地发现儿童、理解儿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持续观察,从迭代的角度观察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持续地观察可以使教师在反复迭代中逐步提升观察能力,更好地发现儿童。实践初期,站定在一个位置持续观察或者持续多天对一个或一组幼儿观察对不少教师是很有挑战性的。教师可以通过拍摄一段持续的视频辅助自己建立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教师也可以顺应自己的好奇和困惑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既不容易走神,也能有效地回应自己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困惑。教师还可以采用定人观察、定材料观察等方法,在研究儿童和游戏的过程中反思提升。</p><p class="ql-block">但仅有观察这一行为和动作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反思才能调整和改进自已观察的方式,增进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理解。所以“持续”并不只是时间长,而是指教师在观察中及观察后不断反思自己观察的角度、方法、时长等是否需要调整,反思自己在观察中对儿童的发现和理解是否客观、全面,并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再一次次观察。教师在持续观察时保持积极的、持续的反思,就能在量的积累中获得质的改变。</p><p class="ql-block">教师在持续观察中不断发现儿童、理解儿童,不断研究幼儿到底是如何学习的,从而越来越相信幼儿是天生的主动学习者。如此一来,每一位教师既是幼儿的发现者,又是研究型教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视频反思,从客观出发打破认知局限 </span></p><p class="ql-block">在现场观察游戏时,教师的注意力有限,只能观察到部分信息,比如关注了幼儿的动作但忽略幼儿的语言和表情,关注了某一位幼儿但忽略其他幼儿,发现游戏的玩法发生变化时却已经错过了变化的过程等。刻意练习观察幼儿游戏的广度、补齐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信息有助于教师打破对游戏产生笼统的、模糊的、刻板的甚至错误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教师反复回看在现场拍摄的视频是非常有效的练习方法。在游戏后,教师通过再次观看游戏视频,能结合视频中真实的、具体的、细节的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在游戏现场对幼儿的认识和理解,或者基于实例回溯自己观点,从而一步步地分析自己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进步和困惑。借助游戏视频,教师也便于与其他人讨论自己对幼儿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思考。有了具体情境和视频支持,老师们能更好地看见各自观点的异同点。</p><p class="ql-block">在实践初期,教师可能需要反复回看,可能每次回看视频时看到的信息都不同,自己的结论也不断被推翻。这说明教师在不断打破固有的认识,在不断反思。假使教师每次看完都觉得大同小异,可能还需要借助白描式的记录让自己慢下来,再看到更多游戏过程中的细节,反思自己的分析和结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立档案,在回溯中归纳儿童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教师积累了幼儿海量的游戏照片、视频后,可以按照幼儿、时间对素材进行归类整理,为每位幼儿建立属于他们的发展档案。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班级教师也可以将每位老师的数据进行整合。幼儿的发展档案能够呈现一段时间内幼儿游戏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档案的回溯了解幼儿游戏的变化、发现幼儿的兴趣、识别和归纳幼儿的发展,实现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下对幼儿发展的把握和理解。</p><p class="ql-block">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统计每位幼儿拥有的照片、视频数量,帮助教师反思自已对每一位幼儿的关注程度,提醒教师更加公平地关注每一位幼儿。同时,这样的档案系统也将成为教师和家长沟通的素材库,可以让家长同步看到幼儿的每日活动、成长轨迹。</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要想在观察中看见每一个幼儿,在“我们可以这样做”这段文字中,教给我们两步,<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一步是放下自己,清空心中的预期,包括对游戏玩法、游戏类型、幼儿能力等的预期,以空杯心态去观察,教师才有可能好奇游戏中发生的一切,而非评价游戏中的一切。这时,教师观察到的信息是,幼儿能做什么,而非幼儿不能做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第二步就是睁大眼,竖起耳。这要求<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教师必须专注的投入观察,不只是关注游戏结果或游戏片段,而是关注游戏过程。不只是关注幼儿的行动,而是关注幼儿行动背后的现象。</span>把游戏中幼儿的发现看明白。</p> <p class="ql-block">在本节文章中提到了符合我们一线教师当下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例如,在观察游戏时,我们往往会从固定的视角进行观察,比如来观察医生看病的游戏时,只关注扮演医生的幼儿,忽略扮演病人的幼儿;比如在多位幼儿的游戏中,只关注那些动作多语言多的人,而忽略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幼儿;在玩滚筒的幼儿中,只关注那些“走滚筒”的幼儿,而忽略了躺在滚筒里的幼儿。这些观察中的固定视角使我们对游戏的理解,对幼儿的理解有了局限,甚至产生了偏颇和误解。要突破这样的误区,我们就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多视角的观察。</p> <p class="ql-block">我们对持续观察理解也不到位。所谓持续,并不只是时间长,而是指教师在观察中及观察后不断反思自己观察的角度、方法、时长等是否需要调整,反思自己在观察中对儿童的发现和理解是否客观全面,并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再一次次观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认为就是观察加上观察中和后的反思,再加上积极反思后的再观察,如此反复,才是持续观察。</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观察为眼,看见每个幼儿独特的光芒;以倾听为耳,听见每个幼儿心底的声音;以对话为桥,接纳每个幼儿本真的模样。当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敏锐的观察者时,那些看似平常的游戏瞬间都闪耀着独特的教育光芒。</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在倾听中听见每一个幼儿</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教师如何在倾听中发现每一个儿童?</p><p class="ql-block">教师如何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倾听实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同身受,听见幼儿的情感与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在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时,常常也包含着对周边人和事多样的情感:可能是兴奋、雀跃,可能是懊恼、难过,也可能是愤怒、恐惧。