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黄埔三十一期面授班在北京举办

德茗养生堂

<p class="ql-block">  2025年8.3-7日来北京财满街财经中心首次参加王浩举办的黄埔第三十一期书法面授班。</p><p class="ql-block"> 本次来参加来自全国各地18名学员最大64岁最小22岁,大部分还是年轻人多只有我们三个人70一个60后明显和年轻人在一起不协调。来了才知道王浩老师是93年的,心里落差很大。</p> <p class="ql-block">  王浩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结业于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精英班,国家画院胡抗美工作室成员。王浩的草书作品狂野奔放,跌宕跳跃,如骏马疾驰,浓墨处得米芾“刷”字之神韵,从整体风貌上看,是继承了明代以来王铎、徐渭、傅山、祝允明等古代大家的狂草书风而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他的大草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奔腾之势”,字的大小错落有致,极具强烈的视觉冲击感。</p> <p class="ql-block">作品入展与获奖:</p><p class="ql-block">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入展(行书)</p><p class="ql-block">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入展 (草书)</p><p class="ql-block">全国第二届大字艺术展入展(提名最高奖)</p><p class="ql-block">“探索与发现”全国青年书协联盟双年展一等奖</p><p class="ql-block">河北省高远杯书法大赛三等奖</p><p class="ql-block">全国第三届草书展书法大赛</p><p class="ql-block">全国首届妈祖杯书法大赛</p><p class="ql-block">首届全国大学生提名奖</p> <p class="ql-block">  王浩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对书法的追求从小就众临摹百家之帖,融汇贯通又走出了一条自己书法之路。2015年从老家来到北京独闯天下,在没有的人帮助下自力更生,先是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精英班学习书法,遍访名人名家不断提高自己书法技艺开阔眼界。先是租房然后在北京成家立业这都是付出换来的回报。可见他在追求书法的技艺上不断创新传承书法国粹,让学书几十年的早日走进书法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他的教学方式先是篆书金文散氏盘练笔法,一张六尺对开的纸只写三个字,而且用长峰羊毫,必须铺开笔才能把字放开,而且要有动作起~行~收,笔要顶着纸走如刻刀在石面的感觉,每根线条圆润饱满并强调说不这样练写草书以后就放不开。</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毛笔写粗细线条必须提着写;第二:写的时候顶着纸写,这样才是真正中锋用笔,把这掌握了写什么如何发挥哪就是自己的事了。还有各种章法的布局、空间的留白、大小粗细对比、节奏的快慢相间……不由的让我感觉这不就是太极拳吗?尤其说到肘定位,不要用手腕和手指捻笔,张志俊太极功夫架不就是肘订位,以肘为圆心做螺旋缠丝运动!一幅作品每个字就如每个招式,轻柔缓慢、快慢相间,顺势发力一幅字就如一套拳下来中正和谐耐人寻味,让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国粹文化的魅力。要不总是说:书法就是纸上太极,使人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  总之收获满满,唯一感觉到的是力不从心。没有年轻人的冲劲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拍了视频略微做作,稍有感觉和状态但是回来后继续努力!也不要目标太大,修身养性拿得出手就行。</p> <p class="ql-block">  感谢王浩老师请大家聚餐!遗憾的是没和我们这帮老家伙坐在一起,还是和年轻人能讲聊到一起。</p> <p class="ql-block">  我同桌同学福建温州的夏泽晓也是70后,感觉大家都比我用功,一天写一刀纸(100张),我两天才写了100张。</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王浩老师为大家题写了斋号发了结业证书。我让老师题写长治市太极书画院。</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集体合影,吉林市场监管局的杨君同学站在最前排,不知道以为他是老师呢🤭</p> <p class="ql-block">  这次趁着下午晚上时间见了见老领导闫局、小兄弟田磊还有冯师长。大家见了非常开心,一晃三年过去了,相逢一起有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  6号下午又来到长治驻京办事处贾主任,对接了一些事情,贾主任热情留大家吃了碗家乡拉面。</p> <p class="ql-block">这次有幸住在护国寺小吃旁边宾馆,一日三餐尽享美食。护国寺小吃是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喝上了酸臭的老北京豆汁,北京人喝豆汁儿,据说始于清乾隆年间,豆汁儿最初是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虽“味儿”个别,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热温阳,四季喝它,益于开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儿有讲究,得配上焦圈、咸菜丝儿。</p><p class="ql-block">还有面茶是一种汉族传统的面类名吃,一般冬、春季食用最多。是一种以黄小米粉为主料的粥。主要是把炒芝麻、麻油、麻酱、盐和黄小米粉煲成粥状物。一般常作为早点、夜宵。问其缘由,一为开脾健胃,二为过过口瘾,三为晨练充饥。各类小吃品种包括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象鼻子糕、馓子麻花、麻团、焦圈、面茶、杂碎汤、豆汁等八十余种,聚集了京味小吃之精华。</p><p class="ql-block"> 8.7记于北京至长治的高铁</p> <p class="ql-block">转载安徽黄山黄健彪同学感触:</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学习旅程倏忽而过。五日里,两点一线的生活简单纯粹,竟至于不识北京真容,只记得那酸臭的豆浆,早餐烧饼足有半斤沉,滋味亦是平平。街头一景倒是鲜活:左转绿灯亮起时,人群竟似约好般,齐整地闯过红灯。还有那物价,着实令人咋舌。</p><p class="ql-block">同窗十五人,教师、公务员、在校大学生,身份各异。每日听课、写字,交流甚少。直至昨晚王老师设宴,才惊觉身边高手云集:两位中书协会员,五六位书法专业学子,还有两位美术教师。艺海无涯,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我们走在同一条自我提升的路上。</p><p class="ql-block">这次学习,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墨守成规,束缚太多。世界本是多元,艺术亦然。而我们却常常画地为牢而不自知。课堂上,承接关系、内外部空间、中轴线摆动、体势、穿插避让、疏密层次、横竖式、节奏、发力、条形章法、块面章法、满章法、脱轨、破体……新概念纷至沓来。我忽有所悟:一幅作品,不正如一个社会?其中的每个字,便是形形色色的人——高矮胖瘦,男女老少,性情各异。他们各安其位,相互依存,最终构成了一个多彩而和谐的整体。书法作品亦是如此,每个字的存在,都自有其道理与和谐。</p><p class="ql-block">学习,是吸收新知的过程。那些知识点,如同散落的珍珠,熠熠生辉。新的理念冲击着我们固有的认知,与脑中顽固的旧思想反复角力。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新的意识悄然生根。终有一日,当积累足够,点连成线,豁然开朗,顿悟便至,成长遂成。任何改变,莫不是始于学习,始于意识的松动与重塑。</p><p class="ql-block">故而,不学习时感到迷茫,学习之后却陷入更深层的迷茫。然而,此迷茫已非彼迷茫——它是在困惑的土壤中奋力生长,是在混沌的迷雾里执着地寻觅那一线照亮前路的光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