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心:破解厌学、休学与抑郁的密码

峰回路转

<div>深夜里,你是否也曾对着孩子紧闭的房门叹气?那个曾经追着蝴蝶跑、举着满分试卷笑的小家伙,如今却把自己裹进沉默的壳里 —— 课本扔在角落,书包积了灰,甚至连窗外的阳光都懒得看一眼。作为父母,我们焦灼地追问 “为什么”,得到的却只有沉默或顶撞。其实,孩子的 “厌学”“休学” 从来不是突然的叛逆,而是无数细微情绪累积后的爆发。今天,让我们一起剥开表象,看看那些藏在孩子心里的真相。</div> <div>每个孩子面对学习的时候都会有压力,只是压力源不一样,能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div><div>当孩子说 “不想上学” 时,我们总急着说 “别不懂事”。可你有没有想过:他的压力到底有多大?是作业堆成了山,还是害怕考砸被指责?是和同学闹了矛盾,还是觉得自己 “一无是处”?每个问题背后,都藏着他没说出口的委屈。</div><div>有孩子说:睁开眼看到的不是太阳,而是作业,他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20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div><div>真的是这样的吗?——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装下父母的期待;可他们的世界又很大,大到容不下一个 “不优秀” 的自己。</div><div>孩子压力如此之大,我们怎么来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呢?</div> <div>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说,很多孩子正陷在 “四无” 里:学习没动力,对世界没兴趣,不会交朋友,也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站在空无一人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走。</div> 学业压力、升学焦虑、同学竞争、父母期待…… 八大压力像一张网,把孩子困在中间。其中,“必须考好” 的学业压力,是勒得最紧的那根绳。<div>我家的娃应该有其三,学习、升学和同学竞争压力。</div> 像一阵微风拂过,几乎没什么感觉。孩子该学学,该玩玩,压力不过是生活里微不足道的小涟漪,不影响他蹦蹦跳跳向前走。 就像微风渐强成了小阵风,孩子开始有精神疲劳,会说点小焦虑、小紧张,偶尔喊胃疼、睡不着。但好在,这些还能靠休息和放松缓解,孩子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 乌云开始聚集。学习效率降了,饭吃不下,觉睡不好,总说头疼,一提上学就想躲 —— 压力已经悄悄绊住了他的脚步,再往前,路就难走了。 暴雨倾盆。胸闷、失眠成了常态,宁愿一个人待着,对学习提不起半点劲。焦虑和抑郁像潮水一样将他淹没,“休学” 成了他能抓住的最后一块浮木。 风暴中心。最简单的事都做不了,白天黑夜颠倒,把自己锁起来,甚至伤害自己 —— 他被困在了绝望里,像掉进了深不见底的井,急需一双拉他出来的手。 从 “慢慢来,顺其自然” 到 “抢跑、培优、必须拔尖”,教育的节奏越来越快。可孩子不是机器,当 “超越” 成了唯一目标,他们的身心早已跟不上脚步。 孩子就像一张桌子:压力是桌面上的重物,抗压力是支撑的桌腿。要让桌子稳,要么少放点东西(减压),要么把桌腿加粗(提升抗压力)。缺一不可,才能让他站得牢。 怎样让桌腿不断,桌面平稳?<div>1、减轻压力</div><div>“用 30 年的眼光看孩子”—— 这句话藏着解药。父母放下焦虑,孩子才能卸下 “必须优秀” 的枷锁;帮他学会 “就算考倒数,我也值得被爱”,才能让他在风雨里站稳脚跟。</div><div>2、提升桌腿本身的抗压力</div> 怎么来减轻压力呢??<br>1、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要学会放下焦虑。王博士经常讲用30年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和成就。学业内卷的背后是我们父母无处安放的焦虑。<br>2、第二个建议就是我们要改变孩子的念头,我们要帮孩子转变,去培养他的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一个班级里总有人成绩倒数,对吧?<br>改变孩子的念头三步骤:<div>——接纳(最难),孩子发泄的时候,我们的的感受有哪些?<br>允许他的存在,看见即疗愈<br>——转念,看见孩子的正向动机<br>——相信</div> 嘴上挂着 “上学好无聊”,但书包还是会背。只是上课走神,作业应付,像一艘没挂帆的船,在学习的海里慢慢漂,没什么方向 一提学习就炸毛,考试前整夜翻来覆去,找借口请假成了常态。身体和情绪都在喊 “受不了”,像一只被逼到墙角的小兽,只想逃。 把学校彻底拉黑,手机成了唯一的 “朋友”。拒绝聊上学的事,甚至不跟爸妈说话,心里的墙越砌越高,像一座孤岛,谁也进不来。 彻底告别校园,要么在家和父母争吵不休,要么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与世隔绝。社交没了,快乐没了,甚至想结束这一切 —— 他站在了悬崖边,需要我们紧紧拉住他。 <div>1、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什么呢?主要来自于父母情绪的稳定,因为孩子犯错了,也能够被平和的对待,有诉说沟通的机会,那他就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div><div>2、掌控感——一个人的掌控感,对他来说就是对一件事从零到一的突破,比如说骑自行车经过一次次练习,从不会到会,他收获了对骑自行车这件事的掌控感。那对厌学的孩子来说,现阶段他可以说就是失去了对学习这件事的掌控感。我们可以设置一个类似的美好人生的100件小事的实践活动,每天抽签去完成一件好玩的事情,想做的事,或者稍微有点挑战的事,这样一点点来积累。</div><div>3、价值感——一个人的价值感,主要来自于帮助他人做了贡献去帮助别人获得别人的认可。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你若想找到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心中无缺为富,被人需要为贵,被人需要就是价值感。帮同学讲会一道题,给家里摆好碗筷,被人说 “有你真好”—— 被需要的那一刻,他会发现:“我很重要”。</div><div>4、归属感——就当一个人在团队中受人欢迎,让人追随,他就有了归属感,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学会把成就给到别人,那即便你为自己团队做了很大的贡献,你要学会看到他人的努力和贡献,那孩子是怎么学会这一点呢?就比如说家庭里面,爸爸夸妈妈 “饭真香”,妈妈对孩子说 “你收拾的房间真整齐”,每个人都被看见、被肯定 —— 这就是家的温度,也是抗压力的源泉。</div><div>简单来说就是——被看见被认可被需要被接纳</div> 四感是孩子心里的四根支柱:左边是推倒支柱的 “坑”(父母情绪不稳、包办过多……),右边是筑牢支柱的 “路”(情绪稳定、放手鼓励……)。选对方向,孩子才能站得稳、走得远。 每个厌学、休学或陷入抑郁的孩子,都不是故意 “变坏”,而是在压力里迷了路,在黑暗里找不到光。他们需要的不是 “你要加油” 的催促,而是 “我懂你的难” 的理解;不是 “必须优秀” 的期待,而是 “就算平凡,你也值得被爱” 的接纳。<br><br>作为父母,我们不必完美,但可以试着放下焦虑,用 30 年的眼光陪他慢慢走;不必万能,但可以学着给他安全感、掌控感、价值感和归属感,让他知道 “你不是一个人”。<br><br>路或许难走,但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听他说、陪他闯,总有一天,那个眼里有光的孩子会回来,笑着走向属于他的世界。 <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来自于这个课程</p>