</p><p class="ql-block">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当被幼儿表达出来时,教师都应无条件接纳,并努力与幼儿共情,如此,师幼之间才能缔结充满信任的关系。在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幼儿才会进一步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全部经历和想法向教师讲述。</p><p class="ql-block">因此,在倾听幼儿讲述时,教师必须相信幼儿表达的是当下最重要的人、事、物,相信幼儿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幼儿表达时的语气、神态,注重和幼儿的眼神交流等细节,都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发现幼儿表达中的情感和需要,和幼儿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持续倾听,追随幼儿的感受与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反思与表达的特点,在兼顾公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位幼儿进行持续倾听。</p><p class="ql-block">在持续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表达的特点、感兴趣的话题、兴趣的变化,以便让自己更能听懂幼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感受和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追随幼儿、支持幼儿。在连续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幼儿习惯的、偏好的倾听和对话方式:比如有的幼儿习惯于思考一会儿再说,句子之问往往有较长的停顿,而有的幼儿习惯于边思考边说,在讲述的过程中会修正自己的表达;有的幼儿在表达时会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而有的幼儿则更多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有的幼儿期盼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进行回应,而有的幼儿则更希望教师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应。基于这些发现,教师可以在与不同的幼儿对话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并在持续倾听的过程中基于幼儿的反应继续调整,以更好地追随和支持每一位幼儿的反思和表达,并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顾记录,理解幼儿的解释与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的记录中包含着他们的感受、发现、思考、情感,反映着他们的反思和评价。在教师忠实记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回顾幼儿记录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儿童。</p><p class="ql-block">比如,教师可以回顾和整理某一位幼儿连续一段时间的游戏记录,发现该幼儿游戏反思的共性、变化和特点;教师也可以整理和回顾一起游戏的幼儿的记录,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看到每位幼儿不同的关注、感受、思考,理解每位幼儿对游戏的反思和解释,以及对自己的评价。在操作上,教师可以采用朗读记录、摘录记录等方式进行回顾与整理,在朗读和摘录的过程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忽略的细节,从而有新的感受、发现和理解。</p><p class="ql-block">教师对于幼儿记录的回顾应不局限于教师倾听后记录的文字,也需要关注幼儿记录的画面,比如幼儿国面的内容、绘画的方式,以及画面和文字的关系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立档案,发现幼儿的发展与特长</span></p><p class="ql-block">将幼儿的每一份记录都保存下来,不仅是留存了幼儿的成长轨迹,也成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个人风格、个人特点的手段。</p><p class="ql-block">教师可以每天拍摄幼儿记录的照片,并根据学号、姓名等进行整理、归纳。教师也可以借助 “儿童发展平台”,对记录和师幼对话的录音进行扫描、分类,按幼儿的学号归档。教师还可以手动添加对当天游戏观察、师幼对话的文字描述。</p><p class="ql-block">这些资料共同组成了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档案”。通过建立幼儿的发展档案,教师能够在对幼儿发展进行阶段性回顾、反思时有据可循,能够还原幼儿每个阶段的行为表现,在回顾和还原中发现幼儿的发展转变和特长优势,并为阶段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服务。</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在倾听时,我们要带着信任和接纳去倾听,对幼儿来说,教师充满共情地倾听、持续地倾听,陪伴幼儿表达自我是对幼儿最好的支持。我们现在知道正确的做法,需要反思我们平时的做法跟正确的做法存在哪些差距?我们该如何调整,从而达到正确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下面案例二中的教师其实也是我们的写照,我们总以一些原则性、规则性去要求幼儿,很少听见幼儿“违反”规则和原则中的游戏情感和期待。这也是我们成人思维固化的一个显现。当然,有的老师会说,我们作为教师也需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玩完玩具应该收纳好。其实我认为这中间并不矛盾,我们在发现幼儿“未按规则”收纳时可以先缓一缓自己对于常规的要求,先陪伴幼儿体验游戏中的感受,最后再将玩具收纳。</p> <p class="ql-block">在倾听过程中,你最期待听到幼儿说什么?读完下段,我最大的感触是,哦~原来我之前的倾听都太无效了。在我倾听的过程中,我好似最多关注的都是幼儿的游戏内容及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等等,阅读后我发现,如果我们能持续倾听,那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了解更多。</p> <p class="ql-block">倾听不仅是成人与幼儿在言语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和心灵的互动。倾听不是技术,也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能力,一种主动给予自己与他人关怀的能力。倾听者需要将自己放空,为自己与他人提供一个共振空间,才能回应、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实现相伴成长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 在对话中接纳每一个幼儿</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一对一倾听过程中,教师能不能回应?</p><p class="ql-block">教师如何提升自己对儿童讲述内容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师幼对话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幼儿反思和表达的机会,也在于形成师幼的情感联结,形成温暖、有爱的师幼关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在倾听和互动中接纳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关注、关心幼儿的关心,回放对幼儿闪光点和积极倾向的发现。</p><p class="ql-block">同时,教师也需要时刻观察、反思自己倾听的状态,关注自己的状态言行,营造的对话氛围、带来的对话效果。例如,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否让幼儿产生了更积极的表达意愿、进入了更投入的反思状态,是否让幼儿养成了持续的反思习惯等,并在反思后进行及时的调整,让教师的接纳和理解支持每一位幼儿积极反思、主动反思。</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样做:</p><p class="ql-block">1.在对话中相信幼儿</p><p class="ql-block">在倾听中,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倾听和对话形成师幼间相信和尊重的情感联结,建立充满安全感的良好师幼关系;此外,教师的对话和回应也为幼儿赋能,助力幼儿积极认识自我,投入到对世界和自己的反思中。</p><p class="ql-block">2.在对话中追随幼儿</p><p class="ql-block">教师在对话中也需要持续做到放手和退后,关注幼儿关心的内容,追随幼儿的情感、思考和需要。教师不能以“我想听什么”“我想讨论什么”限制幼儿的反思和表达,而应在追随幼儿的过程中支持幼儿、发现幼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听懂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意图</span></p><p class="ql-block">在师幼对话中,教师的倾听状态影响一对一倾听和对话的质量。教师要带着开放、信任、接纳的态度去倾听幼儿,不评判幼儿说得好与坏,不判断幼儿说得真与假,而是全盘接纳、全然相信。在这样的倾听状态下,教师给幼儿充分的解释、阐述、表达的机会,幼儿可以放心、真实地表达自己不必担心来自成人的评判和质疑。</p><p class="ql-block">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幼儿真实的表达和解释中努力听懂幼儿。听懂不是只听大意或大概,而是意味着教师听清楚、听明白幼儿具体说了什么;更味着教师要理解幼儿语言背后的意图,听懂幼儿在表达什么、反思什么,有哪些观点、感受、情感和需要。教师在听懂的同时接纳幼儿、理解幼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实录对话的过程,调整语言和动作</span></p><p class="ql-block">与提升游戏观察能力时借助游戏视频进行练习的做法类似,教师也可以用手机等设备将一对一倾听、集体对话的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后续结合频或视频将过程中师幼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实录,并在实录后进行反思。</p><p class="ql-block">在拍摄时,推荐教师采用录像而非录音的方式,以更好地观察幼儿和教师的表情、动作等信息。但在刚开始用设备录像时,幼儿可能会好奇或紧张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感受并给幼儿一定的时间适应。</p><p class="ql-block">此外,教师的实录应是完整的记录,而非记录大意或省略某些内容。教师需要保留幼儿在讲述过程中的语气词、停顿,也需要完整记录幼儿和教师的每一句话。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和幼儿的一些动作、表情同时记录下来以支持自己根据更完整的实录进行反思,并在反思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而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回看视频、结合实录再次发现儿童、理解儿童,如发现儿童表达的特点,理解儿童的投入、兴趣和情绪,等等。教师也对自身的理念和行为进行反思,既发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或有效的做法,以继续保持、持续精进;也发现自己仍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倾听对话中及时调整。</p> <p class="ql-block">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p><p class="ql-block">在对话中,教师的接纳首先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感受到被认可、被发现,从而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并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环境。同时,幼儿也得以对自己的观点、经历等进行再次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推进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对自我认识的思考,促进丰富的认知和活跃的思维发展。</p><p class="ql-block">此外,幼儿也有机会进一步认识自我,有时是发现自己新的闪光点:“哇,原来我观察得这么仔细啊!”有时是进一步肯定自己:“在养护植物方面我真的很厉害!”在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幼儿更加自信。而从教师的回应中,幼儿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和对话、如何欣赏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信任、接纳是本章中让我深思的两个词语。</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想形成师幼的情感连结,形成温暖有爱的师幼关系,就需要在倾听和互动中接纳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关注,关心幼儿的关心,回放对幼儿闪光点和积极倾向的发现。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观察、反思自己倾听的状态,关注自己的状态言行营造的对话氛围带来的对话效果。</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那幼儿就会产生更积极的表达愿望,进入更投入的反思状态。</p><p class="ql-block">请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倾听对话中失去了热情,幼儿在一对一倾听中想快速讲完(一问还有吗?幼儿随即说没有了)?这种状态出现的根本原因出在哪里?如何调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如下面这个案例,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太多类似的武断定性。我们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幼儿地做法,而不是通过一眼就否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共勉此段。</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以朋友的身份和幼儿共处,而不是以我是老师,你得听我的这种感觉去共处。</p><p class="ql-block">弯下腰,蹲下身,走近幼儿,走进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仔细观察幼儿的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次进步,学会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幼儿的行为,这样的平等师幼关系有助于和幼儿建立信任,有易于和幼儿沟通。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发现幼儿、支持幼儿,我们的职责价值在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杨玉霞</p><p class="ql-block">审核:杜方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